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宮碑》全稱《九成宮醴泉銘》,唐貞觀六年(63Z年)四月鐫立, 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丹,碑額陽文篆書題“九成宮醴泉銘”六字,碑文記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宮內發現醴泉的經過,描寫了九成宮的建筑規模和環境景色,歌頌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并勸諫唐太宗戒驕思危,是初唐散文中的一篇佳作。現原石尚存,在陜西麟游九成宮遺址。此碑高七尺四寸。寬三尺六寸,正文楷書,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后半行五十字。原碑立于露天,歷來捶拓過多,磨損嚴重,字體己多漫漶損傷,失去原形。碑身雖尚完好,但因地震、水災及人為損壞, 已形成4道裂紋。1996年經過國家文物局的專家鑒定,該碑被確認為國寶級文物。
自宋至清。原石又經幾次開鑿,有時過肥,有時過瘦,失真曰甚,傳世宋拓本較多。唯以明駙馬,李琪藏北宋拓本為最佳,不但較他本存字多、紙墨好、拓工精,且點畫豐腴,鋒穎如新,如見真跡。近人亦有推定為唐朝拓本。現藏于故宮博物院。此碑為歐陽詢七十五歲時所書之力作,其書藝已達爐火純青境地,又因此碑是奉詔而作,亦格外精心,通篇自始至終一筆不茍.疏密有致,森嚴規整。筆法剛勁婉潤,兼有隸意,歷來為學書者推崇。該書作筆力勁健,點畫雖然瘦硬,但神采豐潤飽滿, 向上的挑筆出鋒含蓄.帶有隸書筆意。字體結構典雅大方,法式嚴謹,看似平正,實則險勁。字形采用長方形態勢,字距、行距都較大,章法顯得寬松而清晰。書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歐陽詢書法的代表作,被視為楷書正宗,其拓本遍布海內外。 自古以來,此銘一直被譽為“楷書之極則”,倍受人們喜愛。
《九成宮碑》在筆法上最顯著的特點是輕重提按變化不大,筆畫的粗細對比較小。這一特色與顏體楷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臨寫此碑時,就要注意在運筆上應平穩、勻速,從而書寫出較為飽滿、挺拔的筆畫。歐字的用筆。大多為方筆。尤其體現在起筆與轉折的處理上,這樣才能顯現出剛健有力的感覺。臨習此碑,最主要的是要形神兼備, 既不能只看到其穩健而失于呆板,更不能要求其險絕而失去平正,要學習把握謹嚴中的靈動卒意,既得平正之勢,又有險絕之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