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80年代末,一群年輕畫家從推崇自然主義的印象派中解脫出來,他們尋求獨立的藝術風格來表達情感,而不僅僅是視覺印象,專注于更深層次的象征主義主題。通過使用簡化的色彩和固定的形式,他們的藝術既有抽象傾向,又有新的美感。在對印象派作出回應的新生代藝術家中,高更、修拉、梵高和塞尚等人,他們遵循不同的繪畫風格,尋求真正的藝術成就。
這些藝術家通常是獨立工作的,盡管他們當時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個集體運動的一部分,但評論家兼藝術家羅杰·弗萊將他們大致歸類為“后印象主義”。今天他們被稱為“后印象派”。
《大碗島星期天下午》這幅畫是1886年在第八屆也是最后一屆印象派展覽上首次亮相,描繪了一個風景場景,里面擠滿了悠閑的人物,這是印象派熟悉的主題。但修拉的最新風格通過對顏色和顏料的精湛運用,為原本傳統的主題注入了活力。
在油畫《馬戲團》里面,他用這種“點彩”技術繪制了一個罕見的由人造光照亮的夜間場景。修拉周圍有一幫年輕的新印象派畫家,他們使用“點彩”手法探索著新的藝術方向,包括保羅·西格納克(1863-1935年)、馬克西米蓮·盧斯(1858-1941年)和亨利-埃德蒙德·克羅斯(1856-1910)。保羅·高更的藝術源于類似的印象派基礎,但他也放棄了對顏料和意象的印象派處理,以換取一種以純色斑塊和清晰定義的形式為特征的方法,他用這種方法來描繪私人和宗教象征主義的異國情調主題和圖像。
高更四處游蕩的性格使他去了布列塔尼、普羅旺斯、馬提尼克島和巴拿馬,最后終于在偏遠的波利尼西亞定居下來。先是塔希提,然后是馬克薩斯群島。高更希望逃離日趨惡化的歐洲工業化世界,不斷尋找一片質樸和美麗的原始土地,他把目光投向了偏遠的目的地,在那里他可以輕松地生活,描繪這個國家和它的居民的純潔。
在大溪地,他創作了一些他職業生涯中最有洞察力和表現力的油畫。高更使用了簡化的顏色和立體的形式,因為他建造了缺乏傳統透視概念的扁平物體,特別是在一塊白色桌布上的靜物布置上,直接推入了畫面的前景。梵高想努力與高更加深友誼,甚至于1888年在法國南部的阿爾勒與他短暫合作,以同樣的決心在他的藝術中尋找個人的情感表達。
梵高早期的畫是荷蘭農民生活的粗制濫造的圖像,用粗獷的筆觸和黑色的泥土色調描繪。《一位農婦在壁爐旁做飯》展示了他對工人階級題材的迷戀,這里用濃厚的深色顏料描繪了一種粗糙的風格。類似的畫作還有《埃滕的道路》,以戶外為主題,工人們在荷蘭特色的風景中工作。
《戴草帽的自畫像》這幅油畫,讓人想起新印象派畫家迅速運用的分裂筆觸,特別是與梵高在巴黎成為朋友的西格納克,而背面的圖像是《削土豆》,讓人回憶起他19世紀80年代初的黑暗風格。
梵高在阿爾勒工作,完成了一系列繪畫作品,體現了他在19世紀8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藝術獨立性和原始表現主義技巧,這一點后來對其他藝術家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馬蒂斯和他的野獸派畫家圈子,以及德國表現主義畫家以梵高的風格為特色,快速運用,厚重,明亮的顏色與深色,明確的輪廓。
梵高在1889年自愿進入于圣雷米的精神病院后,他畫了幾幅帶有異常刺眼的色調、激烈的線條、鮮艷的色彩和扭曲的透視的畫作,其中包括油畫《精神病院里的走廊》。
梵高長期以來一直欽佩讓·弗朗索瓦·米萊,因為他在早期的農民題材油畫中很明顯地看到了這一點,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這位巴比松藝術家致敬,
塞尚是印象派到立體派之間的承前啟后的重要畫家。
從19世紀末便被推崇為“新藝術之父”,作為現代藝術的先驅,西方現代畫家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或“現代繪畫之父”。
他對物體體積感的追求和表現,為“立體派”開啟了不少思路,其獨特的主觀色彩大大區別于強調客觀色彩感覺的大部分畫家
雖然塞尚曾受到當時占繪畫主流地位的印象派的影響,對光線照射到不同質地表面上的效果有所關注,但他始終堅持對物體結構和實體感的關注,并于1877年放棄了印象主義。
塞尚早期油畫大多以寫實的手法創作,晚年畫風有所改變,留下了多幅色彩溫和的,明亮的,并富含古典主義氣息的風景及景物畫。
塞尚的成熟見解,是以他的方式經過了長期痛苦思考、研究和實踐之后才達到的。
他的成功,也許更多地是通過在畫布上的發現,即通過在畫上所畫的大自然的片斷取得的,而不是靠在畫室、圖書館和博物館里所做的研究。
通過他們完全獨立的風格和致力于追求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段,后印象派對幾代藝術家產生了戲劇性的影響,包括納比派,特別是皮埃爾·博納爾和愛德華·維亞爾,德國表現主義者,野獸派,巴勃羅·畢加索,喬治·布拉克,以及馬斯登·哈特利和約翰·馬林等美國現代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