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日更寫作的第453天
前兩天,我把自己的復盤,發(fā)到自己的知識星球,后來有個伙伴看完我的復盤,就給我發(fā)了一條留言——
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第一感覺是被否定、批判了,簡直無地自容,恨不得立馬就找一個地縫鉆進去。
因為我對照了一下自己,對啊,別人說的一點都沒有錯。
為什么我懂得這么多道理,還是沒有做到呢?
為什么我懂得這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呢?
為什么我每天那么忙,但是還是沒有賺到錢呢?
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信很重要,但我很多時候就不敢當眾說話,還是覺得很自卑,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給人一種不合群的感覺,最終錯過了很多展示自我的機會。
更可怕的是,因為讀書多,又不停地寫作,每天更新公眾號,自己也開始對文字更加敏感,接觸到了很多新的思維覺得別人說得都好有道理。
而且,透過互聯(lián)網(wǎng),我見識到了很多厲害、優(yōu)秀的人,瞬間覺得自己的眼界,世界好像被放大了。
有時候會驚訝——
哇,居然還有這樣的賺錢思路。
哇,別人怎么可以這么優(yōu)秀,這么自律。
哇,這個話說的好有道理,我要把這段話收藏起來。
哇,這個APP看起來很好用的樣子,我也試試看。
哇,這個大佬說得好有道理,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但幾天后,熱情消退了,自己卻沒有行動,沒有結(jié)果,就開始感覺很挫敗,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虛無。
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
因為人的大腦其實會自我欺騙,誤以為自己看了很多書,懂得很多道理,這些方法道理就會自動內(nèi)化到自己身上,自己的能力就會提升,自己今后遇到問題,就可以立馬調(diào)出來,讓自己的發(fā)生改變。
但實際上,這是一個思維偏差,屬于自己騙自己。因為任何方法、道理只是停留在想而沒有行動的,都屬于知的層面。
當我們真正去行動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事實比自己想象中的要艱難許多,于是就挫敗了,最后就不了了之。
而分享這些方法的人,他肯定在這方面有過長期刻意練習的一個過程,才能總結(jié)出這樣的方法論,但我們沒有看到別人背后的努力,就誤以為學個三五天自己就可以成為某一領(lǐng)域的高手。
比如寫作、演講、銷售、書法、賺錢等等。
拿我來說,我從來不覺得早起是一個輕松就可以養(yǎng)成的習慣。
我從之前的每天早上8點起床到現(xiàn)在每天5點起床,我用了1年的時間,從不寫作到養(yǎng)成每天寫作的習慣,也是用了一年的時間才做到。
所以,理解這一點后,我就知道,寫作、賺錢、溝通、銷售、賺錢、鍛煉、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早起、冥想等等這些好的習慣,其實是沒有捷徑可以走。
如果還想找到什么武功秘籍,還是算了吧,那樣只會讓自己走更多的彎路。
因為任何知識、技能都是需要自己經(jīng)過長期的學習、練習、慣習,重復無數(shù)次,它們才能在大腦的神經(jīng)元表面,變得越來越牢固,最后變成一種習慣。
過去自己以為某些道理,晃蕩一次自己就可以吸收,那種想法真是太愚蠢了。
那如何解決這個知易行難的問題呢?
我想到了3點——
1、及時行動
當我聽到一些有用的方法、道理之后自己是激情滿滿,動力最佳,愉悅感達到了峰值,這個時候不需要太多的意志力就可以把一件事做成,所以,當我心中升起某個念頭的時候,就趁著這個熱乎勁趕緊讓自己行動起來。
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熱情就會消退,愉悅感就會越來越少,此時,再去做一件我本身就非常抵觸的事,一定會大大消耗自己的意志力。
越有價值的事情,需要消耗的意志力越多,最后要么放棄或者很難堅持下去。
那就真的變成了: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所以,當我下次再遇到一些方法道理,或者機會的時候,我會提醒自己,要及時讓自己行動起來。
2、多次嘗試
如果一個方法、道理很有用,但自己做了幾天還是沒有堅持下來怎么辦呢?
那就多嘗試幾次,因為一些同樣的問題,在這一件事上自己沒有處理好,換到另外一件事還是會以其他方式出現(xiàn)的,比如意志力不夠,比如對自己沒有信心,喜歡否定自己等等。
這些屬于能力不夠,換游泳池是沒有用的,人生有的坑該補的還是要補,而且越早補上越好。
前段時間讀《曾國藩傳》,我發(fā)現(xiàn)曾國藩的精力旺盛到讓我所有人望塵莫及。
你說這個人一定很聰明吧?
也不是,曾國藩那個愚笨的程度,真的是很少見。他考這個秀才,考了一次不中,考了一次不中,連著考了七次。一直到23歲的時候,才以倒數(shù)第二名的成績,考上了秀才。
那你說跟他相比的同時代的人成績怎么樣?
比如說曾國藩的好朋友左宗棠,大概是14歲就考上了秀才。然后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17歲。最夸張的是梁啟超,梁啟超11歲就考上了秀才。
可就是他這樣資質(zhì)不怎么高,反應慢,也不是很聰明的一個人,最后立下了千古大業(yè),多次救國家于危難之時,為國家撐起了一片天。
曾國藩的一生當中,所有的業(yè)績綜合起來,最重要的2點是——
一個是勤
一個是恒
就是他極其勤奮,一個人短期勤奮是能夠做到的,像他這樣一輩子勤奮,達到了恒常的這個地步,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還有就是他有恒心,能堅持,哪怕是失敗了很多次,但他還是有勇氣、有恒心去嘗試。
更重要的是,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敢于承認自己是笨拙的,當一個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是笨拙的。他就不會整天想著找什么秘籍,找到什么突飛猛進的方法,而是告訴自己我雖然沒有那么聰明,但我特別勤奮,又能夠持之以恒,最后一定可以勤能補拙,因為人生比的就是總長度。
所以,我會告訴自己,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遇到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現(xiàn)在有兩條路可以走——
1要么直接放棄
2要么再給自己機會去嘗試
那我肯定會選擇繼續(xù)嘗試的,因為人不會因為聽到一個道理馬上就做到,而是反復聽,不斷去學習、練習、最后變成自己的習慣。
3、敢于認錯
那改不了就沒有捷徑了嗎?
其實有的,原則上說痛苦+反思=進步
《人生只有一件事》說:認錯,是人生的一個捷徑。
那怎么去認錯?
復盤就是最好的一個把手。
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公開復盤既是對自己思維方面的訓練,也是對自我反思的一個過程。
更重要的是,復盤會倒逼自己知行合一,因為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能成為一個言行一致的人。
每天把自己的復盤發(fā)出來,寫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就等于是,很多人都會來監(jiān)督你。
這個外部刺激,就會促使你,「不得不」認真去做一些必要且艱難的事。
比如學習、思考、反思、運動等等。
而且《影響力》有一個原則:承諾一致性原理。
一個人如果承諾了要做什么事情。他從心理上,就會有非常強烈的意愿去做這件事。因為如果不做,他在別人眼里,就變成了一個「不守承諾」「說話不算數(shù)」的人,就會讓他的形象受損。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不舒服,人就會按照自己,承諾的事情,去認真執(zhí)行。
最后的話
那有的伙伴說,如果寫一次沒有做到怎么辦?是不是很丟人呢?
我的建議是,繼續(xù)寫,因為養(yǎng)成一個習慣最重要的就是重復。
周嶺老師說:認知越清晰,行動越堅定。
當你不斷去重塑自己某方面的思維,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對某件事的理解會更加深刻,慢慢的這條神經(jīng)元就會被塑造變得越來越粗,那自己的執(zhí)行力就會得到明顯提升。
就像小孩學習走路的時候,如果因為大人說一句你好笨哦,走一步就摔跤了,然后賴在地上不起來,不去練習,那他永遠都學不會走路。
相反地,他笑一笑,繼續(xù)走,繼續(xù)摔跤,繼續(xù)練,那他總有一天會走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