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本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通行本直譯】
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完成了功業,辦妥了事業,而不占有名譽。它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正因為他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詳解】
34-1
【通行本】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此句帛書本未見,疑后人添加。——“常無欲”,有帛書本和其他古本都沒有,是衍文,疑后人添加。【帛書本】道渢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恒無欲也,可名于小。
(1)泛:廣泛、廣大。 (2)其可左右:道根本沒有左右的分別。 其:在此處指道。 (3)恃:依靠。(4)渢(fēng):通“沨(fēng)”,宏大的水聲。 (4)遂:完成。
【此句詳解】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它讓萬事萬物自然成長,但是不把萬物據為己有。它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萬物的主宰,它無私無欲,可以稱它為“小”;萬物以道為本,又歸附于道,但是道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
【啟示1】中國人沒有造物主的觀念,自生自養,自作自受。
34-2
【通行本】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帛書本】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1)為:自以為。
【此句詳解】正因為他不自以為偉大,所以這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完成它的偉大。
【啟示1】不自認為偉大的人,才是真正的偉大;而那種說“我偉大”的人,肯定是不偉大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本章仍然是從道入手,重點論述道之德性,“道以其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是本章的核心。
【心得1】
如何理解:“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一、無處不在的道。
開篇的“泛兮”,還有的版本用“氾兮”或“沨呵”。他們用的字雖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都是動起來的道在左右萬物過程中的運動狀態。
這里的“道”指的是不可言說的“恒道”。“泛兮”是“恒道”動起來的“自然之道”,是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那個可以言說的“道”,也是“道法自然”的“道”。
萬物萬象一切之種種萬有皆由道生,由道養,依道成,從于道,歸于道,這就是道。
再說詳細一點吧:
很多人都認為人類是地球的主宰。其實這是不對的。即使高科技的今天,人類面臨自然界的地震、火山噴發、海嘯等仍然無能為力。就拿日常的氣溫高低,炎夏還是暖冬都無法準確預測。況且人類的壽命相對地球來說如滄海一栗,誰能否認幾十萬年,幾百萬年前的地球沒有過現代文明?
由此可見,地球的主宰是自然環境的變化,任何生物如果無法適應地球的自然環境,只有走向滅亡的死路。比如說溫度的變化、紫外線的輻射、大型火山的爆發、地球磁場的變化、太陽磁場的強弱、地球引力潮汐力的變化等等。任何物種都是一樣的,叢林法則適者生存是不變的真理。
地球的主宰是誰?自然是地球的主宰。
那到底是誰在影響、改變自然的變化?那到底是誰推動地球的自轉、公轉?……
古人雖沒有科學答案,但古人有自己的智慧。
老子用超凡的智慧,為我們構建了宏大的世界觀。——世間的一切源于自然的變化,而自然的變化和宇宙的規律源于“道”。
道是一種超越自然的存在,一切皆由道而自然天成。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二、無為的道。
自然間的一切,皆由“道”所成。而“道”卻功成而不自居,是萬物之主而不自以為萬物之主,也不自為萬物之主。——這就是“道”之所以為“道”的根因,是“道”之無以超越的“道之玄德”。
“道”永遠都處于一種無欲的狀態,不管做什么都是以無為而治不鞠躬自傲。甘愿當無名英雄。萬物都依存于“道”可見“道”的貢獻有多么之大。
我來舉一個例子:
春秋末期越國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掉了吳國。
他實在太深諳人性了,認為勾踐可以同患難,絕對不能共富貴,就告辭了。真正的敵人從來不是對手,背后插刀的,往往都是身邊的人。
范蠡也算仗義,走到齊國,留下書信給好朋友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你也好撤退了,留在勾踐身邊實在太危險。)
文種沒有聽從,果然越王勾踐送了一把劍給文種: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意思是你教我攻打吳國七種方法,我只用了其中三條就滅掉了吳國;剩下還有四招沒用,要不在你身上試試?)
文種只好自殺,范蠡最終活到了88歲。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即使養育了萬事萬物,也不應該驕傲自滿;以為這樣就可以居功,甚至向上級主動要好處;此時此刻更應該小心翼翼,要知道功高蓋主,并不是好事兒;務必要保持低調謙遜的姿態。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心得2】
如何理解:“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一、“道”小。
老子說:少思寡欲。
說白了,老子是強調“無為”的,這位老人始終覺得“無為”才能夠長壽,“無為”還足夠安全。
盡量把自己往小的整,往柔弱的方向靠近。
但是你不小心已經做了好事兒,不小心成了老大;千萬要保持低調,不要到處宣揚,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即便你才能出眾,功勞顯赫,也要低調。
不低調的人會如何?我們看看三國的楊修吧:
東漢楊修,處處展現聰明,結局也是被曹操殺了,時年二十四歲。
曹操收到一合酥,在盒子上寫了“一合酥”;楊修招呼大家把整盒酥吃了。曹操問:為什么這么做?楊修說:曹公教我們每人吃一口啊,盒子上寫了“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怎敢違抗?
也就是楊修這家伙兒,不打招呼,自以為聰明,把別人送給老板的禮物,擅自拆掉吃了。
曹操攻打漢中,劉備因險拒守;久攻不下,想要回軍,又不忍心。正好軍中請示口令,曹操便傳口令:雞肋。下屬不知什么意思。楊修開始收拾自己行李,別人問:怎么知道要出發了?楊修說:雞肋這種東西,不吃扔了可惜;吃起來又沒什么可吃的(指漢中),所以大王要回軍了。
實在是閑得蛋疼,沒事兒老猜老大心思干啥捏?自以為是地將信息分享給大伙兒,你一口啊我一口;老大在你面前完全是光著的,好不害羞,太討厭了,不滅你滅誰。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所以說,老子講的“道”小,體現在自己對“道”的認識程度上。
自己能依“道”而行,但放得下就是:“道”小。——什么是放得下?——做好了,不以為然,不驕傲,不自詡。——做不好,坦然面對,不氣餒,不放棄。
再舉個例子吧:
《易傳·文言傳·坤文言》有一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后引申為一個詞語:行善積德。
“行善”:不做損人害人之事,成就別人做成好事,仁、義、禮、智、信而已。“積德”:是行善的結果,“德”者得也。你會得到良好的生存環境,而且還能福被子孫后代。
佛教也常說:要種善因得善果。
字面意思大家都能明白,很多人也會去做些善事:去寺廟捐錢,去孤兒院看望,去義務獻血……
但我敢說:大部分人是做了“善事”,卻沒有善果。
為什么?因為:——寺廟捐錢時,心里想的是保佑自己身體健康,子女金榜題名……——孤兒院看望時,為了彰顯自己的善心(時不時還要發個朋友圈)……——去義務獻血時,為了是自己以后可以終生免費用血(對了親人也能享受一部分)……
其實真正的善行,就是我想去做而已。——不求回報,心安理得,平淡如常。
這才是真正的積德,這才是“道”小的真正體現。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二、“道”大。
這句“萬物歸焉而不為主”的意思是:萬事萬物已經歸附于我,更不要自以為是,往后余生可以主宰一切,高枕無憂;小心駛得萬年船,只有時刻保持低調,才能夠擁有大局觀,才可以走遠路。
在第三十二章已指出:“圣人”、“侯王”,應該像“道”那樣起“樸”的作用。此章內容從另一角度看,又是在談作為“圣”、“侯王”所應該具備的素質。
“道”具有什么樣的特質呢?老子認為,永遠沒有自己的欲望就是大道的特質。大道無欲無求,沒有欲望便不需要追求名聲,因此它在人們的眼里,時常顯得微不足道。老子最后指出:正是因為道不自認為偉大,所以才能夠成就自己的偉大。
越成功,越在高位的人,越要謙虛。
正所謂,謙下無礙。
為人謙虛,障礙就少了;凡事不要自以為是,自贊毀他,那非常令人討厭。想要走遠路,就務必保持低調,抱著為他人服務的心態,一路走下去;最終才能自利利他。
“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對個人來說,修的是“常無欲”,修為是小道。——對君王來說,修好個人的“常無欲”,再去治理國家時便成就出了大道。
所有的那些貪官污吏,都是個人的“常無欲”沒有修好。像這樣的人走向管理崗位,怎么能治理好?怎么會走向上道呢??
特別要強調一點,很多人在讀書階段了解到:人是萬物之靈,有著思想和意識,既可以創造事物,也可以改變事物。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需知人類之所以能夠生存和發展,所依靠的正是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我們非但不能主宰自然,還常常受到自然的制約。
要知道,人類同樣也是從大道中衍生出來的。——換句話說,大道主宰了人類的命運,而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為我們提供了生機和能量。
如果人類真可以主宰萬物,那么我們為什么會時常遭受大自然的報復呢?比如,我們過度開采森林資源,肆意砍伐樹木,毀壞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重則還會引起泥石流、沙塵暴等災害的發生。
我們來看看兩個反面例子:
秦末農民起義中,陳勝第一個揭竿而起,以野火燎原之勢橫掃東方,天下之民贏糧而景從,他也成為了天下矚目的義軍領袖。可是當得到了富貴,建立了政權以后,陳勝就開始驕傲自滿,認為自己真的是天才,處處以大王自居。他開始驕傲地對待那些昔日和自己共患難的舊人,甚至殺死有損自己威嚴的老友、部將。不久,曾經追隨他的人就開始離心離德,將領們在外建立割據政權,追隨他的人也不斷出走。最后陳勝的政權被滅,自己也被叛徒殺死。
同樣的,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推翻腐朽的朝廷,逼得崇禎帝在煤山上吊。然而,一進北京城,這些起義軍的領袖們就開始驕傲自滿,每天只知道搶掠爭功。李自成本人也以為功成名就,不可一世,將當年體恤百姓、為天下造福的誓言忘到了九天之外,結果很快他們就被敵人擊敗,不得不逃出北京,最后遭到失敗的命運。
可見,自大自滿,是統治者應極力避免的錯誤。只有“其終不自為大”者,方能成其大。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知識補充】
1、人為什么會去爭,而“道”不會去爭?
原因有兩個:(1)大道沒有時空的限制,但人是有時間限制(壽),所以才有欲望,才會去爭。(2)沒有正確信仰,不相信“行善之家,必有余慶”的人就會去爭。
2、本章兩次提到道的“不為主”,這與基督教的上帝耶和華是不同的:
(1)上帝是統領一切、支配一切的,萬物、眾生都由他創造出來,所以都受他的主宰;萬物、眾生是不能超越上帝的,只有順從這個最高主宰,聽命于這個最高主宰。
(2)老子的“道”卻不是這樣,它是“不辭”、“不有”、“不為主”的,沒有任何占有欲與支配欲、任憑萬物順其自然地生生滅滅。
3、基督教的主宰是人格化的、有形的,是最高本體,支配萬物是強有力的,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老子的“道”也 是最高本體,但它是自然的、無形的,支配萬物是虛靜的,看似無力實際同樣是有力的,同樣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萬事萬物、蕓蕓眾生都逃不脫“道”的規律和法則。所以,老子的“道”既是最高本體,更是最高法則、最高規律。
【結尾】
第三十四章的核心是什么?
1、無處不在的“道”。
2、正確理解“道”小(”道“的無為)是因,“道”大(也因為“道的無為)是果。
下一篇,接著分享《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不當之處,還請各位指正、互動。
國學是中華民族燦爛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思想武器。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贊、評論,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收藏,方便查找。
如您對全本《道德經》有興趣,請點主頁查看合集更多章節內容。
同時,歡迎大家積極轉發給周圍有需要的朋友。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