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是我2018年為一本研究生中西醫結合專業教材寫的其中一章節,因為要符合現代中醫的規矩,又要不失圭杲,當時很是為難,不知如何交融抵匯,斧正中流,三個晝夜,焚燈耗油,匆匆成文。兩年過去,回頭看看,竟不知是我寫出來的東西,一塌糊涂。放在此處,請各位中醫老師鞭笞杖抵,也算作一件贖罪事,也當成數句談笑料。
【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骨突,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關節,并可伴發關節外表現。嚴重者可發生脊柱畸形和關節強直。AS是脊柱關節病的原型或稱原發性AS;其他脊柱關節病并發的骶髂關節炎為繼發性AS。AS的病理性標志和早期表現之一為骶髂關節炎。脊柱受累到晚期的典型表現為竹節狀脊柱。外周關節的滑膜炎在組織學上與類風濕關節炎難以區別。肌腱末端病為本病的特征之一。AS多好發于青少年,尤其是男性,男女比例為 2 -10:1。
歷代中醫文獻中無強直性脊柱炎病名,最初將其泛泛地隸屬于“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之“痹病”的范圍,后又依臨床癥狀將其歸屬于“龜背風”、“骨痹”、“腎痹”、“脊痹”、“竹節風”、“尫痹”、“頑痹”、“駝背”、“傴僂”、“大髏”等范疇。
在古典醫籍中雖無AS病名的記載,但關于脊柱病變的診治,祖國醫學積有豐富的經驗,理論闡述也早有記載。
《內經》中有諸多關于本病的闡述:《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以冬遇此者為骨痹……骨痹不己,復感于邪,內舍于腎……,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素問·調逆論》又云:“腎者水也,而生于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素問·脈要精微論》云:“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素問·長刺節論》曰“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太陽在泉,寒復內余,則腰沉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
其它醫著中關于本病的闡述也頗為豐富。《諸病源候論·背僂候》言:“肝主筋而藏血,血為陰,氣為陽,陽氣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陽和同則氣血調適,共相榮養也,邪不能傷。若虛則受風,風寒搏于脊普之筋,冷則攣急,故令背僂。”《諸病源候論·腰痛不得俯仰候》又言:“腎主腰腳,而在三陽、十二經、八脈,有貫腎絡于腰脊者,勞損于腎,動傷經絡,又為風冷所侵,血氣捕擊,故腰痛也,陽病者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陰陽俱受邪氣者,故令腰痛,不能俯仰。”《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論曰骨極者主腎也,腎應骨,骨與腎合,又曰:以冬遇病為骨痹,骨痹不己,復感于邪,內舍于腎,耳鳴見黑色,是其候也,若腎病則骨極……腰脊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復曰“腰背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當風所得也……。”《證治準繩》中載:“若因傷于寒濕,流注經絡,結滯骨節,氣血不和,而致腰胯脊疼痛。”《東醫寶鑒》論“背傴”時說:“中濕背傴僂,足攣成廢,腰脊間骨節突出,亦是中濕。老人傴僂仍精髓不足而督脈虛也。”《醫學衷中參西錄》曰:“凡人之腰痛,皆脊梁處作痛,此實督脈主之……,腎虛者,其督脈必虛,是以腰疼。”
綜上所述,可知AS的病因病機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虛弱,肝腎精血虧虛,督脈失養,風寒濕諸邪乘虛而入,深侵腎督,氣血凝滯,而至筋骨失養,發為本病。其病性為本虛標實,腎督虧虛為本,風寒濕熱痰瘀邪為標。
強直性脊柱炎中醫的病因有四個:正虛邪干是主要病因,腎虛督空和氣血不足是病理基礎。其性質為本虛標實,腎督虧虛為本,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為標,病位在脊柱、腰椎,在臟與腎肝脾心肺密切相關。風、濕、寒、熱、痰、瘀主要病理因素相互滋生,并貫穿疾病發生、發展的始終。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將引發痹證之虛,歸為“腎虛”,言痹證發病“有風、有濕、有寒、有熱、有挫閃、有瘀血、有滯氣、有痰飲,皆標也;腎虛其本也”。
(1)感受外邪 久臥濕地,如居處潮濕或因工作關系風餐露宿,涉水淋雨或夏季貪涼,坐臥潮濕或勞累出汗,汗出當風,寒、濕、熱之邪侵入機體,凝滯血脈而發病。
AS屬中醫學“痹證”范疇。痹證是由于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機運行,導致椎體、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癥狀的一種疾病。《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風、寒、濕、熱、痰、瘀等邪氣滯留椎體、肢體筋脈、關節、肌肉,經絡閉阻,不通則痛,是痹證的基本病機。《素問·痹論》云:“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太陽在泉,寒復內余,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指出:“感于寒,則病人關節禁固,腰椎痛,寒濕推于氣交而為疾也。”《素問·痹論》云:“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及《濟生方》曰:“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諸病源流犀燭·諸痹源流》曰:“痹者,閉也。三氣雜至,壅蔽經絡,血氣不行,不能隨時祛散,故久而為痹。”又《素問·痹論》曰:“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類證治裁》說:“久而不愈,必有濕痰、敗血,壅滯經絡。”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也說:“若因傷于寒濕,流注經絡,結滯骨節,氣血不和,而致腰胯脊疼痛。”《素問·痹論》曰:“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葉天士曰:“陰陽血熱,久病成毒。”熱毒乘襲,日久熬津煉血,熬津成痰,煉血成瘀,痰瘀交凝,與熱毒結合,消伐精血,郁遏腎督,導致韌帶硬化,脊柱僵硬、強直變形。可見風寒濕痰瘀熱等阻于經脈致使氣血運行不暢是痹證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2)氣血虧虛 先天稟賦不足,腎氣虧乏,督脈空虛,或房勞過度傷腎,導致筋骨失于濡養而發病。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具高度遺傳性的疾病,易感性大部分(>90%)是由遺傳因素決定,其中以HLA連鎖基因為主,還有一些非HLA的基因參與。腎主骨生髓,腎精可以充養骨髓,而骨髓乃造血之器官,造血干細胞增殖分化都在骨髓。人體參與免疫反應的主要免疫活性細胞是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而這兩種細胞來源是骨髓的多能造血干細胞,所以,骨髓是免疫細胞的發源地,中醫腎主骨生髓的功能亦與現代醫學免疫學具有密切的關系,腎臟在維持機體免疫自穩態中起重要作用。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是基因,基因來源于遺傳(先天),基因是生物體細胞內特定的DNA核苷酸片段,是生物遺傳的基本單位,它的結構決定了生物的性狀,這與腎精來源于先天(遺傳)是構成生物組織形態的物質基礎相一致。因此,腎藏先天之精是先天遺傳物質的根本所在,腎藏是遺傳信息的發源地,“腎為先天之本”實質上就是遺傳物質的結構、程序性表達、調控這三大特性在中醫學中的表現形式。
脊柱乃一身之骨主,骨的生長發育有賴骨髓的滋養,而骨髓乃腎中精氣所化生。腎精充實,骨髓充盈,則骨骼發育正常,骨壯脊堅,若腎精不足,骨髓空虛,則骨失充養;督主一身之陽,有賴腎陽溫煦,腎陽虛則督脈失煦,陰精虧則筋失榮潤、骨失淖澤、經脈虧虛而易受邪侵,《諸病源候論·背僂候》云:“肝主筋而藏血。血為陰,氣為陽。陽氣,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陽和同,則血氣調適,共相榮養也,邪不能傷。若虛,則受風,風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則孿急,故令背僂。”強直性脊柱炎是由于氣血不足,腎虛督虧,營衛不和,腠理空虛,衛外不固,外邪乘虛而入,阻塞經絡,留注于筋骨,使氣血痹阻而成疾。該病以腎虛督虧、氣血不足為本,以風寒濕痰瘀熱等外邪侵襲為標。故補腎壯督,榮筋強骨是針對先天稟賦不足的基本原則。
(3)痰瘀凝滯 氣血為邪氣所阻,不得宣行,留滯經脈,不通則痛。
瘀血痰濁氣滯是痹病的一個重要中間病理產物,反過來又可作為病因而致痹。《素問·痹論》論“痹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金·李東垣《脾胃論》論腰痛“血絡中有凝血作痛”;清·王清任《醫林改錯》論“痹有瘀血說”;即所謂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使臟腑組織器官得不到營養物質的正常溫煦濡養,出現臟腑虛損的表現,又因臟腑虛損加重血瘀。王清任亦言“久病入絡為瘀”,并提出“痹證有瘀血”之說。《景岳全書·風痹》云:“蓋痹者,閉也,以血氣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病也。”本病血瘀證形成的主要原因,一為陽氣不足,推動無力,血行不暢;二為邪郁血脈,血行瘀滯,脈絡不通;三為病變日久,入血入絡。外邪侵入人體,氣血為邪氣所阻,不得宣行,留滯經脈,不通則痛;四為跌撲損傷,高處墜落等外傷因素,也可損傷椎體、筋骨關節,而誘發本病。
飲食所傷,是形成痰濁的重要原因。《中藏經·五痹》曰:“飲食不節,膏梁肥美之所為也”。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指出“此病多胸膈生痰”;陳無擇提出“支飲令人痹”;清·喻昌《醫門法律·中風》曰:“風寒濕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為相援。”董西園“痹非三氣,患在痰瘀”,是對此病因的最佳概括。《類證治裁·痹證》云:“諸痹……由營衛氣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流滯,氣血凝澀,久而成痹……久痹,必有濕痰、敗血,瘀滯經絡。”痰濁瘀血互凝膠結,損傷椎體、筋骨關節,而誘發本病。
(4)臟腑五邪 《難經》以五行生克定病邪特性,闡發五臟之間邪氣傳變關系,論述疾病依次相傳的方式。
如《難經·五十難》“從后來者為微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何以言知?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在此《難經》提出虛邪、實邪、賊邪、微邪、正邪的區分,以及邪氣致病特點和病證性質,亦闡發五臟之間邪氣傳變的關系。李杲的“五邪相干論”則繼承了《難經·五十難》的這種五行推演模式。這一五行生克邪氣理論形成后,在明代樓英的《醫學綱目》中有詳細收錄,從王綸、薛己等明代醫家的著作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們對臟腑之間生克關系的強調,鮮明地體現著東垣脾胃學說對其的影響。至清代高鼓峰《四明心法》中列出“二十五方總圖”,完全繼承了“五邪相干論”的思想,并將其中五行生克的原理表述地更加直白,并有所發展。這一五行傳變致病模式在AS發病中也體現的比較充分。
《素問·痹論篇》:“五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又曰:“其入臟者死,骨者痛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中藏經·論痹第三十三》“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于邪氣,亂于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痹。”可見,臟腑痹是體痹在繼發臟腑痹病證后與臟腑病的合稱,是內外合痹。
臟腑痹之間可以互傳。臟腑痹經久不愈,影響到其他臟腑。《素問·玉機真藏論》曰:“弗治,患者舍于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在臟腑虛弱或功能紊亂時,遇風寒濕邪,臟腑痹還可直接發病。五臟經脈氣血有余或不足,是引起相關體痹和臟腑痹的內在原因。如《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曰:“厥陰有余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少陰有余病皮痹隱軫,不足病肺痹;太陰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陽明有余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太陽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少陽有余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風寒濕邪循俞而入(指六腑痹):《痹論》曰:“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三因極一病方論》為宋代醫家陳言所撰,書中有方有論,論后附方,使讀者易于洞曉病因,論因求治。書中卷三專論痹證有“敘痹論”專篇,用流暢的語言介紹了痹的病因病機、傳變轉歸:“夫風濕寒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雖曰合痹,其用自殊。風勝則為行痹,寒勝則為痛痹,濕勝則為著痹。三氣襲人經絡,入于筋脈、皮肉、肌骨,久而不已,則入五臟。凡使人煩滿,喘而吐者,是痹客于肺;煩心上氣,嗌干恐噫,厥脹滿者,是痹客于心;多飲,數小便,小腹痛如懷妊,夜臥則驚者,是痹客于肝;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者,是痹客于腎;四肢解惰,發咳嘔沫,上為大塞者,是痹客于脾。又有腸痹者,數飲而小便不利,中氣喘急,時發饗泄。又胞痹者,小腹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于小便,上為清涕。又六腑各有俞,風寒濕中其俞,而食飲應之,故循俞而入,各舍其腑。治之,隨其腑俞,以施針灸之法,仍服逐風濕寒發散等藥,則病自愈。大抵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皮則寒,逢寒則急,逢熱則縱。又有血痹,以類相從,附于此門,外有支飲作痹,見痰飲門。”這些都說明內臟之痹是由肢體痹癥日久不愈發展而成。閻小萍等將本病分為發作期、緩解期,并將發作期分為腎虛督寒、邪郁化熱、濕熱傷腎、邪閉肢節、邪及肝肺 5 型進行分證論治,認為這是臨床常見證型。這一點也充分證明了AS在臨床上是兼有臟腑痹癥的病理表現的。
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隱襲。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及脊柱受累后可有腰背疼痛、僵硬、腰部活動受限,前后左右彎腰和轉動受限。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及大腿后側。髖關節病變常較為嚴重,在滑膜炎期可出現疼痛,活動受限,以后軟骨及骨質破壞,關節可出現纖維性或骨性強直,髖關節間隙變窄,膝關節代償性屈曲,患者走路可呈鴨步、碎步表現,出現頭前屈,臀后屈,膝前彎的三彎癥,呈“舟”狀,不能平臥,頸項強直不能隨意轉動,改變視線時連身轉現象。疾病早期疼痛多在一側呈間斷性,數月后疼痛多在雙側呈持續性。隨病情進展由腰椎向胸頸部脊椎發展,則出現相應部位疼痛、活動受限或脊柱畸形。非對稱性、少數關節或單關節,及下肢大關節的關節炎為本病外周關節炎的特征。強直性脊柱炎晚期,炎癥基本消失,疼痛和晨僵反減輕,而以關節畸形和強直為主,腰椎生理曲度消失。脊柱后凸,呈現駝背畸形時,脊柱X線片呈現竹節狀改變。頸椎固定在前屈位,髖關節和膝關節不能伸直,不能下蹲。
本病的全身表現輕微,少數重癥者有發熱、疲倦、消瘦、貧血或其他器官受累。跖底筋膜炎、跟腱炎和其他部位的肌腱末端病在本病常見。1/4的患者在病程中發生眼色素膜炎,單側或雙側交替,一般可自行緩解,反復發作可致視力障礙。神經系統癥狀來自壓迫性脊神經炎或坐骨神經痛、椎骨骨折或不全脫位以及馬尾綜合征,后者可引起陽萎、夜間尿失禁、膀胱和直腸感覺遲鈍、踝反射消失。極少數患者出現肺上葉纖維化。有時伴有空洞形成而被認為結核,也可因并發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劇。
診斷要點
1.患者逐漸出現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發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難,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時腰部發僵明顯,但活動后減輕。
2.病初時均出現腰膝酸軟,不耐久勞,背寒怕冷,其余癥狀出現頻率按高低排列依次為:記憶力差,眠差多夢,小便頻數,尿后余瀝;咳嗽、胸悶;氣短心悸;聽力減退,耳鳴、耳聾;反復發作的眼炎;女性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月經失調,男性病例有遺精早泄,約10%的病例有明確家族史,此類分析有助于掌握疾病的證候規律。
3.影像學。AS影像學表現是中醫“視垣一方人”能力的延伸。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視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六腑癥結,特以診脈為名爾。”東漢末年的華陀、董奉等皆有透視功能,能“隔墻看病”。明朝的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說:“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余純一在《針灸指南》中講:“學習針灸者必先自愿練習靜坐功夫,則人體內經脈之流行,及氣化之開闔,始有確實根據,然后循經指穴,心目洞明,否則無法可以證實。”都說明“視垣一方人”的能力本就是中醫的一門技術、一項技能,只是失傳而已。我們現在借助于現代醫學的DR、CT、MRI等影像技術還原了中醫“視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六腑癥結”的能力,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X 線片是 AS 診斷中最常用、最經濟、最重要的影像檢查方法。常規拍攝骨盆正位、脊椎正側位 X 線片。骶髂關節炎早期(0~Ⅰ級)X 線表現不能確定診斷;進展期(Ⅱ~Ⅲ級)關節面侵蝕和破壞逐漸加重,范圍逐漸擴大,關節間隙變窄,個別可顯示增寬,伴關節面下囊性變;晚期(Ⅳ級)表現韌帶骨化和骨橋形成,關節間隙變窄、消失、最終骨質融合、強直。脊椎改變呈逐漸上行侵犯要腰、胸、頸椎,表現為骨質疏松,椎小關節模糊,方椎及竹節樣改變,椎旁韌帶骨化。極少數可跳躍進展。外周關節侵犯以髖關節炎最常見。早期表現不明顯,中晚期出現關節間隙變窄融合等表現。
CT是診斷AS有效的手段之一,特別是MSCT出現和不斷發展,密度及空間分辨率較高,提高了早期 AS 診斷的敏感性。可發現Ⅰ級早期改變,如關節面模糊,局灶性骨質疏松等輕微病變。其它各期比 X 線表現近似。CT 可以準確測量、評價關節間隙細節,提高關節面侵蝕、囊變和骨質改變檢出率。另外髖關節附著點病是 AS 髖關節損害的特征性表現之一。CT 對 AS 的診斷率和確診率比 X 線高,對骶髂關節炎的診斷可提前1~2級,但CT 陰性時也不能排除 AS。CT 對于骨質侵蝕和骨質硬化的檢出效果優于MRI。
MRI可以顯示骶髂關節炎早期的關節軟骨,滑膜改變以及關節旁組織炎癥,并且可以微觀觀察水分子的流動擴散現象,因此可以較早的發現滑膜軟骨及周圍的骨髓水腫細微的變化。對于強直性脊柱炎來說,其早期往往會累及骶髂關節下滑膜部,并且其髂側受到的累及相對比較中,早期主要表現為關節面不清晰,并且其骨質存在輕度脫鈣現象,關節間隙會稍微變寬或者是變得狹窄。AS 導致骨關節和脊柱的骨質結構發生變化時一般用自旋回波序列 T1 加權成像(T1WI)來評價。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T2 加權成像(T2WI)脂肪抑制及短反轉時間反轉恢復序列(STIR)T2WI 用來觀察急性炎癥改變,如軟組織、骨髓水腫等。強直性脊柱炎 MRI 可以表現早期或活動期的滑膜充血水腫、軟骨損傷、骨髓水腫及韌帶附點炎信號改變,也可以觀察晚期或穩定期的脂肪浸潤等信號改變。關節軟骨損傷的發生率非常高,正常軟骨在 T1WI 上呈連續性等信號,AS 可使關節軟骨損傷導致其變形、缺損等。骨髓水腫表現為 T2WI 和STIRT2WI 上信號不同程度增高。
一、識癥
腰痛:患者逐漸出現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發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難,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時腰部發僵明顯,但活動后減輕。
中軸關節外癥狀:AS中軸關節外癥狀中,乏力、骨礦丟失、貧血和發熱最為常見,其次為眼損害、心血管、泌尿系統受累,呼吸系統及神經系統受累較少見。AS主要侵犯下肢大關節,以髖、膝、踝關節多見,常不對稱,一旦出現手指關節受累,甚至出現骨質破壞,應考慮是否合并類風濕性關節炎。肌腱及韌帶的骨附著點炎癥是AS的病理特征,AS活動期可出現全身多部位疼痛,部分患者還可以肌腱端炎為首發癥狀。AS外周關節表現中應予重視的是髖關節受累,髖關節破壞強直是致殘的主要原因,是影響AS預后的主要原因。
AS最常見的心臟表現為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和心臟傳導障礙,AS心臟受累在年齡大,病程長,外周關節癥狀明顯的患者中多見。AS的腎臟異常較常見,其中主要是IgA腎病,其腎損害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引起的腎損害,腎小球腎炎等。少數AS患者可出現肺上葉纖維化,并伴有囊腫形成與實質破壞,表現為咳痰、氣喘、甚至咯血,并可能伴有反復發作的肺炎或胸膜炎。AS的神經系統合并癥主要是慢性蛛網膜炎形成蛛網膜憩室、椎間盤炎及脊髓壓迫癥,壓迫脊髓圓錐和馬尾神經,導致臀部或下肢神經根性疼痛、骶神經分布區感覺喪失、跟腱反射減弱及膀胱和直腸等運動功能障礙。可出現大腿疼痛,肌肉萎縮,誤診為坐骨神經痛。AS患者慢性前列腺炎較正常人群多見,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可能與AS發病有關。AS患者臨床可發生急性結膜炎、虹膜炎以及眼色素層炎、葡萄膜炎,通常為自限性。
二、審機
AS的病變具有過程性,病情纏綿,反復發作,經久難愈。臨床按病勢分為急性活動期、慢性緩解期和穩定期。急性期以督脈病變為主,主要分為風濕型、寒濕型、濕熱型、痰瘀痹阻型四型;慢性期以心肝脾肺四臟累及腎督病變為主,主要表現為心火侮腎微邪型、肝病累腎實邪型、脾土克腎賊邪型、肺病及腎虛邪型;穩定期以腎督慢性病變為主。就病位講,具有皮膚、肌肉、關節、肌腱、韌帶疼痛、酸楚、重著、麻木,皮膚黏膜損害、關節屈伸不利、畸形等,根據病變部位的不同,可分別單獨診斷為皮痹(紅斑狼瘡、皮肌炎、陰陽毒等等)、肌痹(成人斯蒂爾、魏格納肉芽腫等等)、脈痹(小血管炎等等)、骨痹(強直性脊柱炎、關節炎等等)或筋痹,有時可伴有臟腑痹癥狀。本病是由于腎督虧虛,風寒濕三邪乘虛而入所致,而且認為熱毒、痰濁、瘀血等亦可誘發本病,更從心肝脾肺四臟、經絡、經筋、經別等方面對其進行探析。進一步明確和發展了AS的病因病機。
急性期(經絡型):以督脈病變為主。風濕型、寒濕型、濕熱型、痰瘀痹阻型。
督脈,為人體大脈奇經八脈之首,為全身陽氣匯聚之所“督”者,“總督”、“督率”之意脂督脈有統率全身陽經的作用對全身陽經的氣血起溢蓄、滲灌和調節的作用。督脈在體表循行于背,若督脈受損,首先影響其統率全身陽經的作用,首當其沖表現在人體脊背的病變。對此有大量文獻記載,《素問·骨空論》載“督脈為病,脊強反折,腰痛不可以轉搖”《脈經·平奇經八脈病》載“督之為病,脊強而厥。”《醫學衷中參西錄》載“凡人之腰痛,皆脊梁處作痛,此實督脈主之”種種督脈受損的表現,與AS患者所表現的骼骼關節受累,脊背曲俯、畸形的臨床癥狀密切相關。《難經·二十八難》載:“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與督脈密切聯系的腦、脊髓、腎等均是致使督脈受損的原因。如肝腎氣血不足,髓海空虛,風寒、濕熱、痰瘀蘊結,最終督脈陽氣空虛受損而產生筋攣骨損等證候。《素問·生氣通天論》載“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所謂“大僂”者,《黃帝內經素問校釋》注載“大僂身體俯曲,不能直立。僂,背脊彎曲”,可認為是關節變形、肢體屈曲,骨質受損的一類疾病,焦樹德教授認為主要指西醫的強直性脊柱炎而言。《奇經八脈考》又曰:“督脈起于腎下胞中……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由會陽貫脊,會于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并脊里上行……。”《靈樞·經脈》曰:“膀胱足太陽之脈……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說明足太陽經、督脈所行病位正好為 AS 病變部位。由以上背痛在骨則多由脊傷,在經則多由太陽經及督脈為病。
慢性期(臟腑型):以心肝脾肺四臟病變為主。心火侮腎型(微邪)、肝病累腎型(實邪)、脾土克腎型(賊邪)、肺病及腎型(虛邪)。
《素問·痹論篇》:“五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又曰:“其入臟者死,骨者痛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中藏經·論痹第三十三》“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于邪氣,亂于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痹。”可見,臟腑痹是體痹在繼發臟腑痹病證后與臟腑病的合稱,是內外合痹。
心痹則主要指肢體痹內傳致心脈痹阻不通的心臟疾病。《內經》中心痹的范疇包含了現代的胸痹與心痹二者在內。《痹論篇》認為“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淫氣憂思,痹聚在心。”《五臟生成篇》認為“(面色)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AS的心臟主要表現為主動脈炎、主動脈瓣下纖維化、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二尖瓣脫垂、二尖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束支傳導阻滯、心肌病和心包炎、風濕性心臟病等。其中以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和傳導阻滯較為多見,對其了解也較充分。尤其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和二尖瓣關閉不全均可使左心室負荷增加,如并有心肌病變,可導致左心室肥厚擴張,有的病例可發生左心衰竭和全心衰竭。主動脈病變如累及冠狀動脈,可發生心絞痛。
有關肺痹成因,《素問·五臟生成》:“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素問·痹論》:“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又云:“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素問》《靈樞》對肺痹臨床表現作了較系統的闡述,可總結為“煩滿喘而嘔,喘息,喘而上氣,引胸背,起惡見日光,其脈浮微大”。唐代王冰在其注解《黃帝內經素問》中指出:“足少陰脈從腎上貫肝扁入肺中,故……不足病肺痹。”認為肺痹的形成可因肺腎經脈相連,腎氣不足,導致肺氣亦不足,最終肺腎虧虛而成肺痹。”肺痹主要癥狀可概述為:咳逆上氣、喘息氣促、胸部膨滿、憋悶如塞、喘息煩滿不得臥,甚至氣奔喘滿以致昏塞、骯腹脹滿、暖氣,嘔惡,或身發寒熱、頭痛、軀體四肢煩疼、皮膚麻木、二便不利、脈浮微大或遲或數等。AS肺部表現包括肺上部囊性纖維化和胸部硬變。雖然可在疾病早期出現,但多見于病程長者。起病隱匿,半數病例可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表現胸悶、氣短,時有咳嗽,少量白粘痰。因缺乏特征性,常被誤診為慢性支氣管炎。部分病例進展較快,出現雙上肺纖維化、囊性變,甚至空洞形成。此時咳嗽加重,痰量增多,氣促明顯,可有咯血,臨床更難與肺結核鑒別,可作PPD試驗,必要時行組織學檢查。晚期由于胸廓活動受限,肺功能進一步損害,易繼發呼吸道感染,治療較為困難,部分患者可因呼吸衰竭致死,也有因咯血死亡者。胸廓硬變則多見于病程較長病例。癥狀見于發病數年以至十余年以后。主要為胸痛,多累及上胸,以胸鎖關節、肋胸關節、柄胸聯合及胸骨上段多見,有時可誤診為心絞痛。疼痛因呼吸、咳嗽或噴嚏時加重而誤診為胸膜炎。
關于腎痹,《素問·痹論》云:“五臟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淫氣遺溺,痹聚在腎。”《五臟生成篇》認為“(面色)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腎精虧損,不能濡養督脈,不榮則痛,督脈空虛,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壅阻經絡久而變生痰瘀,深入經隧骨骱而不通則痛;痰瘀阻滯,則晨僵,活動功能受限等。客邪、外傷是誘因。腎督陽虛是 AS 的內因,寒邪入侵是其外因,內外合邪,陽氣不化,寒邪內盛,影響筋骨的榮養淖澤,而致發病。閻小萍等認為,AS 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腎督陽氣不足,復因風、寒、濕三邪(尤其是寒濕偏盛)深侵腎督,內外合邪而致。對 AS 患者骨密度的測定也發現,骨量減少或骨質疏松普遍存在,并成為近期研究的焦點,發生率為50-92%。
關于脾痹。脾氣健運,肝腎充養,筋骨強壯,諸病不生;若脾氣虧虛,肝失濡養,腎失所藏,則筋骨失養,痹證乃生。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虧虛,衛外不固,外邪易侵,氣血生化乏源,無力驅邪外出,導致外邪積聚體內。《靈樞·五變》曰:“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素問·痹論篇》指出:“淫氣肌絕,痹聚在脾。”“脾痹者,四肢解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難經》云:“脾旺四季不受邪。”《醫宗金鑒·痹證總括》曰:“脾虛謂氣虛之人病諸痹也。”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脾土旺盛則可制水,則濕痰不生,瘀結難成。若脾虛,則肌腠空疏,外邪易乘虛入侵,而以風、寒、濕、熱之邪為主。風為百病之長,風性善行而數變,寒性收引,濕性黏滯,故該病時起時伏,纏綿不愈。邪痹日久,內舍于臟,使脾腎虧虛更甚,互為因果,病情遷延不愈。
關于肝痹,《素問·痹論》云:“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淫氣乏竭,痹聚在肝”。《五臟生成篇》認為“(面色)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玉機真臟論篇》認為“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為肝氣痹阻、氣血失于疏泄之證。《素問·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則基本為寒濕侵犯肝經所致,其癥“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歷代醫家尤為重視從肝腎入手治療 AS。肝腎乙癸同源,相互滋養,相互影響;肝失疏泄氣機運行不暢,肝腎功能不足,痰瘀內生,留滯于關節筋骨,加之 AS 易反復發作,久病入絡,局部氣血瘀滯而發病,損傷日久則出現脊柱關節疼痛,拘攣屈伸不利。AS主要表現,早期為“筋痹”,對應臟器為肝,痹為閉而不通,閉而不仁 ;中期出現“骨痹”,對應臟器為腎,痹即不通、不仁;晚期出現“骨痿”,對應臟器為腎,痿為萎軟、萎縮。
穩定期(稟賦型):以腎督病變為主。腎虛督寒型。
稟賦不足,即先天稟賦不足,就臟腑言,以腎虛較為突出。如《素問·逆調論》曰:“腎者水也,而生于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強調腎氣衰弱是骨痹發生的關鍵內因。《難經·二十八難》記載:“督脈者,起于下極之輸,并于脊里,上之風府,入屬于腦。”督脈貫穿于人體整個背部,沿脊柱分布。同時督脈為“陽脈之海”,主司調節全身陽經之血。唐·孫思邈《千金要方》曰:“腰背痛者皆是腎氣虛弱。”近代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曰:“腎虛者,其督脈必虛,是以腰疼。” 因此,腎督虧虛則會導致陽經氣血調節失司,氣血不足則筋脈失養,隨之會出現腰脊疼痛、僵硬、活動不利等一系列癥狀。
三、定治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痹證的辨證有標本、新久、虛實、臟腑傳變之異,偏風、偏寒、偏濕、偏熱的不同,辨證過程中,尤當注意痰瘀的致病特征,及五體痹傳為五藏痹、六腑痹的致病特點。痹證的治療總以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活血化瘀、舒經通絡為其基本原則、“通督脈”是各型痹證的共同治法,恢復臟腑功能之正常五行生克是各型痹證的基本治則。
與五體痹相比,由風寒濕邪所致臟腑痹病機和癥狀更為復雜,往往虛實夾雜,有的臟腑虛弱的表現明顯,病情嚴重,預后不良。因風寒濕邪侵犯之途徑多由表及里,臟腑痹常先有或同時存在五體痹的癥狀,這是與其他臟腑疾病相辨別的一個重要標準。臟腑痹常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小血管炎等等病變波及肝、心、脾、肺、腎、腦等重要臟器的風濕免疫疾病。所以一定要標本兼治、緩急先后、臟腑統顧、未病先治、即病防變。
四、用藥
急性期:
急性期以邪實為主,立足祛風除濕、去寒、化瘀、蠲濕除熱、解毒。風寒濕痹型治宜溫經散寒,除濕助陽,兼補肝腎,方用桂枝湯、烏頭湯加減。常用藥物有獨活、桑寄生、防風、桂枝、白術、懷牛膝、白芍、當歸、川芎、杜仲、細辛、甘草等。濕熱內蘊型方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宣痹湯、四妙丸加減。常用藥物有生地黃、土茯苓、金銀花、連翹、白花蛇舌草、虎杖、地骨皮、鱉甲、炒白術、滑石、秦艽、懷牛膝、赤芍等。痰瘀痹阻型方用身痛逐瘀湯合溫膽湯加減。常用藥物有當歸、三棱、莪術、蘇木、穿山甲、水蛭、紅花、炒白芥子、浙貝母、生牡蠣、蜈蚣、降香、狗脊等。
慢性期:
緩解期著眼于益腎溫督,藥用桑寄生、牛膝、枸杞子、續斷、狗脊、補骨脂、骨碎補、紅花、赤芍藥、海風藤、威靈仙等;病久氣血虧虛加八珍湯調補氣血,五藏痹癥則按《圣濟總錄》臟腑痹用藥。腰背強直畸形加蟲類搜風通絡,如全蝎、蜈蚣、地龍、蜂房、穿山甲等。如風濕痹阻型,采用桂枝湯加減治療;寒濕痹阻型,采用烏頭湯治療;濕熱痹阻型,采用桂枝芍藥知母湯、白虎加人參湯治療;肝腎不足型,采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氣虛型者,采用防己黃芪湯加減;血虛型者,采用當歸芍藥散治療等等。
穩定期:
穩定期則以腎虛證為主,治宜補腎疏督、去寒除濕、通絡止痛。藥用寄生、牛膝、枸杞、續斷、狗脊、補骨脂、骨碎補、紅花、赤芍、海風藤、威靈仙等。無論活動期或是穩定期患者,均運用活血化瘀止痛藥物,如丹參、元胡、紅花、赤芍、川芍、姜黃、穿山甲、牛膝等。蟲類藥物善于走動搜刮,對于祛除風邪有著很強的作用。像蜈蚣這類藥物,其形體類似脊椎,取類比象,其主要功效為息風鎮痙,功毒散結,通絡止痛,善于搜刮背脊、椎間盤之間的死血,對 AS的治療有獨特的效果。而蜜制后的川烏對于改善椎體及關節畸形的療效也很好。
縱覽中醫治療AS的文獻資料,方法多樣,既有中藥的內服外敷,又有針灸、手法、刺血、穴位埋線、腹針、牽引、小針刀、火針、水針、蜂針、刺絡拔罐等等,并都取得了較好療效,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AS的治療。如針灸,以扶正祛邪為原則,通過補益肝腎、扶正固本為治則,以達祛風滲濕、通經活絡止痛之效。可取大椎、至陽、命門、腎俞、曲池、合谷、環跳、委中、足三里、豐隆、三陰交、中脈、復溜、太沖等祛風化濕、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等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