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的公眾號上看到一篇關于曾老師所說的“萬病源于未分化”的文章,內心頗有一些感觸,這一年來,不論是從我自身的狀態出發,亦或是在和個案工作的過程中,都有一種隱隱的感覺,似乎未分化是一切心理問題產生的關鍵所在,當然這只是基于我有一些模糊的不敢妄下定論的思考而已,如今看到曾老師提出的這樣一個觀點,內心仿佛有些東西被擊中了,由衷地感激曾奇峰老師,這位一直在專業領域毫無保留地和大家分享著自己學術觀點的值得欽佩的老師。我也想借由這個觀點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感悟,不當之處,希望能得到專業老師的指正與批評。
美國心理學家威特金提出心理分化理論,心理分化表現為自我與非我的分裂,即作為個體認知、情感、意識和需要核心的自我與外界之間出現一定的界限。分化程度高的人界限意識更清晰,個人的行為認知較少受到他人與外界環境的影響;分化程度低的人界限意識更模糊,個人行為認知和他人與環境的連接度很高,更容易受外界的影響。
如果一個成年人心理處于高度未分化的狀態,也就是在母子一體的共生期,這種狀態用神話意象來描述,便是天地未開,宇宙混沌一片的情景,也就是心理混亂,自我和外界環境和他人之間幾乎沒有界限,和環境融為一體的混沌狀態。成年人如果心理還滯留在這樣一種未分化的共生狀態,那么他的人格結構基本處于人格障礙或者精神病性的水平,在面對工作和生活,特別是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都會遇到重重困難,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無盡的痛苦。其實,即便是心理健康的人有時候也會有分化不清晰的時候,因為我們時時刻刻處于環境中,處于和他人的互動中,每天被無數的事件圍繞,就難免不受到外界的影響。
我們經常會強調一個心理邊界感,有邊界感的人心理分化程度比較高,即使每天被包裹在無數的人事關系中,自我功能也能較好的運作,很少受到環境的干擾,有種“亂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感覺。邊界感這個概念好多人都知道,咨詢師有時候也會和個案去探討這個問題,但是邊界感這個東西很抽象,既看不見又摸不著,那到底要怎么做才是有邊界感,我就想到了一個比喻,希望可以把這種抽象的心理狀態變得更具象化一點。
首先你需要對自己的狀態有一個覺察,如果你感受到當下或者近幾天來特別的煩躁、焦慮、疲憊,狀態很不好,注意力總是放在某件事或者某個人身上,說明你和環境之間的連接度太緊密了,你正在內耗,而且已經影響到自我的狀態,你需要暫時從這個狀態里抽離出來,和環境有一個分化,給自我設立一個保護的邊界。
當你覺察到這一點后,最好能找到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如果沒有也可以選擇安靜的坐著,閉上眼戴上耳機,播放一些輕柔的音樂,然后可以做一下聯想。想象著你的心有無數無數個小格子,格子與格子之間有清晰的分界線,在心的最中間部位有一個最大的格子,那個格子里住的就是你自己。你每天做大量的事,接觸大量的人,買菜、做飯、開車、接送娃、談客戶、做方案、開會、吃飯、看病、聊天、約會等等,每一個當下發生的事就對應你心里的每一個小格子,而現在你要告訴自己:我需要回到最中間的格子里,這里很安全,周圍有邊界保護著我,沒有任何人能夠闖進來,這個空間很大很寬敞,我感到自在又舒服,可以自由的呼吸,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你也可以一邊做自己喜歡的事一邊做這樣的聯想,當你感受到能量慢慢恢復了,沒有那么心累和煩躁,那么恭喜你,又可以再次投入周圍無數的小格子里去面對生活了。
文章開頭提到的完全未分化的共生狀態,其實他的心只分了少數幾個格子,甚至只有一個格子,生活像一鍋亂燉的大雜粥,做這樣的一個格子聯想就更有必要了。只要你勤加練習,經常做這樣的聯想,相信你的邊界感會越來越清晰,心理分化程度也會越來越高。
生活就是玩這樣的跳格子“游戲”,當你覺得累了,就“跳”到中間去休養一下,滿血復活之后再“跳”進周圍的小格子里繼續打拼,如此循環。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可以是清晰明朗,健康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