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被污蔑最深的帝王啊。。。。。。。
我跟我同事談及商紂王時,他為商紂王鳴了很大的不平:“要知道,商紂王之所以這么壞,完全是后人的污蔑,武王說紂王昏庸無道的理由仔細看是非常好笑的,如說紂王好色,紂王的好色跟周文王比起來算個什么????紂王五個妻子,兩個兒子,周文王光兒子就100多個,誰最好色??????還有就是不信貴族信平民,這也是理由嗎??????”據查資料,商紂王之前將大軍調去攻打東夷,武王反叛之時,商朝已無可用之兵,只得用奴隸倉促應戰。要知道,奴隸只要給點甜頭,是立馬可以反水的,武王只需要答應他們事成之后給他們自由之身即可。。。。。而且商朝滅亡后,周朝對商朝的史料記載進行過系統的銷毀,要知道那個時候還沒有印刷術,官史都是藏于宮中,被燒毀就沒了的。。。。。商朝滅亡后,為何還有留戀商朝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兩兄弟????還有以物物交換為生,被稱為“商人”的殷商遺民????紂王實則是經過歷史的誤導,沉淀下來后就被后世文人越抹越黑,子貢就道出了真相“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是紂王的無道,并沒有宣傳的那樣,是因為一些君子瞧不起他,就將一些不好的事情全部推倒他身上。宋人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認為:“紂大造宮殿,建酒林肉池,寵信女色,囚禁賢人,殘害忠實等罪惡,與桀的罪惡如出一轍,凡桀的罪,就是紂的罪,桀紂不分,這些都是出于模仿。”說白了,很多就是將之前桀的不好的行為推倒他身上來添油加醋。。。
如顧頡剛亦做《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指出紂的罪惡在周人的《尚書》中只有六點,戰國書中增加了二十七事,西漢書中增加了二十三事,東漢時增加了一事,東晉時增加了十三事,于是商紂就變成了自古未有的殘忍暴君了。顧氏通過仔細的考證,徹底洗清了潑在帝辛身上的污水濁泥,還其本來面目,與郭沫若的論證相表里,使帝辛做為一個“武王”的形象重現人們面前。這也使孟子的紂王有“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的說法有了落腳處。
下面來仔細分析一下《尚書》中紂王的六條“罪惡”(這之后全部是個人直接復制粘貼,但非常有道理):“第一是酗酒;第二是不任用同宗兄弟;第三是重用奴隸;第四是聽信婦言;第五是信有命在天;第六是不留心祭祀。”
注意,這可是兩國交戰時為了宣揚正義,鼓舞士氣的檄文,按理來說絕對是應該有多少說多少,可是在后世將帝辛宣揚的如何殘暴不仁,可是他的死對頭周人,在征討這個‘獨夫’的時候,居然只列了這六條就完了,所以說后世關于帝辛殘暴的諸多傳言其合理性,值得深思。
至于周王所列出的紂王的這六條罪狀中,也不見的是全部屬實的。
第一,嗜酒,這個沒什么好說的,飲酒在古代是一種很享受的行為,各種史料也都說了,他肯定好酒,這條就認了吧。
第二,不任用同宗兄弟,這件事恐怕有蹊蹺在里面,首先說商紂的哥哥微子,微子其實是商紂上代君主帝乙的長子,因為他的母親地位低下,所以不能繼承王位,而商紂的母親是正后,所以他繼承了王位。這在《史記》中有所記載:“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宰,辛母正后,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
要這樣看來,恐怕商紂當初的繼位是有爭議的,同時造成皇族內部的分裂和疏遠,形成這樣不用兄弟的局面,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商紂這樣做是很合理的,可以說是為了不留隱患而使兄弟相殘。
第三,重用奴隸,《左傳。昭公七年》也說:“紂為天下逋逃主。”意思是說他想辦法招徠吸引外來奴隸,這也是古代奴隸主壯大自己力量的一種手法。這一點在我們今天看來,商紂是打破奴隸主貴族“世襲”制,大膽地從中下層提拔新人,是中國古代勇于改革創新的先驅者。
第四,聽信婦言,這一點也是值得商榷,寵信妲己這是肯定的事情,沒人懷疑,但是說惟妲己之命是從卻有些夸張了。紂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要是認為他很昏庸,那你就錯了,相反的,他還很聰明,《史記》中說他“資捷辨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這里說他,是一個能文能武,聰明善辯且非常自傲的人,如果硬要說妲己,這個年輕的女孩,把這樣一個聰穎勇武、才華橫溢的君主玩弄于鼓掌之間,使他言聽計從,未免有些太高估她了啊!而且商人頗重迷信,任何重大舉措,都要求神問卜來決定吉兇休咎,這在近年來已經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確切記載的。妲己擾亂朝政的能力可說是微乎其微。
第五,信有命在天,列這一條就比較奇怪了,歷朝歷代有哪個皇帝不信自己是有命在天、真龍轉世的?就連武王造反時也是打著順天應人的旗號。
第六,不留心祭祀,這一條其實真的是冤枉他了,商朝曾經的確是有過不敬鬼神的傳統,并且就在商紂的先王帝武乙時,曾經帝武乙命人做了個假人,起了個名字叫天神,跟他下棋,讓別人代‘天神’走,天神輸了,就侮辱‘天神’。還用皮革做袋子盛了血,高高掛起來,仰面射‘天神’,戲稱為“射天”。
可這畢竟是商紂爺爺輩的事情了,到了帝乙和紂王這一代,祭祀制度則已經重整并且是相當完備的,這個有后世出土的卜辭為證。
綜上所述,紂王并非人們所說的是個昏庸殘暴的君主,宋朝學者李慈銘也認為,僅就史料而言,紂王的主要罪行為殺比干、囚箕子、寵妲己、偏信崇侯、拘押文王而已。
而紂王為什么要殺九候,為什么又要拘文王,這恐怕都是有原因的。
在當時紂王旗下最大的三個諸侯,也就是的九侯、文王、鄂侯,當時被命列三公,看起來挺風光的,象三大護法似的,其實這三個人的實力都不小,都是有實力和商抗衡的,只是被商紂打敗而伏首稱臣,這時的形勢有點象康熙年間三藩的架勢,正所謂萬乘之君以防千乘之王,康熙當年就想方設法撤了三藩。
紂王心里恐怕也是這個想法,他這么想是有道理的,因為在這之前,三個人里其中有兩個都曾反叛,就是文王和九候,后來被商紂所伏,尤其是文王,他們之間表面是君臣的關系,其實呢,是有很深的世仇在里面的。
在此之前商紂的先王文丁曾經殺了文王的父親季歷,后來在商帝乙二年,文王揮師伐商,只是后來失敗了。《古本竹書紀年》中所記:“(帝乙)二年,周人伐商”。
而在近年來出土的卜甲上也有‘用踝商’三字以證實,《甲金字典》認為是“像人跪降獻戈狀”。說明姬周的確有對商動武、而后繳械投降的記錄。
而且不僅如此,在商紂時期,也就是帝辛二十二年的冬天,曾經在渭水搞了一次大的軍事演習,《古本竹書紀年》有載:“帝辛二十二年冬,大搜于渭。”
這商紂干麻吃飽沒事干,跑那搞什么軍事演習?
渭水流域是什么地方,這是商、周兩國的疆界所在,所以這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實際上是演給岐周看的。商紂的目的,顯然是說以商之強大,尚不是你們所能抗衡的,所以也不要妄存斟商之意。
軍事演習是二十二年冬天開始的,到了二十三年,就有了“囚西伯于羑里。”從年限來推測,文王很可能就是這次軍事演習中已經被囚禁了起來。
這件事在《周易》中也有記載,《周易》正是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時所做,見于《震》篇:“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所以不難看出,商紂之所以囚而不殺,是有他的政治原因的,那就是把文王囚禁起來,做為人質。畢竟商、周之間的關系貌合神離,而且據說當時周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商紂,《論語。泰伯》中說周當時是“三分天下已得其二。”雖然可能沒有寫的三分已得其二這么夸張,恐怕也相去不遠,否則怎么會吹此空穴之風。這你想啊,你周人這么坐大了,這還讓商紂怎么睡得著,所以先關起來牽制住吧。
直到六年后才把文王放回故里,這一年文王已經是八十五歲高齡了,古人活到八十五歲,可謂是老之極矣,但是文王的心還不老,來年春天就率旗下的各路諸侯到入貢,表示臣服,但是入貢后的第二年就開始練兵于畢,又拜呂尚為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姜子牙,這在《古本竹書紀年》有載“(帝辛)三十一年,西伯治兵于畢,得呂尚以為師。”
這樣看來,周人圖商,可以說是籌劃多年,所以文王從此“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而又默默的壯圞大自己,這正如他流傳于后世著名的戰略思想“以杞包瓜”,正如杞樹長大了,原先與杞樹同園的瓜就會枯死一樣,這可見于《遘。九五》。
這樣看來,在文王眼中,殷商還暫時不是那時的周所能征服的,畢竟商紂有著強大的軍圞隊,裝備著當時最先進的青銅兵器,甚至還有一支強力軍種“象隊”,這在《呂氏春秋。古樂》有記“商人服象為虐東夷。”
提到東夷就不能不說商紂的功績了,實際上商紂確實是位戰功顯赫有能力的君主,在其先王的時候姬周反叛、九侯反叛,東夷來犯,先王圞還曾經率軍討圞伐過東夷,卻失敗了,殷商數朝衰敗,到商紂臨位的時候可說是個搖搖欲墜的爛攤子,可就是這樣,商紂硬是將九候和姬周打敗,使其臣服,又率軍討伐東夷,并且獲勝,帶回了東夷人方君主的頭顱。
恐怕也正是因為這場大戰,令商紂實力大減,在近年來發掘出來的卜辭中我們發現商紂討伐一次東夷人方需要200天左右的時間,這是一件非常勞民傷財的事,雖然最后商紂帶回了人方伯的頭顱,但是對商的軍力和國力都是極為耗損的,因此《左傳》中是這樣說的:“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前有姬周虎視耽耽,后有克東夷而損其身,這還不算完,又有一個被后世認為是周滅商的最大功臣出現了,他就是膠鬲,也就是后來孟子所說的:“舉于魚鹽之中”的主人公。
傳說膠鬲當時居于商,獲利于魚鹽,但是有一次無意中的機會被來商的文王發現,覺得他是個人才,就向商紂舉薦他,后來做了商的官員,同樣也成為了文王放在商紂身邊的一枚棋子,和當初成湯滅夏的伊尹誠為相似,于是繼“伊尹比而亡夏”之后,就有了“膠鬲比而亡殷。”出自《國語》。
《國語》中說“妲己有寵,于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這里居然同時提到了妲己和膠鬲是亡殷的主因,是他們二人朋比為奸嗎?其他史書卻再也沒有提起過,令人遐想多多。
其實除了膠鬲以外,還有一個人參加了這次叛商的大業,他就是商紂的哥哥微子,也正是當初因為母親不是正宮而與王圞位失之交臂的帝乙的長子。
《呂氏春秋。誠廉》篇說,微子與周大臣召公歃血為盟于共頭山,周許諾微子世為長侯,守殷常祀以及相奉桑林,私有孟渚之利。至于說誓盟的目的是什么,沒有記載,但是從周人許諾了微子世代長侯繼之,并奉有桑林之祀,私有孟諸之利這些來看,那他是不是也要做些什么呢?
《荀子。成相》中載:“紂卒易向,啟乃下,武王善之,封于宋。”細繹文義,牧野之戰中,紂王的軍隊投降,反戈擊紂,微子啟便下車而降,說明其與武王合謀之事成功,武王稱贊他,并且給他封邦建國。
這么說來微子參與助周伐紂,恐怕不假,近年來陜西出土的銅器銘文,其中的史墻盤銘云:“青(靜)幽高祖,才(在)微靈處。雩武王既殷,微史(使)烈祖乃來見武王,武王則令周公舍寓于周卑處。”
關于這段話,近代學者趙誠在《墻盤銘文補釋》中是這么解釋的“微氏高祖早在文王時代就已暗地歸周,所以生前‘在微靈處’,死后遵為‘靜幽’,以示安安靜靜地呆著,像五體投地那樣地臣服于周。不僅沒有以軍隊助紂反周,還可能有過保衛文王或周國的業績,建立過功勛,所以稱得上是周王朝的得力輔助,上帝賜給文王的大屏。從這種意義上才能理解‘靜幽高祖’是周王朝的有功之臣,當然值得稱道。”
《尚書。牧誓》中也提到過助周伐紂的八國中有微國,正是有了微子和膠鬲這二人,才有了《鹽鐵論。相刺》中說的:“紂之時,內有微、箕二子,外有膠鬲、棘子,故其不能存。”這里把商紂之亡歸罪在這幾人身上,恐怕也不無道理。
所以商紂的滅亡,就是怎么排也排不到妲己身上,但是所有的臟水就是一個勁的往她身上潑,是要警示什么,還是要掩飾什么,只有散播謠言,顛倒是非的人自己心里知道了。
兩人的結果是:《史記。殷本紀》:斬紂王之頭,接著就是“殺妲己。
殷商之覆滅到底是姬周復仇,‘以杞包瓜’的思想、籌謀多年?
還是因為本身商紂即位非長子的不合理,而埋下的禍根,畢竟數千年的時間已經過去,想真正還原歷圞史風貌,僅憑幾本爭議輩出的史書文字,和為數不多的出土器皿做佐證,這有困難。
予勝者以高歌,給失敗者以污蔑,希望以后能出土更有證明力的史料,澄清歲月的塵埃,還歷史以真相。(選自《查看了很多史書后發現,妲己并非蛇蝎女,商紂也并非那么昏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