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原發于“中國書法江湖”論壇)
但凡了解一點九成拓本斷代的都說得出“櫛”字與“重”字,可是有時候我們離真理越近其實就越看不清它的樣子。
好了,九成南宋拓本常被稱為“櫛”字本,解釋呢往往是:“櫛”字完好為南宋拓。有的書中會再添一句“櫛”字半損什么什么的話…………
我來問一句:“櫛”字是何時開始損的?
答案即嚇人又簡單:宋前就已開始了。
清前之人基本都是抱著南宋拓在說“櫛”字,所以剛上眼以當時所見狀態為“不損”(其實已損),之后增損為“已損”,并以此為南宋斷據。近百年來,北宋拓紛紛出世,今人如還沿襲同樣的老套說法,實如歷史倒流。
是不是“櫛”字還在就算南宋,不在了就定明?
當然不是。
在實際的斷代中,這常常是個復合檢定問題。
忘記那些“完好”、“不損”、“已損”、“半損”模棱兩可的形容詞吧,讓我們準確地還原一下“櫛”字的狀態。所有北宋拓的共性揭示,“櫛”字在宋前就已有損,損處為:艮部勾筆上損一塊;另外,幾處附損隨拓本的紙墨與填描狀況不同略有表現差異:木部橫筆左端下略損、豎筆下段中略損,卩部豎尾處當石痕有微泐。此特征一直到南宋中早期都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四歐堂本此處干擾較少,上圖以做參考(其他均同):
所謂南宋本并非鐵板一塊,所以純以“櫛”字本稱南宋是有失全面的。南宋早拓“櫛”字即如上述,而晚拓增損后已難辨認,從朱鈞殘本中可看出宋末“櫛”字除上三筆頭可見外,其余部分已全損,而宋元間泐痕進一步擴大,前“物”字右半失,“櫛”字應已一筆不存,所以可見的南宋晚拓與宋元間拓本基本都將此字剪去以充早本,常與此一同剪去的還有八行“何必改作”的“作”字等。
沒有了“櫛”字其實沒關系,因為以復合檢定法一樣可斷清時代。我這里以首行“書”和“魏”字為例,大家還可以試引其他例證。南宋早期拓本“書”字下日部中橫損而未失,右端尖如匕首;至宋末中橫損失。“魏”字早期鬼部下小撇完整無損;至宋末小撇已與右勾筆石花泐連。這兩字一般填描者要么忽略了,要么全憑臆想填出(書藝文化院本“書”字、岳雪樓本“魏”字),所以在南宋拓分期時相當可靠。
有記取就得有忘卻。我認為考據點少有對與錯,但多有準確性和有效性的差別。幾個傳統的南宋拓考據聽起來不錯,實用起來卻幾乎等于無效。最顯著的是十五行“光武”之“光”字,所謂扛枷不扛枷,其實現世所傳宋拓基本全不見枷,而且由于著名,描得極精細,無跡可尋。同樣的還有二行“長廊四起”之“廊”字(末筆底不連石泐)、三行“窮泰極侈”之“侈”字(未損)、二二行“慶與泉流”之“泉”字(未損)以及碑下部的裂紋,該描的都描了,即使以極精印本亦難斷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