還原仲圣手段
——經方辨證論治淺談
一、經方的辨證法則就是仲景開創的六經辨證法則:
仲圣留下的《傷寒雜病論》之所以成為中醫的萬世經典,其實就是因為開創了“病脈證并治”這個六經辨治體系,使得中醫從《五十二病方》的“按病處方”的時代,上升到“病脈證并治”的“辨證施方”時代,從此中醫成為了理法方藥俱備,體系框架完整的完美醫學體系。
二、六經體現出的是中國固有的陰陽觀,六經辨證就是三陰三陽辨證:
六經辨證就是《傷寒論》諸篇開首倡言的“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這些內容,也就是“三陰三陽”辨證觀。
中醫,究竟到根源上就是陰陽而已,這個是萬舉萬當,毋庸置疑的。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總結升華提出了陰陽觀,這個陰陽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被廣泛的應用,這其中也自然而然的包括了醫學。
太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少陽最早是用于天文中區分時相的,一天中觀察陰陽盛衰轉化的時相模型,仲圣創造性的運用到疾病的分型上,歷史證明,這個創舉獲得了最大的成功。
三、六經辨證的實質:
六經辨證(太陽病、陽明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少陽病)的實質就是把人體對于疾病的反應分為六大總綱,即六大癥候群,每一經(綱)都有其特定的病位、病性和病態,這種辨證方法,有利于醫者在各種復雜的癥狀中精確而迅速地抓住疾病的實質;是一個能辨別出各種不同疾病共同癥候規律的法則,便于展開論治,由博返約,最能體現出中醫的精髓思想——辨證論治(也可叫辨證施治)的精神。
六經的實質就是
病位——表里
病性——寒熱
病態——虛實
太陽病——表實熱
陽明病——里實熱
少陽病——半表里半虛實半寒熱之偏于陽者
少陰病——表虛寒
太陰病——里虛寒
厥陰病——半表里半虛實半寒熱之偏于陰者
四、經方六經辨證的步驟:
經方的辨證論治是分以下幾個步驟的:
1.先辨六經,后辨方證,次辨藥癥
<1>辨六經:
辨六經的方法是把癥候群用六經的實質+提綱癥來對應分析屬于哪一經或者哪幾經以及其中的證型,比如:
太陽病(六經)中風證(證型)=太陽提綱癥+汗出惡風,脈浮緩;
太 陽病(六經)傷寒證(證型)=太陽提綱癥+無汗,惡寒,脈陰陽俱緊。
這里中風和傷寒其實就包涵了一部分經方的病因病機:
風行開泄緩散,腠理開則汗出,津液受損外泄,表現在脈上就會和緩渙散一些;
寒性收引凝滯,衛氣津液被束縛在體表而聚集,就會汗不得出,表現在脈上就會緊張亢進一些;
<2>辨方證:因為六經和證型確立后,還需要再精確,太陽中風類證有很多方子,太陽傷寒類證也有很多方子,最后確定用哪一首或者那幾首方子就需要辨方證了。
比如:喘而汗出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大熱煩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等。
<3>辨藥癥:包括對某類病或某類癥狀確有特效的藥癥及其加減法則。
如半夏止嘔,茵陳退黃,烏頭蠲痹,常山截瘧;
又如逆氣重加桂(桂枝加桂湯),里虛則去芍或減量(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280條: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等。
綜上所述,經過辨六經,辨方證,辨藥癥這三個步驟,接下來只需“處以湯藥”而已,這就是經方的辨證施治過程,并不神秘,經過這一過程的歷練,就能最大限度的抓住疾病的本質,最低限度的避免辨證失誤和方證的失治,所以大部分嫻熟的經方臨床家就能達到“一劑知,兩劑已”的境界。
前人有言:“學時方是先易后難,學經方是先難后易”,確為至理名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