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真相】牧野之戰非正義!
魯迅寫過《故事新編》,其中的“采薇”一篇,也提到了牧野之戰。魯迅講: 

      “傳說也不少:有的說,周師到了牧野,和紂王的兵大戰,殺得他們尸橫遍野,血流成河,連木棍也浮起來,仿佛水上的草梗一樣;有的卻道紂王的兵雖然有七十萬,其實并沒有戰,一望見姜太公帶著大軍前來,便回轉身,反替武王開路了·····”云云。 

      這兩種“說法”,到底哪個是真的,魯迅由于只關注“研究國民劣根性”的大局,沒有了深入“解剖”的興趣,所以沒有說出他的看法。其實,這兩種不同的說法里邊,也正映著中國人在歷史觀里所表現出來的“劣根性”,那就是對于成功者和失敗者的不公平看待法:一味地踩踏失敗者,而全面美化成功者。 

      魯迅言的這兩種說法,其實是起自不同的時間點。第一種“流血漂杵”的說法,要早上很多,是《尚書·武成》里記載的。后一種說法,則是后來的孟子首先講出來的。 

       孟子這個人,思想比較奇怪,他看了古代的《尚書》中的《武成》一篇,上邊記載了武王伐紂的兇殘場面,說武王殺了很多很多的商人,乃至“流血漂杵、赤地千里”,孟子覺得不可信。孟子發言說:“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仁者無敵,以“至仁”打“至不仁”,為什么還要鬧得血流漂杵呢?武王伐紂,應該是兵不血刃才對。 

       但是,孟子死活不肯相信流血漂杵,不認為武王伐紂會殺了那么多人,甚至進而認為記錄了“周武王伐紂殺得商軍流血漂杵、赤地千里”的《尚書·武成》一文,是不可信的。因此孟子還說出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名言。 

      后代的學們者,受孟子的啟發,就開始營造商人倒戈,為武王先驅的“兵不血刃”的場面,而且越說越厲害,一反古書《尚書》上的說法,慢慢成為了主流的觀點,最終被記錄在司馬遷的《史記》上。一經司馬遷的認可,于是終于連今天的歷史課本上都是這么寫的了:“商人臨陣倒戈,為武王前驅!” 

       但是,眾所周知,中國改朝換代,每次都是死了大量的人,人口常常銳減一半。為什么孟子偏偏說周武王顛覆商王朝的這次改朝換代,流了血卻不合理呢,一定要兵不血刃才對呢?這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其實,孟子的推理,推得非常“不講理”。他的大致的意思是說——其實他的意思可以表達為這樣一個“三段論”: 

      大前提,孟子說: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就是“超級仁”的意思)伐至不仁,不需要大量殺生就能成功,不需要流太多血、流血漂杵。 

     小前提:周武王是至仁。 

      孟子結論:至仁的周武王,打至不仁的的商紂王,不需要流血漂杵,所以“流血漂杵”是沒有的事。 

      我們說,孟子的那個大前提是靠不住的。“仁人無敵于天下,至仁伐至不仁,不需要流太多血”,這個論點是一廂情愿的。即使是正義的仁人,打不正義、不仁的人,更多時候也是要流血的。一個政權的顛覆,沒有不流血的,哪怕是推翻非正義的政權,也是要大大地流血的。

       譬如在二戰中,蘇軍進攻柏林,這是正義的進攻吧,是“至仁”進攻“至不仁”了吧,但蘇軍還是往柏林打了一百五十萬發炮彈,令德軍死傷無數,殘肢成堆,才拿下這座變成了瓦礫的城市,并沒有兵不血刃。國民黨四大家族的反動統治,早已是令天怒人怨,解放軍解放被壓迫的群眾,分配民眾以田地,進攻腐敗的國民黨,這是以至仁伐至不仁吧,但照樣是打了三大戰役,令國民黨軍被殲滅過百萬,流了很多血,才顛覆了其政權。美國的獨立戰爭,林肯的廢除黑奴,這都是正義或至仁的吧,可都是敵我一場混戰,流血無數之后才實現的。陳勝進攻秦帝國,是正義的了吧,但也未見秦帝國的七十萬刑徒就倒戈了(相反,他們是把“正義”的陳勝給打出去了)。而后來項羽劉邦是殺死了三四十萬秦軍,流血成河,才顛覆了秦王朝。以至仁伐至不仁,何嘗不要流血呢。憑什么周武王伐紂,孟子卻非說它不要流血。 

       紂王之“至不仁”,未必更甚于秦二世,周武王作為附庸國從外部入侵中央,其“至仁”和“正義”,未必高于劉邦、項羽之進攻秦二世,而孟子卻說周武王在戰斗中兵不血刃、不犯殺戒地顛覆了商王朝,比劉邦項羽打敗秦帝國還容易,實在是大言欺人。 

       這主要是孟子之徒超喜歡周文王父子,為了打扮他們的仁義形象,覺得他們在牧野殺了很多人,不利于二者的形象完美,所以,硬拿推理替代史實,硬定了一個“仁者無敵”的大前提來論證周文王父子沒有殺人,實在是強詞奪理,遮蔽眾聽。惜乎后世學者都迷信他這個如此低級的小迷魂彈。但也有不信邪的,比如《論衡》作者王充就有評說:“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戰,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與漢、秦一實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實也。”——王充是不相信孟子的,說得多好啊! 

      中國改朝換代的歷史,乃至世界革新換代的歷史,都證明,“仁者”注定是要戰勝“不仁者”,但也是要作出巨大犧牲的。仁者“兵不血刃”就能戰勝不仁者的例子,幾乎還一個都舉不出來。 

      現在說孟子的小前提:周文王、周武王是“至仁”。這其實也是不全面的溢美之詞。 

      周文王、周武王,因為是大周的開國者,所以整個有周一代,一直是正面的人物,是周代學者們美化的寵兒。譬如孟子就在自己的書中說:“周文王治岐耕者九一,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說周文王不征商業稅、少征農業稅,非常仁義,是圣人。 

        但這是不全面的,是只強調了光亮的一面,而隱去了消極的部分。單按這種“仁義”的路子,周文王是組織不起對商王朝的有效進攻的。是凡組織對外進攻,不論是秦始皇還是希特勒,前提條件都是要對民眾加強斂稅和民力調用。近代打仗,也是這樣,也要加捐加派,要老百姓勒緊褲帶,以支撐大炮和槍彈的開支。你要是整天行仁義,那就根本不要想著對外打仗擴張。 
      其實,從很多層面看,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不是“至仁”,而是一貫用比較“嚴苛”的政策和手段,才最終戰勝了商王朝。我可以暫舉兩三個例子: 

        一是《左傳》上說的,周文王大肆捕捉逃亡者。捕捉逃亡者的目的是什么呢,《左傳》上沒有說,但根據后來商鞅捕捉逃亡者,以及后代帝王們的禁止人們逃亡,其目的都是一樣的,是強迫這幫人回來完稅、交糧、服役、當兵吧,以直接或間接地支撐自己的對外擴張。要想動員起強大的國家戰爭機器,要想對外進攻別人(商帝國),勢必就要先加強對自己民眾的控制,使自己有力量進攻別人,這是一個規律。但這就有點不仁了。

        第二個例子,周武王和姜子牙要伐紂,但當時周國內有反戰力量。在占卜儀式上,蓍草和烏龜殼發表意見說,進攻是“大兇”。蓍草和烏龜殼當然不會發表自己的意見的,但他們是替占卜師說話,代表了當時的部分政府要人和部分的民意是都反對進攻商王朝的。伯夷、叔齊更是站出來直接反對,甚至攔住了馬頭。但這些反對力量,被周武王和姜子牙用鐵碗手段壓制了,他們還是硬去出兵打商王朝去了。可見他們也不是樂呵呵地很仁義,唯民意是從的。 

        第三個例子,據《尚書大傳》、《韓詩外傳》、《六韜逸文》、《說苑》等書記載,滅商以后,“天下惶惶未定”,姜子牙提出,把所有商人都殺死,“使靡有余”——這就更“不仁”了!簡直是要種族滅絕。而且,這也從反面說明了當時很多商人對周人是不合作態度,所以逼得姜子牙提出要滅絕他們。可見前面商人倒戈為周武王先驅的事,就更不可信其曾出現了。 

      以上這些例子都說明,周文王、周武王可能不是“惡人”,但用“至仁”、“行仁義”這樣的詞來簡單地概括周文王、周武王這樣的歷史人物,是失之于臉譜化、概念化,是存在著很大的勉強和片面的。 

       而且,蓍草、烏龜殼和伯夷、叔齊這種反戰反擴張的思想,未必是錯誤的。至少它說明,周文王周武王的軍事擴張政策,未必是代表當時周方國的全部民意的。本國人尚且未必完全擁護他,認為他出去打仗和擴張是不道義和錯誤的,那,被進攻一方的商朝人,會一致認為他的進攻是道義的,乃至不但不抵抗,反倒要倒戈投降地來擁護他嗎?其實,也正是因為商人未肯服從,更不曾倒戈,而是跟周人采取對立態度,所以在攻破商王朝后,姜子牙才提出愛屋及烏的成語,要殺光商人。 

       最后,姜子牙的意見由于太冒風險,沒有得到采納,商朝的大批遺民,最終都交由紂王的兒子武庚統領,繼續呆在原朝歌地區,作為封國存在。這說明,商人對紂王家族是有擁護的,所以周人只好順應之而封紂王的兒子,讓他繼續統領舊商民眾。這些都說明了當時有這樣一個現實,即商人并沒有對紂王家族眾叛親離,所以才搞得周人很被動,又想全部滅絕商人,又不敢,最后只好原地封他們不動,接受紂王的兒子領導。 

       商紂王在覆滅了之后,他的兒子仍然能夠把商人凝聚在自己身邊,那牧野之戰的時候,他家也應該能掌控商人集團,不會出現當地民眾紛紛失控,倒戈而戰。 

        而且,在商朝滅亡被封之后,紂王的兒子武庚,又領導商朝遺民,再次進行了軍事起義,規模相當大,引得周公和姜子牙發兵,共同來剿滅之。這也再次說明,紂王的兒子還是對民眾有號召力的,紂王家族還沒有到眾叛親離的地步。如果早在牧野之戰的時候,商人就倒戈伐紂王了,紂王已經被商人恨的入骨了,紂王的兒子如何還能領導商人掀起大起義。如果商人真地是曾經倒戈來迎接周武王的,如何后面又要起義。后來,大批商人被遷往洛邑安扎,由周人和洛邑八師緊密地看起來,貶稱為“殷頑”,如果商人曾是積極歡迎周武王的,周人何至于要用這種提防和集中管制的辦法對付他們。接下來周人為什么又要處心積慮地采取遷徙的方式,把大批商人遺民分遣到各個姬姓封國去,隔離管理。種種跡象表明,周人與商人,是嚴重對立的,商人大規模倒戈迎接周武王,是沒有這個可能性的。 

       孟子為什么不反著考慮一下:武王伐紂之所以打得流血漂杵,那是因為武王不是什么“至仁”,紂王也不是“至不仁”,商人民眾也沒有喪失對紂王父子的追隨之心,周人并不是全部民意都要求去進攻商人,所以二者相打,流血漂杵,也就勢不可免了。 

      總之,歷史的真實情況實應該正如《尚書·武成》所記載的:商人組織力量,對前來進犯自己的周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展開激戰,并且商人發生了重大犧牲,死傷流血漂杵,染赤千里,最終被占領和滅國。這是可信的。而孟子的推論,是漏洞百出,非常牽強的。而且,從純技術角度講,流血漂杵也是可行的。 

       正是因為周人在進攻商王朝的過程中,對商人采取了大規模殺戮、暴動鎮壓和種族隔離與壓迫,才使得伯夷、叔齊以餓死首陽山來抗議。如果不是周人確實很過分,這兩個知識分子何必會采取不想活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呢?如果商人十幾萬大軍都是衷心擁戴和迎接周武王,商人都如此高興,那伯夷、叔齊這兩個“民主人士”何必那么跟自己過不去,專門要死呢。 

         而且,不光《尚書·武成》有周武王伐紂殺戮甚大、流血漂杵的描述,根據《詩經》的描寫,也可以推想得見周人在對外擴張中,打仗一直是歇斯底里式的。比如《詩經》描述了周人攻打崇侯虎的崇城的場面,無所不用其極。后來,周公三年東征東夷,乃至有“踐奄”——在奄國搞大屠殺,這樣的殘暴之舉,也不是孤立的。同時姜子牙還想過搞種族滅絕,都是一幫殺人狂,離“仁者”日去相遠矣! 

        我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應該用到孟子的書和后來的學者書、官史書上去——這些人出于一些政治目的,比遠古之人更愛撒謊。 

       總之,紂王之“惡”,未必如后代人所說的那么嚴重,周文王、周武王,也未必如后代學者們異口同聲說的那么之“仁”!異口同聲的說法,往往是最可懷疑的說法。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商人“流血漂杵”,在我看來,比商人“臨陣倒戈”,更加可信。

商紂王,被污蔑最深的帝王啊。。。。。。。

我跟我同事談及商紂王時,他為商紂王鳴了很大的不平:“要知道,商紂王之所以這么壞,完全是后人的污蔑,武王說紂王昏庸無道的理由仔細看是非常好笑的,如說紂王好色,紂王的好色跟周文王比起來算個什么????紂王五個妻子,兩個兒子,周文王光兒子就100多個,誰最好色??????還有就是不信貴族信平民,這也是理由嗎??????”據查資料,商紂王之前將大軍調去攻打東夷,武王反叛之時,商朝已無可用之兵,只得用奴隸倉促應戰。要知道,奴隸只要給點甜頭,是立馬可以反水的,武王只需要答應他們事成之后給他們自由之身即可。。。。。而且商朝滅亡后,周朝對商朝的史料記載進行過系統的銷毀,要知道那個時候還沒有印刷術,官史都是藏于宮中,被燒毀就沒了的。。。。。商朝滅亡后,為何還有留戀商朝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兩兄弟????還有以物物交換為生,被稱為“商人”的殷商遺民????紂王實則是經過歷史的誤導,沉淀下來后就被后世文人越抹越黑,子貢就道出了真相“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是紂王的無道,并沒有宣傳的那樣,是因為一些君子瞧不起他,就將一些不好的事情全部推倒他身上。宋人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認為:“紂大造宮殿,建酒林肉池,寵信女色,囚禁賢人,殘害忠實等罪惡,與桀的罪惡如出一轍,凡桀的罪,就是紂的罪,桀紂不分,這些都是出于模仿。”說白了,很多就是將之前桀的不好的行為推倒他身上來添油加醋。。。
如顧頡剛亦做《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指出紂的罪惡在周人的《尚書》中只有六點,戰國書中增加了二十七事,西漢書中增加了二十三事,東漢時增加了一事,東晉時增加了十三事,于是商紂就變成了自古未有的殘忍暴君了。顧氏通過仔細的考證,徹底洗清了潑在帝辛身上的污水濁泥,還其本來面目,與郭沫若的論證相表里,使帝辛做為一個“武王”的形象重現人們面前。這也使孟子的紂王有“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的說法有了落腳處。 
下面來仔細分析一下《尚書》中紂王的六條“罪惡”(這之后全部是個人直接復制粘貼,但非常有道理):“第一是酗酒;第二是不任用同宗兄弟;第三是重用奴隸;第四是聽信婦言;第五是信有命在天;第六是不留心祭祀。”
注意,這可是兩國交戰時為了宣揚正義,鼓舞士氣的檄文,按理來說絕對是應該有多少說多少,可是在后世將帝辛宣揚的如何殘暴不仁,可是他的死對頭周人,在征討這個‘獨夫’的時候,居然只列了這六條就完了,所以說后世關于帝辛殘暴的諸多傳言其合理性,值得深思。
至于周王所列出的紂王的這六條罪狀中,也不見的是全部屬實的。
第一,嗜酒,這個沒什么好說的,飲酒在古代是一種很享受的行為,各種史料也都說了,他肯定好酒,這條就認了吧。
第二,不任用同宗兄弟,這件事恐怕有蹊蹺在里面,首先說商紂的哥哥微子,微子其實是商紂上代君主帝乙的長子,因為他的母親地位低下,所以不能繼承王位,而商紂的母親是正后,所以他繼承了王位。這在《史記》中有所記載:“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宰,辛母正后,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
要這樣看來,恐怕商紂當初的繼位是有爭議的,同時造成皇族內部的分裂和疏遠,形成這樣不用兄弟的局面,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商紂這樣做是很合理的,可以說是為了不留隱患而使兄弟相殘。
第三,重用奴隸,《左傳。昭公七年》也說:“紂為天下逋逃主。”意思是說他想辦法招徠吸引外來奴隸,這也是古代奴隸主壯大自己力量的一種手法。這一點在我們今天看來,商紂是打破奴隸主貴族“世襲”制,大膽地從中下層提拔新人,是中國古代勇于改革創新的先驅者。
第四,聽信婦言,這一點也是值得商榷,寵信妲己這是肯定的事情,沒人懷疑,但是說惟妲己之命是從卻有些夸張了。紂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要是認為他很昏庸,那你就錯了,相反的,他還很聰明,《史記》中說他“資捷辨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這里說他,是一個能文能武,聰明善辯且非常自傲的人,如果硬要說妲己,這個年輕的女孩,把這樣一個聰穎勇武、才華橫溢的君主玩弄于鼓掌之間,使他言聽計從,未免有些太高估她了啊!而且商人頗重迷信,任何重大舉措,都要求神問卜來決定吉兇休咎,這在近年來已經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確切記載的。妲己擾亂朝政的能力可說是微乎其微。
第五,信有命在天,列這一條就比較奇怪了,歷朝歷代有哪個皇帝不信自己是有命在天、真龍轉世的?就連武王造反時也是打著順天應人的旗號。
第六,不留心祭祀,這一條其實真的是冤枉他了,商朝曾經的確是有過不敬鬼神的傳統,并且就在商紂的先王帝武乙時,曾經帝武乙命人做了個假人,起了個名字叫天神,跟他下棋,讓別人代‘天神’走,天神輸了,就侮辱‘天神’。還用皮革做袋子盛了血,高高掛起來,仰面射‘天神’,戲稱為“射天”。
可這畢竟是商紂爺爺輩的事情了,到了帝乙和紂王這一代,祭祀制度則已經重整并且是相當完備的,這個有后世出土的卜辭為證。
綜上所述,紂王并非人們所說的是個昏庸殘暴的君主,宋朝學者李慈銘也認為,僅就史料而言,紂王的主要罪行為殺比干、囚箕子、寵妲己、偏信崇侯、拘押文王而已。

而紂王為什么要殺九候,為什么又要拘文王,這恐怕都是有原因的。
在當時紂王旗下最大的三個諸侯,也就是的九侯、文王、鄂侯,當時被命列三公,看起來挺風光的,象三大護法似的,其實這三個人的實力都不小,都是有實力和商抗衡的,只是被商紂打敗而伏首稱臣,這時的形勢有點象康熙年間三藩的架勢,正所謂萬乘之君以防千乘之王,康熙當年就想方設法撤了三藩。
紂王心里恐怕也是這個想法,他這么想是有道理的,因為在這之前,三個人里其中有兩個都曾反叛,就是文王和九候,后來被商紂所伏,尤其是文王,他們之間表面是君臣的關系,其實呢,是有很深的世仇在里面的。
在此之前商紂的先王文丁曾經殺了文王的父親季歷,后來在商帝乙二年,文王揮師伐商,只是后來失敗了。《古本竹書紀年》中所記:“(帝乙)二年,周人伐商”。
而在近年來出土的卜甲上也有‘用踝商’三字以證實,《甲金字典》認為是“像人跪降獻戈狀”。說明姬周的確有對商動武、而后繳械投降的記錄。
而且不僅如此,在商紂時期,也就是帝辛二十二年的冬天,曾經在渭水搞了一次大的軍事演習,《古本竹書紀年》有載:“帝辛二十二年冬,大搜于渭。”
這商紂干麻吃飽沒事干,跑那搞什么軍事演習?
渭水流域是什么地方,這是商、周兩國的疆界所在,所以這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實際上是演給岐周看的。商紂的目的,顯然是說以商之強大,尚不是你們所能抗衡的,所以也不要妄存斟商之意。
軍事演習是二十二年冬天開始的,到了二十三年,就有了“囚西伯于羑里。”從年限來推測,文王很可能就是這次軍事演習中已經被囚禁了起來。
這件事在《周易》中也有記載,《周易》正是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時所做,見于《震》篇:“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所以不難看出,商紂之所以囚而不殺,是有他的政治原因的,那就是把文王囚禁起來,做為人質。畢竟商、周之間的關系貌合神離,而且據說當時周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商紂,《論語。泰伯》中說周當時是“三分天下已得其二。”雖然可能沒有寫的三分已得其二這么夸張,恐怕也相去不遠,否則怎么會吹此空穴之風。這你想啊,你周人這么坐大了,這還讓商紂怎么睡得著,所以先關起來牽制住吧。
直到六年后才把文王放回故里,這一年文王已經是八十五歲高齡了,古人活到八十五歲,可謂是老之極矣,但是文王的心還不老,來年春天就率旗下的各路諸侯到入貢,表示臣服,但是入貢后的第二年就開始練兵于畢,又拜呂尚為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姜子牙,這在《古本竹書紀年》有載“(帝辛)三十一年,西伯治兵于畢,得呂尚以為師。”
這樣看來,周人圖商,可以說是籌劃多年,所以文王從此“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而又默默的壯圞大自己,這正如他流傳于后世著名的戰略思想“以杞包瓜”,正如杞樹長大了,原先與杞樹同園的瓜就會枯死一樣,這可見于《遘。九五》。
這樣看來,在文王眼中,殷商還暫時不是那時的周所能征服的,畢竟商紂有著強大的軍圞隊,裝備著當時最先進的青銅兵器,甚至還有一支強力軍種“象隊”,這在《呂氏春秋。古樂》有記“商人服象為虐東夷。”
提到東夷就不能不說商紂的功績了,實際上商紂確實是位戰功顯赫有能力的君主,在其先王的時候姬周反叛、九侯反叛,東夷來犯,先王圞還曾經率軍討圞伐過東夷,卻失敗了,殷商數朝衰敗,到商紂臨位的時候可說是個搖搖欲墜的爛攤子,可就是這樣,商紂硬是將九候和姬周打敗,使其臣服,又率軍討伐東夷,并且獲勝,帶回了東夷人方君主的頭顱。
恐怕也正是因為這場大戰,令商紂實力大減,在近年來發掘出來的卜辭中我們發現商紂討伐一次東夷人方需要200天左右的時間,這是一件非常勞民傷財的事,雖然最后商紂帶回了人方伯的頭顱,但是對商的軍力和國力都是極為耗損的,因此《左傳》中是這樣說的:“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前有姬周虎視耽耽,后有克東夷而損其身,這還不算完,又有一個被后世認為是周滅商的最大功臣出現了,他就是膠鬲,也就是后來孟子所說的:“舉于魚鹽之中”的主人公。
傳說膠鬲當時居于商,獲利于魚鹽,但是有一次無意中的機會被來商的文王發現,覺得他是個人才,就向商紂舉薦他,后來做了商的官員,同樣也成為了文王放在商紂身邊的一枚棋子,和當初成湯滅夏的伊尹誠為相似,于是繼“伊尹比而亡夏”之后,就有了“膠鬲比而亡殷。”出自《國語》。
《國語》中說“妲己有寵,于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這里居然同時提到了妲己和膠鬲是亡殷的主因,是他們二人朋比為奸嗎?其他史書卻再也沒有提起過,令人遐想多多。
其實除了膠鬲以外,還有一個人參加了這次叛商的大業,他就是商紂的哥哥微子,也正是當初因為母親不是正宮而與王圞位失之交臂的帝乙的長子。
《呂氏春秋。誠廉》篇說,微子與周大臣召公歃血為盟于共頭山,周許諾微子世為長侯,守殷常祀以及相奉桑林,私有孟渚之利。至于說誓盟的目的是什么,沒有記載,但是從周人許諾了微子世代長侯繼之,并奉有桑林之祀,私有孟諸之利這些來看,那他是不是也要做些什么呢?
《荀子。成相》中載:“紂卒易向,啟乃下,武王善之,封于宋。”細繹文義,牧野之戰中,紂王的軍隊投降,反戈擊紂,微子啟便下車而降,說明其與武王合謀之事成功,武王稱贊他,并且給他封邦建國。
這么說來微子參與助周伐紂,恐怕不假,近年來陜西出土的銅器銘文,其中的史墻盤銘云:“青(靜)幽高祖,才(在)微靈處。雩武王既殷,微史(使)烈祖乃來見武王,武王則令周公舍寓于周卑處。”
關于這段話,近代學者趙誠在《墻盤銘文補釋》中是這么解釋的“微氏高祖早在文王時代就已暗地歸周,所以生前‘在微靈處’,死后遵為‘靜幽’,以示安安靜靜地呆著,像五體投地那樣地臣服于周。不僅沒有以軍隊助紂反周,還可能有過保衛文王或周國的業績,建立過功勛,所以稱得上是周王朝的得力輔助,上帝賜給文王的大屏。從這種意義上才能理解‘靜幽高祖’是周王朝的有功之臣,當然值得稱道。”
《尚書。牧誓》中也提到過助周伐紂的八國中有微國,正是有了微子和膠鬲這二人,才有了《鹽鐵論。相刺》中說的:“紂之時,內有微、箕二子,外有膠鬲、棘子,故其不能存。”這里把商紂之亡歸罪在這幾人身上,恐怕也不無道理。
所以商紂的滅亡,就是怎么排也排不到妲己身上,但是所有的臟水就是一個勁的往她身上潑,是要警示什么,還是要掩飾什么,只有散播謠言,顛倒是非的人自己心里知道了。
兩人的結果是:《史記。殷本紀》:斬紂王之頭,接著就是“殺妲己。
殷商之覆滅到底是姬周復仇,‘以杞包瓜’的思想、籌謀多年?
還是因為本身商紂即位非長子的不合理,而埋下的禍根,畢竟數千年的時間已經過去,想真正還原歷圞史風貌,僅憑幾本爭議輩出的史書文字,和為數不多的出土器皿做佐證,這有困難。
予勝者以高歌,給失敗者以污蔑,希望以后能出土更有證明力的史料,澄清歲月的塵埃,還歷史以真相。(選自《查看了很多史書后發現,妲己并非蛇蝎女,商紂也并非那么昏庸.》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盡信書,不如無書”原意到底指什么?
解密牧野之戰:倒戈的商軍不是東夷奴隸而是他們
說說微子啟
商周史:做買賣的為什么叫商人?竟是源于一場王位之爭
12、不要使所領導的一個集團成為“家集團”
史上最精心久遠的騙局,布局3000年,中國人幾乎都被騙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温| 四平市| 维西| 玛纳斯县| 潮安县| 永丰县| 嘉峪关市| 达拉特旗| 荥阳市| 赞皇县| 甘南县| 阳东县| 两当县| 汉沽区| 界首市| 登封市| 双鸭山市| 扎兰屯市| 哈尔滨市| 涞水县| 徐汇区| 昆山市| 扎鲁特旗| 海伦市| 大田县| 鄂托克前旗| 浠水县| 台前县| 蒙阴县| 桓台县| 丰城市| 旅游| 都江堰市| 五台县| 错那县| 扎囊县| 永春县| 炉霍县| 青川县| 荥经县| 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