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時期的江南,由于手工業的迅猛發展,經濟已相當發達,也造就一個特殊的文人名士群體:才子佳人群體,他們大膽摒棄了一些束縛了數千年的精神枷鎖,開始了自我意識的覺醒,更注重個人的生活與情感,張揚個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生的樂趣,寄于真情熱愛、詩琴書畫和名山秀水,并把自己豐富多彩的情感生活付諸文字,讓后人嘆為觀止。女性開始以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體形象出現在種種文體和歷史的視野之中,如《影梅庵憶語》中的董小宛,《浮生六記》中的蕓娘,《秋燈瑣記》中的秋芙等等。女性開始以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體形象,出現在各種文體和歷史的視野之中。生活吳江分湖葉家棣的沈宜修即是這些佳人群體中的典型代表。
1
沈宜修,字宛君,副都御使沈珫之女,于公元一五九零年出生在與分湖葉氏齊名的文苑世家松陵沈氏。沈氏從元末起始居于松陵,在沈氏家族史上,令沈氏聲名卓著的當屬沈宜修的從伯父沈璟(明代曲理論家、作家),除沈璟外,沈氏家族成員尚有沈自晉(沈璟侄),著有《望湖亭》等傳奇作品、沈自征(沈宜修胞弟)所作雜劇《漁陽三弄》(含《鞭歌妓》、《簪花髻》、《灞亭秋》)被時人評為明代以來“北曲第一”,以及沈自昌(著《紫牡丹記》)、沈永令(著《桃花寨》)、沈自南(著《藝林匯考》)、沈寵綏(著《度曲須知》)等十數人,因而,也有人用“吳江派”指稱沈氏家族的。沈宜修就成長于這樣一個“一門風雅,人才濟濟”的大家族中。
據沈自征所撰《鸝吹集序》云:沈宜修“夙具至性,四五齡即過目成誦”,且相當懂事兒,“不肖弟幼頑劣,爭棗栗,輒鳥獸觸姊,姊弗恚,以好言解之”,
由于家庭因素,除了父母偶爾教讀外,沈宜修沒有上過學。好在沈氏這樣的文苑世家,家中的女性長輩也多通文墨,有詩文等作品流傳的女性,見諸族譜或其他書籍的有十幾人,幼無師承的沈宜修,勤奮好學,向家中的女性長輩問字求學,自己勤加鉆研,常能“得一知十,遍誦書史”,打下了學問的基礎。稍長一些,則手不釋卷,但是每每想到母親早亡,于讀書寫字之余,家務勞作之間,常暗自悲傷。這從其出嫁前的詩作無從得見,但從父親過世時所寫的悼亡詩《先嚴君棄捐之后音容如昔燧火已周愴焉欲絕賦言志痛》一詩也可得證,詩中有:“哭兮不復聞,回腸空自裂”之句,那種少年喪母,后又喪父之痛,讀之讓人肝腸寸裂。
沈宜修萬歷三十三年(公元一六零五年)嫁與葉紹袁為妻,時年十六。這樁婚姻可以說是天作之合,既符合當時講究的門當戶對、男才女貌之類的外在條件,又為兩個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打開了一扇志趣相投的愛情之門。無怪乎時人嘆道:瓊枝玉樹,交相映帶。那一年,葉紹袁十七歲,可想其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沈宜修蘭心蕙質,工于吟詠;葉紹袁青春豪邁,工于詩詞。他們之間應該有過不少花前月下的詩賦酬和。好讀書的沈宜修,但凡有空閑的時候,喜歡博覽群書,經史詞賦,過目即終身不忘。又喜作詩填詞,其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構思新穎頗少女兒氣,見者無不贊為有謝道蘊之風。然而這樣美慧多才的媳婦,婆婆卻擔心其作詩會影響葉紹袁的讀書,因為詩作成后難免夫妻共賞,甚至唱酬互答,使葉紹袁分心,因此不喜歡也不希望沈宜修作詩,讓沈宜修放棄作詩,一心操持好家務。沈宜修雖然對婆婆的要求不滿,但她畢竟是一個深受傳統文化熏陶的女子,不肯違背婆婆的意志,造成家庭不和,進而影響了丈夫葉紹袁的讀書,只得違心地暫時放棄了詩歌創作。
婚后數年,葉紹袁為了科舉考試,讀書學館,當時葉紹袁與堂弟葉紹颙住在一起讀書,發憤努力。為了應對科舉考試,需要作策論之類文章,葉紹袁每每成文,都拿回家請沈宜修批評指正,沈宜修則常能指謬歸正,其見解讓葉紹袁心服。為了幫助葉紹袁,沈宜修還常幫葉紹袁抄寫其為應試所作的策論之類文章,其一手漂亮的書法(尤其小楷),見者無不贊為有衛夫人(古時著名女書法家)之風。然而文名著于江南的葉紹袁在科舉考試中卻“累屈秋闈,偃蹇諸生間,家殊瓠落”,沈宜修對考場失意的丈夫總是加以鼓勵,“從牛衣中互相勉勵”讓丈夫對自己的才學充滿信心,“未嘗做妾面羞郎之詞也”。在這種情況下,沈宜修一方面“上事下育,勉力拮據”,“不以動馮太夫人心”,一方面變賣自己的陪嫁首飾補貼家用,以至“篋無余飾剩襦”。事母至孝,胞弟沈自征語:“矜嚴事之,每下氣吞聲柔聲猶恐逆姑心。迨夫兒女林立,姑少有不懌,姊長跪請罪,如此終身”〔1〕。然而沈
出身宦門,德性曠達的沈宜修卻“待人慈恕,持已平易,下御婢仆,必為霽容善語,即有紕繆,悉洞原其情之所在,故無攖和之怒,亦無非理之譴”〔2〕,這在舊社會是難能可貴的。盡管自己的生活也很困難,有時還要借債,但沈“人有求而必應”。葉家祖上曾一度廣有田產,傳到葉紹袁手里,因不善經營且家庭貧困,為補貼家用,只得變賣部分田產,到后來已所剩無幾。手里的部分田產,雇人種植,由佃戶們種植糧食,每年上交的田租可以作為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遇上災年的時候,葉家“于常額外倍加減去”而沈宜修更是仁慈,“命主計者,改置小量收之”,“仁心卓鑒,諸如此類”〔2〕。
他們夫妻生活中最開心的日子,要數葉紹袁辭官歸隱的最初兩年。那一段時間,上有白首高堂的老母依然精神瞿爍,下有一群風華絕代才情橫溢的兒女,他們夫妻二人正當壯年,這樣一個融融樂樂、慈親友愛的大家庭,玉樹芳庭、書香滿室,彌漫著文藝的氛圍,又怎能不快樂呢?清朝文學家張潮曾云:“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長廉靜,家道優裕;娶婦賢淑,生子聰慧。人生如此,可云全福。”〔3〕用來描述這時的葉家生活,可謂至當。
快樂的生活,最能激發人的詩興,如這首《曉起》中所云:“芍藥如含笑,旖旎回廊曲。薔薇更裊裊,滿架紛紅玉。景色良悠哉,聊以消塵俗。”從之可見其早起之時的心情愉悅與歡快。葉紹袁學古人寫了《秋日村居》詩八首,沈宜修也依其韻作了八首和詩,其詩作洋溢著喜悅,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其第一首中有:“地是柴村僻,門臨荻野開。遠山堪入黛,曲小可浮杯”之句,第四首中有:“幽居自蕭灑,一枕莞花偏”之句,這些詩句道出了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的歡樂之情和對生活的可愛。《分湖竹枝詞》中一首:遠樹微茫湖月懸,銀魚風起浪頭鮮。鄉村偏覺秋光美,艷逼芙蓉水底天。把歡樂之情融入景中,讀之如親眼所見。還有在詩題中就標明快樂的《喜雨》中有“繁花鮮欲滴,細草嫩堪浮”,以愉悅的心情寫出了雨后的景色,頗有杜少陵《春夜喜雨》中“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意境。
孤身一人宦游在外的葉紹袁本來并不熱衷于宦海沉浮,很快厭倦了政務,加上對家中妻兒的牽掛和對老母的思念,遂以母馮氏年高為由,陳情養親,終棄官返鄉。據其撰寫的年譜記載:崇禎三年十一月,奉旨允歸終養。由此可見,葉紹袁具有極重的戀家情結。沈宜修為葉家共生下了八男三女,“生平鐘情兒女,皆自訓詁”〔1〕,在其悉心教導、言傳身教下,后皆有成就。葉家原本富裕,所居有池亭竹石之勝,閨門之內全工詩詞,他們相互題花賦草,鏤月裁云,成為江南大族間一時的風流佳話。然而終因一生在朝日淺,官守清苦,絕意仕途之后,靠土地為生,不重榮利。如其六子葉燮所說:“蕭然生平,口不言錢”〔4〕,“家居杜門,一榻書卷”“處事接物,坦易樂與,而是非必以直”〔4〕。又如袁景輅說:葉氏“終日吟哦,不事生產,家漸敗落”〔5〕。從而這種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并沒有延續多久。時世驟變,人有天命。崇禎五年的秋天,對于葉家來說,應該是一個不祥的季節,厄運連續降臨。年僅十七歲的葉小鸞在與昆山張立平在行百年好合大禮之前五天,突然不起而卒。大姐葉紈紈哭妹過度,不過兩月便也隨妹而去。二姐葉小紈傷痛之之余作《鴛鴦夢》雜劇以寄意。在悲痛中,將姊妹三人寫入戲中,情真感人。曾經繁茂的綠葉,在蕭瑟的秋風中紛紛飄落。這一連串事件的發生,讓沈宜修毫無心理準備,促不及防,生命的天平開始傾斜。她始終無法接受,如此才情絕代的子女會先自己而去,難道真是驗證了天妒奇才一說?三年后,在對兒女深深的懷念中,這位江南才女,撒手人寰。當時“婢女哭于室,僮仆哭于庭,市販哭于市,村嫗、農父哭于野,幾于舂不相、巷不歌矣”〔2〕。
從此,江南葉家隨著岌岌可危的晚明,一起快速地走向衰落。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也就是明王朝覆滅的第二年,葉紹袁與三子棄家入山為僧,遠離塵世。
2
自萬歷三十三年(1605)與葉紹袁結為秦晉之好至崇禎八年(1635)仙逝,沈宜修在葉家生活了三十年。雖自幼“通經史,尤嫻風雅”(《沈氏詩錄》卷十二),但其主要文學活動還是發生在她嫁與葉紹袁之后的三十年間。正如鄒漪所云:“工部擅雕龍譽,宛君(沈宜修)亦班蔡齊驅。”〔6〕葉紹袁亦云:
沈宜修的著述由葉袁紹集成《鸝吹集》,分上、下兩卷,上卷收錄古體詩、五、七言絕句、律詩293首,六言絕句226首,下卷收錄詩202首,騷1首,賦3篇,序文1篇,傳2篇及梅花詩100首,可謂洋洋大觀。《鸝吹集》中的詩作,約略分類,有懷人、悼亡、唱酬及四時景物等諸類。沈宜修亦善填詞,《鸝吹》下卷有詞一百余首。宜修詞風接近于宋代婉約一派,論者謂之“娟麗高雅”(劉泌晉《讀葉仲紹〈午夢堂集〉感賦》)。清人徐乃昌曾將《鸝吹》下卷中的詞作編為一卷,收入《百家閨秀詞》,足以說明其詞學成就亦得到了后世的充分認可。雖鮮有為民生國事之宏作,多是捕捉小情小景、抒情記事之詩詞散文。其描繪日常之平凡生活,抒發人間之真摯情誼,無不記事生動,狀景生輝,抒情動人。
沈宜修不僅擅長寫詩,亦頗能論詩,《鸝吹》中有《周挹芬詩序》詩論一篇,點評精當。她還編輯了同時代女詩人的作品選集《伊人思》,并在自序中說:“世選名媛詩文多矣,大多習于沿古,未廣羅今。太史公傳管晏云:‘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佚事。’余竊仿斯意,既登琬琰者,弗更采擷。”〔9〕語意中頗有論古說今,自成一家的氣派。《列朝詩集》和《明詩綜》等都選有她的作品,足見其在明代詩壇的地位。
然而,作為詩人,沈宜修的這些作品,大多寫于“桂乏珠艱之隙,兒晨女夕之余,酒帳藥當之邊,送別望歸之際,書懷朔悶,良匪易也”〔10〕,加上婆婆的反對,還一度放棄過,因而這些作品實屬來之不易。以下試從幾個側面對其思想內涵進行管窺。
2.1閨閣記情
沈宜修作品集中的詩集中一些節奏輕快、心情愉悅的詩作,大多寫于青年時期及葉紹袁歸隱的時候。而這部分作品中寫給閨中諸姐妹、與女兒的唱和之作等又占了絕大多數。充分體現了中國詩詞史上難得一見的女姓情誼和閨閣世界。
在《季春壽姑大人》一詩中,沈宜修感情真摯亦不無欣慰地寫道“韶光九十正無涯,森森玉樹庭前繞”,確實眾多子女聰慧非常,是沈心中的驕傲和慰藉,當然也是老夫人馮氏心中的樂事。“錦堂紫氣浮瑤島,阿母瓊質稱不老”,表達了對婆母的祝福和敬愛之情。另據記載:母曾有疾,而葉宦游在外,沈“晝夜湯藥,衣不解帶,呼天泣禱,螓首蓬飛”〔2〕,終轉危為安,當葉紹袁回來后“不知有母病也”〔2〕。葉紹袁云沈事母至孝,由此詩觀之,信不虛也。
沈宜修八歲失母,父親把沈宜修的姑姑請回家中,照顧沈宜修及其胞弟沈自征。隨姑一起回到沈家的,還有小沈宜修四歲的表妹張倩倩。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凡弄雪吹花,嬉游燕笑,無不同之”〔11〕,結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誼
沈家詩書世家,姐妹眾多,沈宜修和眾姐妹的關系也相當融洽,詩作中多有詠閨中良友之作。如《六妹照鏡口贈》:星眸夢乍舒,宛轉看不足。一笑繞春愁,含情低黛綠。寥寥數語,把一個閨中少女照鏡時自我陶醉的形象描寫得栩栩如生,讀之不忍遐想連連。《顏延之有五君詠暇日戲擬為之》中的第三首是贈給六妹的,中有“修韻落輕云,幽姿含夕露。珠輝映月流,玉彩迎花度”之句,把同一個少女寫得儀態萬方。在六妹嫁人后,沈又有《七夕贈六妹合歡》詩四首,中有“今宵試看如鉤月,不似簾前隔歲情”及“笑指女牛經歲別,相看莫羨有情郎”之句,以詼諧的口吻表達了對妹妹新婚燕爾的祝福。
沈宜修親自教孩子誦讀,“四五歲,君即口授《毛詩》、《楚辭》、《長恨歌》、《琵琶行》”,“諸子大者與論文,小者讀杜少陵詩,瑯瑯可聽。兩女時以韻語作問遺”,而諸子聰慧“教輒成誦,標令韶采。”〔1〕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慰藉。《漫興》一詩中有“竹影漸看移日影,窗前稚子讀《離騷》”之句,是沈宜修教子的真實寫照。在另外一首《浣溪沙
沈宜修常把子女們稱為“閨中友”,尤其是幾個女兒,在教讀詩書的過程中教導她們成才。幾個女兒稍稍長大一點,在教讀詩書之余,沈宜修也教她們學習一點繡花之類的手工活,在《夏初教女學繡有感》一詩中,沈宜修回憶起小時候學習繡花的情景尚在眼前,仿佛是昨天的事,不知不覺幾十年過去了,女兒們都漸長大,也要學繡,“流光幾度新,曉夢還如舊。落盡薔薇花,正是愁時候”,時光飛逝,韶華不再,可少年的夢想依舊,象女兒們這樣的年紀,也正是善于幻想、編織夢想(理想)的時光。在一首《踏莎行》題記中,沈宜修寫道:“和凝云:春思翻教阿母疑。余以破瓜年,亦何須疑,直當信耳。作問疑詞,戲示瓊章。”詞中有“若教阿母不須疑,妝臺試向飛瓊問”句,作品體現了母子之間真摯感情,可謂談笑即文章。
應當特別提及的是葉家三個女兒皆具文采,長姊葉紈紈、二姊葉小紈與小女葉小鸞并稱才女,而小鸞文名尤著。小鸞早慧,“四歲,能誦《離騷》,不數遍即能了了”,十二歲隨父至金陵,“覽長干、桃葉,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12〕
在三個冰雪聰穎的女兒稍長一些,母女三人有了許多唱和之作,其間佳作眾多,這與良好的家庭創作氛圍是分不開的。
小鸞所居閨房名為“疏香閣”,小鸞曾自作《曉起》一詩,題其閣上,亦邀其二姊作詩,于是葉紈紈和葉小紈亦作一詩題之(小紈詩未收入其詩詞集《存余草》中,杳不可得),沈宜修分別次其韻作三首詩和之,詩作交相輝映,令人嘆為觀止。現錄之如下:
葉小鸞
曙光催薄夢,淡煙入高樓。遠山望如霧,茫茫接芳洲。清露滴碧草,色與綠水流。窺妝簾帷卷,清香逼衣浮。聽鶯啼柳怨,看蝶舞花愁。茲日春方曉,春風正未休。
葉紈紈
朝霞動簾影,紗窗曙色長。起來初卷幕,花氣入衣香。中有傾城姿,春風共回翔。玉質倚屏暖,瑤華映貌芳。佳人真絕代,遲日照新妝。還疑瓊姓許,獨坐學吹簧。
《題疏香閣》
旭日初升榥,曈昽映綺房。梨花猶夢雨,宿蝶半迷香。輕陰籠霞彩,繁英低飄翔。待將紅袖色,簾影一時芳。海棠還折取,拂鏡試新妝。新妝方徐理,窗外弄鶯簧。
《題疏香閣》
遠碧繞庭色,參差映日明。竹間翠煙發,竹外雙鳩鳴。徑曲繁枝裊,嫣紅入望盈。博山微一縷,煙浮畫羅生。芳樹清風起,飖飄落霰輕。
《題疏香閣》
幾點催花雨,疏疏入畫樓。推簾望遠墅,爛錦盈汀洲。昨夜碧桃樹,凝云綴不流。朝來庭草色,挹取暗香浮。飛瓊方十五,吹笙未解愁。次第芳菲節,琬琰知未休。
從以上幾首作品,不難看出沈宜修及其三女的才華橫溢,亦能感覺到其間融融的姊妹之情、母女之情。此外尚有母女四人所作的《四時春歌》,分別收錄在各自的詩集中,亦頗可觀,在此不再贅述。
《鸝吹集》中有為侍女所作的詞五首,其中四首是關于侍女隨春的。在兩首《浣溪沙》題下標有如下句子:侍女隨春,破瓜時善作嬌憨之態,諸女詠之,余亦戲作。句中有“袖惹飛煙綠發輕,翠裙拖出粉云屏”、“春滿簾籠不耐愁,蔚藍衫子趁身柔”、“千喚懶回佯看蝶,半含嬌語恰如鶯”、“覷人偷自溜雙眸”等句,描繪了婢女的美麗、嬌憨。葉紈紈贈隨春的詞中有“欲折花枝嗔舞蝶,半回春夢惱啼鶯”及“細雨嬌聲羞覓婿”“無端長自惱芳心”等句,描繪了隨春少女懷春的情緒和神態。葉小紈贈隨春詞中有“裊娜隨風通體輕,臨風無語暗傷情,疑來洛浦不分明”及“見人故意反生嗔”等句,描寫了隨春的體態輕盈和嬌慧神態。葉小鸞贈隨春詞中有“欲比飛花態更輕,低回紅頰背銀屏,半嬌斜倚似含情”及“不勝力弱懶調箏”等句,描寫了侍女的嬌柔和慵懶神態。可見主仆之間感情融洽及家庭氣氛的祥和溫暖。
小鸞曾有艷體連珠之作,用典貼切,極富才情,艷極而不淫。現錄之如下:
擬連珠
劉孝綽有艷體連珠,戲擬為之。
發
蓋聞光可見人,諒非蘭膏所澤;髻余繞匝,豈由脂沐而然?故艷陸離些,曼鬋稱矣。不屑髢也,如云美焉。是以瓊樹之輕蟬,終擅魏主之寵;蜀女之委地,能回桓玉管而參差。
【艷陸離些:參差錯綜的長發。語出宋玉《招魂》:“長發曼髢,艷陸離些”。些,語助詞。曼鬋:光亮垂下的鬢發。稱:舉起。此處指高聳狀。不屑髢也:用不著裝飾假發。髢:裝襯在發髻中的假發。語出《詩經·鄘風·君子偕老》:“鬒發如云,不屑髢也。”瓊樹之輕蟬:晉崔豹《古今注》:魏文帝時,一個叫莫瓊樹的宮人,將自己的頭發梳成薄而翹起的形狀。“望之縹緲如蟬翼,故曰蟬鬢。”蜀女:晉明帝時,大司以桓溫取蜀納蜀主李勢妹為妾。溫妻康長公主妒火中燒,持刀率人欲殺李氏,但見李氏長發委地,正在梳妝,風姿婉媚,凄楚動人,不覺意釋。】
腰
蓋聞玉佩翩珊,恍若隨風欲折;舞裙旖旎,乍疑飄雪余香。故江女來游,逞羅衣之宜窄;明妃去國,嗟繡帶之偏長。是以楚殿爭纖,最憐巫峽;漢宮競細,獨讓昭陽。
【江女,指江妃二女。見于《劉仙傳》。】
足
蓋聞步步生蓮,曳長裙而難見;纖纖玉趾,印芳塵而乍留。故素彀蹁躚,恒如新月;輕羅宛約,半蹙瓊鉤。是以遺襪馬嵬,明皇增悼;凌波洛浦,子建生愁。
【素彀:白色的薄紗。】
全身
蓋聞影落池中,波警容之如畫;步來簾下,春訝花之不芳。故秀色堪餐,非鉛華之可飾;愁容益倩,豈粉澤之能妝?是以蓉暈雙頤,笑生媚靨,梅飄五出,艷發含章。
【五出:指花瓣。花一般都是五瓣,故曰五出。含章:內在的美。】
七夕
蓋聞神女行云,皆由于誕,姮娥奔月,亦豈為真?故世咸謂曾得支機之石,私竊以為未至飲牛之津。是以乞巧空傳,誤捉蜘蛛之織網;填河何據?漫言靈鵲之渡人。
【支機石:漢武帝派張騫尋找黃河源頭,張騫乘木筏直達天河,一婦人贈之一石。張回朝后問善卜的嚴君平,嚴說,這是織女用來支織機的石頭。乞巧:七夕婦女穿針,據說可學到織女的巧慧。也有的女子在庭院設瓜果,如有蜘蛛結網于其上,就叫“得巧”。】
沈宜修亦和其作,且于作品前有如下語句:劉孝綽有艷體連珠,季女瓊章仿之,作以呈余。余為喜甚,亦一拈管,然女實仙才,余拙不及也。
續艷體連珠
發
蓋聞魏妃雙翼,艷陸離而可鑒;漢后四起,曜伭倏以齊光。故盛鬋不同,豈由膏澤?如云飛髢,自有芬芳。是以鬟曉秦宮,競縈妝之繚繞;憐生晉主,垂委地之修長。
【魏妃:魏文帝時宮人莫瓊樹發髻如蟬翼。曜伭倏以齊光:以耀眼的艷麗吸引人。鬟曉秦宮:秦始皇好神仙術,宮中婦女都梳神仙髻,成為風尚。憐生晉主:晉明帝女兒南康長公主。垂委地之修長:后蜀李勢妹。】
眉
蓋聞修娥曼睩,寫含愁之黛葉;新月連娟,效寄情之翠羽。故遠山堪入望于邛壚,曉妝無倩畫于張嫵。是以承恩借問,枉自爭長;淡掃朝天,方難比嫭。
【遠山:指卓文君,善畫遠山眉。張嫵:唐京兆尹張敞善畫眉。眉嫵:畫眉樣式。承恩借問:用唐朱慶余贈張籍詩意(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淡掃朝天:用唐楊玉環二姐虢國夫人故事。張祜詩:“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
目
蓋聞朱顏既醉,最憐炯炯橫秋。翠黛堪描,詎寫盈盈善睞。故華清宴罷,偏嬌酒豐微闌。長信愁多,不損泣殘清采。是以娭光眇視,美盼流精,衛稱頎態。
【長信愁多:用班婕妤故事。娭光眇視:用宋玉招魂詩:“娭光眇視,目曾波些。”指美人偷目而視的神態。美盼:《詩經·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指美女眼波流動狀。】
唇
蓋聞勻檀傅麝,其如洛水之辭。寫絳調朱,豈若巫山之韻?故歌憐白纻,貝微露而香聞;笛羨綠珠,筨半啟而紅運。是以芬澤非御于桃顆,茜膏無加于櫻暈。
手
蓋聞流水題紅,無非柔荑寫恨;盈襜采綠,亦因纖素書情。故春日回文,逞摻摻于機錦;玉奴弦索,不負時名。
【流水題紅:用唐紅葉題詩故事。盈襜采綠:《詩經·小雅·采綠》:“終朝采藍,不盈一襜。”襜。圍裙。春日回文:用前秦竇滔妻蘇若蘭故事。玉奴弦索:南朝齊東昏侯蕭寶卷的潘妃小字玉奴兒,梁武帝破齊,潘妃自縊而死。】
腰
蓋聞裊裊纖衣,非關結束而細;翩翩約素,天生柔弱無豐。故飄若春云,常愁化彩;輕如秋雁,還恐隨風。是以色冠昭陽,裙有留仙之襞;巧推絳樹,舞傳回雪之容。
【絳樹:古歌女名,善舞。】
足
蓋聞淺印蒼苔,只為沉吟獨立;遙聞環佩,卻因微動雙纏。故窄窄生蓮,東昏于斯娛矣;纖纖移襪,陳思賦其可憐。是以看上苑之春,落紅宜襯;步廣儲之月,芳綠生妍。
由其母女之間的作品唱和,可見其親情之濃,亦知其所知之博,品味之雅。而這種家庭詩社氛圍的形成,是與明末清初,江南地區女性的文化生活十分活躍的大環境分不開的。當時江南地區涌現出來一大批女性作家。他們主要由兩類人物組成:一類才女是出身青樓的歌女或名妓。如馬湘蘭、柳如是、寇白門、顧橫波、卞玉京、王微等人,她們都是工詩善畫,多才多藝,并與當時的名士如錢謙益、吳偉業、侯方域、冒辟疆等經常酬唱往來。她們的名氣,固然有自身學習歷練的原因,但也不排除名士吹捧揄揚的結果。在這些著名文人的作品中,對她們的事跡多有記載。另一類是士大夫家庭出身的名門閨秀,她們由于家學深厚,所以在文學領域多所建樹。沈宜修本身就是當時吳江一帶女性作家的盟主,加上葉紈紈、葉小紈、葉小鸞三姐妹組成的母女詩社,預示著這種女性詩社的成形,自然可以作為此類的代表;女性文學活動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女性勝于男子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以至當時出現了“漫道文章千古事,而今已屬女青蓮”,“舊日鳳凰池故在,而今已屬女相如”的說法。女性文學活動的普遍化、公開化,必然帶來結社、出版等社會要求,女詩社、女詩集就應運而生了。
據方家考證: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紅樓夢》中大觀園中海棠詩社描寫的情景,顯然有沈家諸女與夫妻之間詩詞唱和的痕跡。而其中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館聯詩悲寂寞”,中黛玉與湘云之中秋夜聯句時黛玉的“冷月葬花魂”,更與午夢堂有相當大的淵源。其時,湘云因塘中飛鶴而即景出句“寒塘渡鶴影”,黛玉苦思半日“如何壓倒”湘云,終有此“冷月葬花魂”之絕唱。(絕唱者,一為此句妙絕,二為此乃前八十回黛玉所作最后詩詞)此句一出,非獨湘云拍手贊道“果然好極,非此不能對”,又嘆“過于清奇詭譎”,一旁潛聽之妙玉更以“好詩,好詩,果然太悲涼了”忙忙出面止住,直謂此句“雖好,只是過于頹敗凄楚,此亦關人之氣數而有”。《紅樓》中詩詞多以其人身世品格作喻,“冷月”一句更堪為黛玉寫照,且隱含其將來悲劇結果,即所謂“詩讖”。今人業已考證得,乃從才女葉小鸞之詩“戲捐粉盒葬花魂”中脫化而得。更有人謂,從黛玉之形不難覓葉小鸞之影,無論是從才情還是紅顏薄命來說,這種說法確有其道理。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沈氏一門詩作活動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2.2
《鸝吹集》中懷人諸作,大多寫給丈夫葉紹袁及弟沈自征、沈自炳(字君晦,沈宜修的同父異母弟,文采韶秀,有復社“眉目”之稱,后隨吳日生起師抗清,戰敗犧牲)及表妹張倩倩等。
沈宜修與葉紹袁夫妻生活三十年如一日,相親相愛,在物質的貧寒中過著愉悅的精神生活。在夫妻生活中,他們聚少離多,于是分別把夫妻恩愛的一腔心曲,幽幽思念,及相聚時間的幸福化作一首首詩歌,用詩傳遞著愛的心語。
葉紹袁任官南京時,沈宜修曾攜家住在南京葉紹袁官舍(國學署中),那一段日子是比較快樂的,雖然有些短暫。在一首《滿庭芳
沈宜修與遠在千里之遙的葉紹袁,只能通過書信來互訴衷腸。然而書信通過車馬與驛站的傳遞,一來一往需要走上很長一段時間,有時難免還要再耽擱一下,往往比預計的時間要長許多。一次,葉紹袁的家書比預計的時間過了一陣還沒有到,沈宜修既擔心又焦慮。在《秋日望仲韶京報不至》中寫道:“西風初冷碧香裾,白首高堂暮倚閭。豈是上林無一雁,故教尺素杳雙魚”。《再望仲韶京報不至》寫道:“銀燈挑盡夜將闌,露濕庭花秋影殘。雁字不知何處落,碧云流斷楚江寒”。真實寫出了自己及家人的焦急和掛念,也有對丈夫的隱約埋怨。
夫妻之間長久別離的痛苦帶來的是無盡的思念,思念之情使敏感的女詩人面對寒煙暮雨都生發許多感慨,端陽時節正是春光明媚,然有一年的端陽卻下了一場小雨,沈宜修覺得連端陽也如重陽“滿庭風雨似重陽”,讓人思念親人不止,寫下八首絕句以寄懷對葉紹袁的思念,有“天涯客夢何年醒,愁對階前碧草芊”之句。但沈亦怕自己的牽掛和愁緒會感染宦游在外的丈夫,只能獨自哀傷,在《暮秋感懷》六首中有“莫將心事供猿嘯,泣向西風也是羞”、“誰憐憔悴添腸斷,獨有清燈永夜看”、“籬邊吹老黃花候,明月無端又作彎”及“萬縷情懷說不得,一番清夢付秦淮”之句,可見其在悲苦凄涼中對丈夫的支持和理解。
沈宜修持家時還為在京的葉紹袁做衣服,一日風雨不止,沈宜修夜不能寐,早早起床并抓緊為葉紹袁制衣,愁心而吟成《風雨夜不寐早起適為仲韶制衣漫成》四首絕句,其中有“風雨蕭蕭百感生,孤燈明滅照寒更”、“羅綺可能勝駿骨,布袍元是士家常”及“秋氣堪悲應我分,不勞春色斷人腸”之嘆,可謂是悲中有情,情中有悲。
應該是葉紹袁初入京師的時候,沈宜修牽掛遠方的丈夫,在操持完家務并安頓好孩子們之后,在螢窗前寫下了以下四首幽冷的回文詩:
秋暮愁行客,日斜飛柳煙。流云歸遠岫,薄霧淡高天。
花庭啼鳥亂,疊恨鎖山眉。霞落映寒渚,蝶飛驚墜枝。
鉤簾映皎月,永夜簡奇篇。幽徑竹花露,石寒縈碧錢。
疏雨滴高樹,細雨飄暮煙。初聞獨雁過,木落自年年。
送丈夫遠游的時候,依依不舍的心緒化作了清麗的詩句,自然而出。這首《仲韶往苕上,別時風雨凄人,天將暝矣,自歸,寄絕句五首,依韻次答當時臨歧之淚耳》今天讀來仍讓人唏噓不已:
仲韶往苕上,別時風雨凄人,天將暝矣,自歸,寄絕句五首,依韻次答當時臨歧之淚耳
亭亭樹色映長征
腸斷只憑千里夢
蓬壺催漏自銷魂
蕭索半春愁里過
胞弟沈自征自小由沈宜修帶大,雖為姐弟,卻情同母子。弟沈自征北走塞上、謀求生計,數年不歸,沈宜修對胞弟思念甚切,《思君庸》中有“推梨思舊日,夢草憶今朝”句,在思念胞弟的手足之情時,沈的作品也深深地體現了對胞弟家庭的關心,希望弟能家庭快樂,盡到照顧家庭的責任,如《蝶戀花
這些作品總體上體現沈與家族中親人之間真摯而又濃烈的親情,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
2.3悼亡記愁
葉家雖為宦門,生活雖然并不富裕,但沈宜修及家人在物質的貧寒中過著愉悅的精神生活。然而這種與世無爭的生活卻被接二連三的不幸所打擊。崇禎五年(公元一六三二年)女兒昭齊、瓊章的芳年早逝,使宜修悲痛欲絕。自此,沈的生活始終籠罩在悲苦的懷念之中,對早夭的兩個極富才情的女兒紈紈和小鸞的追思,成為沈宜修后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無論風花雪月、四時景物,就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個眼神、一幅畫都會勾起對女兒的懷念,確如東坡《江城子》中所云:不思量,自難忘。從而寫下了大量悼亡之作,這些作品在《鸝吹集》中占有很大份量,留下了一個母親悲愴的心聲。
如《壬申除夜悼兩女》:“勁風吹斷鬢,寂莫歲窮天。落日照新鬼,傷心送舊年。室連雙穗帳,腸斷一詩篇。臘酒澆難醒,寒花淚紙錢。”整首詩血淚交織,讀來令人柔腸寸斷。小女葉小鸞生前極愛梅花,曾寫下了不少梅花詩,“傲骨欺騙霜映碧綺,數竿修竹伴清幽。年年燕子無消息,春信難將寄隴頭”,便是眾多梅花詩中的一首,還曾手植一株
風夜初回,紗窗寒尚冽。徘徊未成眠,銅壺催漏徹。偶睡夢相逢,花顏愈皎雪。歡極思茫然,離懷竟難說。但知想見歡,忘卻死生別。我問姊安在,汝何不同挈。指向曲房東,靜把書篇閱。握手情正長,恍焉驚夢咽。覺后猶牽衣,殘燈半明滅。欹枕自吞聲,肝腸盡摧折。
這首詩,從寒夜難眠寫到入夢即遇亡女,欣喜異常,忘記死生之別,進而問及另一亡女,并看到亡女在舊時閨閣中讀書,然而正牽手敘情之時,不想夢被驚醒,依然欲牽衣不放。獨對昏昏殘燈,悲痛難抑,卻又怕驚醒別人,只能吞聲流淚。今日讀之,猶難免黯然神傷,確為字字泣血之作。
沈宜修感情最好的女伴張倩倩和沈自征結為夫妻,生有三女一子,惜俱早亡,以沈季女小鸞為女。小鸞的啟蒙教育即由張倩倩完成。沈評價說“瓊章小時,即教之讀《離騷》、古今詩詞,故清才曠致,殊有妗母風焉”〔11〕然而美麗而多才的張倩倩三十歲即逝,亦可謂紅顏薄命。沈宜修在《哭表妹張倩倩》寫道:總髻舊時游,言笑一如昨。痛君君不聞,清風動簾幕。可謂情真意切、哀痛之至。
在沈的悼亡作品中,有一首《蝶戀花》是悼念婢女尋香的,在題目下面有如下的題記:小婢尋香,婀娜有致,楚楚如秋棠。可憐年十二而死,愴然哀之,賦此。其中有“滿地鶯聲花落碎。春葺剪剪破難重綴”及“最是雙眸秋水媚,可憐雨濺姻脂退”。寫出了脾女的嬌美可愛,亦表達了對其夭亡的悲痛,感情真摯,同時我們也能看出沈的善良和對婢女的愛護。
傷心悼亡使沈宜修身心俱傷,在兩個女兒夭折后,接連的家庭悲痛使操勞過度的沈宜修心力交瘁,疾病也乘虛而入,沈宜修后期的詩歌中有不少描述病中及病后的情況。對沈宜修而言,身體虛弱、物質貧乏并無大礙,只是對親人的悲思時時在心頭,《病起晚霽》在病后看到傍晚的夕陽,那“霽色初開晚景明,疏林積雪映云平”的美景如畫,可詩人卻提不起興致,“若將此際為佳景,不是愁中病里情”。
2.4詠梅記志
觀沈宜修的詩作,多有悲愴凄楚之音,蓋因親人多罹不幸之故。尤其是沈宜修的《梅花詩一百絕》,尤為世人所稱道。論者以為清麗淡雅,有“清潤冰玉之姿,瀟灑林下之氣”。這些詩或寫梅花“高情不與眾芳同”的品質,或寫其“銜霜初發奈寒何”的氣骨,皆有新的意趣。在詠物詩“香草美人,君子風范”的傳統表現意趣之外,沈宜修的詠梅詩更多地描寫了梅花的種種情緒,或寫梅花的多情多義,或寫其淡淡的離愁別緒。在詩人的筆下,梅花成了人的化身,梅花的種種情緒,正是詩人情感和心態的真實寫照。
午夢堂中,繁花羅植,最多的要數梅花,疏香閣前也種著幾樹梅花,梅花是午夢堂中人最喜歡的花,人人都有數量不少的梅花詩,沈宜修最喜歡的也是梅花。
自雅、頌(即春秋時期)詩人以來,梅花在歷代詩人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人們把梅花與松、竹放在起,合稱“歲寒三友”,提到梅花,人們總賦予它高潔的品性。歷代以來,吟詠梅花的詩人、詩作不少,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
對梅花,沈宜修情有獨鐘,從梅花的身上可以看到不畏嚴寒、不懼挫折,不喜奢華,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品格,在沈宜修看來,梅花的遭際與品格正同她自身的經歷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梅花就是自己,自己即是梅花,這就使沈宜修對梅花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沈宜修的詩歌創作中,單單為梅花就創作了大量的詩,爾后共計有一百首吟詠梅花的七言絕句,結成《梅花詩一百首》,還不包括其它的律詩、詞等,這無論在量上還是在質上,都是歷代詩人罕見的成就。
百首梅花詩借物抒情,興起明志,通過吟詠梅花,來表達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生活的貧苦憂愁,對親人的思念等等,通過一首首詠梅花的詩句娓娓道來,尤讓人感佩。
“吹落天風玉袖輕,夜深龍管作邊聲。芙蓉苑北愁多少,凄斷金閨萬里情。”
“白羽紛紛寒徹骨,朝來已上漢宮妝。冰心不似梅花意,獨向青山別恨長。”
這兩首都是懷人的詩,但兩首詩在敘述角度及情感的表達上還是有所區別的,抒寫閨中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渴盼著能早日結束這分離的歲月,而能在一起共同生活,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這樣的情感已不單單是懷人,而是借以自況,抒寫自己獨立操持家務,支撐著一大家事務,鼓勵自己不因丈夫的遠游而放松努力,要象梅花一樣樂觀面對生活。
梅花是一種精神的象征,它從不與別的花爭春天,在百花燦爛時,梅花默默地舒展著碧綠的葉子,而當冬天來臨,萬木枯竭蕭條之時,梅花卻凌寒而開,把一種春天的信息、生命的信息傳播開去,讓人們看到生命的希望。如《虞美人·瓶中臘梅》中“膽瓶折取貯仙葩。試看漸將春色、逗些些。”詩人的唱酬,每遇到興高采烈,或是愁腸郁結時,往往就要吟詩,但獨自的吟詩遠不及許多文人在一起的聚會,文人相聚而相重,則能觸及創作中一些本質的東西,也能觸動靈感,使詩思噴涌,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詩作。這一類的作品如:“索向瓊瑤獨唱酬,微吹花外鳥聲柔。驚看月上供詩句,林下吟人應未休。”把一個詩人在見到花時的內心活動刻劃得細致入微。
2.5《伊人》記韻
作為詩人,沈宜修自然創作了不少佳作,同時,沈宜修還是一個難得的有眼光的編輯家,在創作之余,廣泛搜羅名媛詩文,合成一集傳世,取名《伊人思》,書名取自《詩經》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之意,
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及沈宜修所處的地理位置,書中輯錄的女詩人大抵局限于江南一帶,范圍比較狹小,所能保存、流傳的也只能是這些女詩人的一小部分作品,遠沒有達到沈宜修編選時通攬古今、遍國無遺的設想。當然,這同沈宜修的過早去世也有一定關系,倘假以時日,這部書輯錄的范圍必定要寬泛許多,也能更多了解當時才女文學創作的狀況。
在輯錄時,沈宜修也存有這些詩人詩作日后能廣為流傳名動一時之想,因而對作者、作品都作了些介紹與評點,使讀者能盡可能多地了解作者。作者介紹中,包括藉貫、出身與生卒、婚嫁的情況,從這些作者的生平和作品中,不難看到,古時才女(女子)們傷春感懷、殊少有人理解的痛苦憂愁,以至于不少人年輕夭亡的共同遭遇。在作品簡介中,有一些作品引起沈宜修的共鳴而寫下隨感,如張引元《寄妹》一詩,沈宜修在旁注:“絕類余家諸女情景”。
在江南名媛才女中,不少與沈宜修有親戚之誼(沈宜修連著葉、沈兩大家族),集中選錄的名媛中,沈宜修的親戚占了不少份量,吳江人也不少。象沈宜修的表妹張倩倩,其詩作沒有保存,大量散佚,沈宜修根據女兒小鸞的背誦及自己的記憶,將記得的詩、詞輯錄在書中。還有兒女親家的吳江(平望)周氏,有一個才女叫周挹芬(名慧貞),葉紹袁中進士前曾在周家坐館教讀,故沈宜修早就聽說其才名,后周挹芬嫁到嘉興,兩人未能謀面,即其詩作,沈宜修也未曾見到。直到兒子(即四子世侗)與周家通婚,沈宜修才讀到其作品,但周挹芬已夭亡,沈宜修聯想到兩個夭折的女兒,益發淚如雨下,悲傷不已。遂含淚為其詩集寫序:《周挹芬詩序》(是為沈宜修唯一的一篇序文)。在《伊人思》中,沈宜修錄其詩作三首,中有:“拂鏡試新妝,無言暗自傷。但看花上露,愁斷幾回腸。”可見其文采之不凡。
《伊人思》雖不能包羅萬象,但對保存和再現明末江南才女詩人詩作的風貌韻味,可謂功不可沒。對于研究明末江南官宦世家女性閨閣世界及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2
自萬歷三十三年(1605)與葉紹袁結為秦晉之好至崇禎八年(1635)仙逝,沈宜修在葉家生活了三十年。雖自幼“通經史,尤嫻風雅”(《沈氏詩錄》卷十二),但其主要文學活動還是發生在她嫁與葉紹袁之后的三十年間。正如鄒漪所云:“工部擅雕龍譽,宛君(沈宜修)亦班蔡齊驅。”〔6〕葉紹袁亦云:
沈宜修的著述由葉袁紹集成《鸝吹集》,分上、下兩卷,上卷收錄古體詩、五、七言絕句、律詩293首,六言絕句226首,下卷收錄詩202首,騷1首,賦3篇,序文1篇,傳2篇及梅花詩100首,可謂洋洋大觀。《鸝吹集》中的詩作,約略分類,有懷人、悼亡、唱酬及四時景物等諸類。沈宜修亦善填詞,《鸝吹》下卷有詞一百余首。宜修詞風接近于宋代婉約一派,論者謂之“娟麗高雅”(劉泌晉《讀葉仲紹〈午夢堂集〉感賦》)。清人徐乃昌曾將《鸝吹》下卷中的詞作編為一卷,收入《百家閨秀詞》,足以說明其詞學成就亦得到了后世的充分認可。雖鮮有為民生國事之宏作,多是捕捉小情小景、抒情記事之詩詞散文。其描繪日常之平凡生活,抒發人間之真摯情誼,無不記事生動,狀景生輝,抒情動人。
沈宜修不僅擅長寫詩,亦頗能論詩,《鸝吹》中有《周挹芬詩序》詩論一篇,點評精當。她還編輯了同時代女詩人的作品選集《伊人思》,并在自序中說:“世選名媛詩文多矣,大多習于沿古,未廣羅今。太史公傳管晏云:‘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佚事。’余竊仿斯意,既登琬琰者,弗更采擷。”〔9〕語意中頗有論古說今,自成一家的氣派。《列朝詩集》和《明詩綜》等都選有她的作品,足見其在明代詩壇的地位。
然而,作為詩人,沈宜修的這些作品,大多寫于“桂乏珠艱之隙,兒晨女夕之余,酒帳藥當之邊,送別望歸之際,書懷朔悶,良匪易也”〔10〕,加上婆婆的反對,還一度放棄過,因而這些作品實屬來之不易。以下試從幾個側面對其思想內涵進行管窺。
2.1閨閣記情
沈宜修作品集中的詩集中一些節奏輕快、心情愉悅的詩作,大多寫于青年時期及葉紹袁歸隱的時候。而這部分作品中寫給閨中諸姐妹、與女兒的唱和之作等又占了絕大多數。充分體現了中國詩詞史上難得一見的女姓情誼和閨閣世界。
在《季春壽姑大人》一詩中,沈宜修感情真摯亦不無欣慰地寫道“韶光九十正無涯,森森玉樹庭前繞”,確實眾多子女聰慧非常,是沈心中的驕傲和慰藉,當然也是老夫人馮氏心中的樂事。“錦堂紫氣浮瑤島,阿母瓊質稱不老”,表達了對婆母的祝福和敬愛之情。另據記載:母曾有疾,而葉宦游在外,沈“晝夜湯藥,衣不解帶,呼天泣禱,螓首蓬飛”〔2〕,終轉危為安,當葉紹袁回來后“不知有母病也”〔2〕。葉紹袁云沈事母至孝,由此詩觀之,信不虛也。
沈宜修八歲失母,父親把沈宜修的姑姑請回家中,照顧沈宜修及其胞弟沈自征。隨姑一起回到沈家的,還有小沈宜修四歲的表妹張倩倩。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凡弄雪吹花,嬉游燕笑,無不同之”〔11〕,結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誼
沈家詩書世家,姐妹眾多,沈宜修和眾姐妹的關系也相當融洽,詩作中多有詠閨中良友之作。如《六妹照鏡口贈》:星眸夢乍舒,宛轉看不足。一笑繞春愁,含情低黛綠。寥寥數語,把一個閨中少女照鏡時自我陶醉的形象描寫得栩栩如生,讀之不忍遐想連連。《顏延之有五君詠暇日戲擬為之》中的第三首是贈給六妹的,中有“修韻落輕云,幽姿含夕露。珠輝映月流,玉彩迎花度”之句,把同一個少女寫得儀態萬方。在六妹嫁人后,沈又有《七夕贈六妹合歡》詩四首,中有“今宵試看如鉤月,不似簾前隔歲情”及“笑指女牛經歲別,相看莫羨有情郎”之句,以詼諧的口吻表達了對妹妹新婚燕爾的祝福。
沈宜修親自教孩子誦讀,“四五歲,君即口授《毛詩》、《楚辭》、《長恨歌》、《琵琶行》”,“諸子大者與論文,小者讀杜少陵詩,瑯瑯可聽。兩女時以韻語作問遺”,而諸子聰慧“教輒成誦,標令韶采。”〔1〕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慰藉。《漫興》一詩中有“竹影漸看移日影,窗前稚子讀《離騷》”之句,是沈宜修教子的真實寫照。在另外一首《浣溪沙
沈宜修常把子女們稱為“閨中友”,尤其是幾個女兒,在教讀詩書的過程中教導她們成才。幾個女兒稍稍長大一點,在教讀詩書之余,沈宜修也教她們學習一點繡花之類的手工活,在《夏初教女學繡有感》一詩中,沈宜修回憶起小時候學習繡花的情景尚在眼前,仿佛是昨天的事,不知不覺幾十年過去了,女兒們都漸長大,也要學繡,“流光幾度新,曉夢還如舊。落盡薔薇花,正是愁時候”,時光飛逝,韶華不再,可少年的夢想依舊,象女兒們這樣的年紀,也正是善于幻想、編織夢想(理想)的時光。在一首《踏莎行》題記中,沈宜修寫道:“和凝云:春思翻教阿母疑。余以破瓜年,亦何須疑,直當信耳。作問疑詞,戲示瓊章。”詞中有“若教阿母不須疑,妝臺試向飛瓊問”句,作品體現了母子之間真摯感情,可謂談笑即文章。
應當特別提及的是葉家三個女兒皆具文采,長姊葉紈紈、二姊葉小紈與小女葉小鸞并稱才女,而小鸞文名尤著。小鸞早慧,“四歲,能誦《離騷》,不數遍即能了了”,十二歲隨父至金陵,“覽長干、桃葉,教之學詠,遂從此能詩”〔12〕
在三個冰雪聰穎的女兒稍長一些,母女三人有了許多唱和之作,其間佳作眾多,這與良好的家庭創作氛圍是分不開的。
小鸞所居閨房名為“疏香閣”,小鸞曾自作《曉起》一詩,題其閣上,亦邀其二姊作詩,于是葉紈紈和葉小紈亦作一詩題之(小紈詩未收入其詩詞集《存余草》中,杳不可得),沈宜修分別次其韻作三首詩和之,詩作交相輝映,令人嘆為觀止。現錄之如下:
葉小鸞
曙光催薄夢,淡煙入高樓。遠山望如霧,茫茫接芳洲。清露滴碧草,色與綠水流。窺妝簾帷卷,清香逼衣浮。聽鶯啼柳怨,看蝶舞花愁。茲日春方曉,春風正未休。
葉紈紈
朝霞動簾影,紗窗曙色長。起來初卷幕,花氣入衣香。中有傾城姿,春風共回翔。玉質倚屏暖,瑤華映貌芳。佳人真絕代,遲日照新妝。還疑瓊姓許,獨坐學吹簧。
《題疏香閣》
旭日初升榥,曈昽映綺房。梨花猶夢雨,宿蝶半迷香。輕陰籠霞彩,繁英低飄翔。待將紅袖色,簾影一時芳。海棠還折取,拂鏡試新妝。新妝方徐理,窗外弄鶯簧。
《題疏香閣》
遠碧繞庭色,參差映日明。竹間翠煙發,竹外雙鳩鳴。徑曲繁枝裊,嫣紅入望盈。博山微一縷,煙浮畫羅生。芳樹清風起,飖飄落霰輕。
《題疏香閣》
幾點催花雨,疏疏入畫樓。推簾望遠墅,爛錦盈汀洲。昨夜碧桃樹,凝云綴不流。朝來庭草色,挹取暗香浮。飛瓊方十五,吹笙未解愁。次第芳菲節,琬琰知未休。
從以上幾首作品,不難看出沈宜修及其三女的才華橫溢,亦能感覺到其間融融的姊妹之情、母女之情。此外尚有母女四人所作的《四時春歌》,分別收錄在各自的詩集中,亦頗可觀,在此不再贅述。
《鸝吹集》中有為侍女所作的詞五首,其中四首是關于侍女隨春的。在兩首《浣溪沙》題下標有如下句子:侍女隨春,破瓜時善作嬌憨之態,諸女詠之,余亦戲作。句中有“袖惹飛煙綠發輕,翠裙拖出粉云屏”、“春滿簾籠不耐愁,蔚藍衫子趁身柔”、“千喚懶回佯看蝶,半含嬌語恰如鶯”、“覷人偷自溜雙眸”等句,描繪了婢女的美麗、嬌憨。葉紈紈贈隨春的詞中有“欲折花枝嗔舞蝶,半回春夢惱啼鶯”及“細雨嬌聲羞覓婿”“無端長自惱芳心”等句,描繪了隨春少女懷春的情緒和神態。葉小紈贈隨春詞中有“裊娜隨風通體輕,臨風無語暗傷情,疑來洛浦不分明”及“見人故意反生嗔”等句,描寫了隨春的體態輕盈和嬌慧神態。葉小鸞贈隨春詞中有“欲比飛花態更輕,低回紅頰背銀屏,半嬌斜倚似含情”及“不勝力弱懶調箏”等句,描寫了侍女的嬌柔和慵懶神態。可見主仆之間感情融洽及家庭氣氛的祥和溫暖。
小鸞曾有艷體連珠之作,用典貼切,極富才情,艷極而不淫。現錄之如下:
擬連珠
劉孝綽有艷體連珠,戲擬為之。
發
蓋聞光可見人,諒非蘭膏所澤;髻余繞匝,豈由脂沐而然?故艷陸離些,曼鬋稱矣。不屑髢也,如云美焉。是以瓊樹之輕蟬,終擅魏主之寵;蜀女之委地,能回桓玉管而參差。
【艷陸離些:參差錯綜的長發。語出宋玉《招魂》:“長發曼髢,艷陸離些”。些,語助詞。曼鬋:光亮垂下的鬢發。稱:舉起。此處指高聳狀。不屑髢也:用不著裝飾假發。髢:裝襯在發髻中的假發。語出《詩經·鄘風·君子偕老》:“鬒發如云,不屑髢也。”瓊樹之輕蟬:晉崔豹《古今注》:魏文帝時,一個叫莫瓊樹的宮人,將自己的頭發梳成薄而翹起的形狀。“望之縹緲如蟬翼,故曰蟬鬢。”蜀女:晉明帝時,大司以桓溫取蜀納蜀主李勢妹為妾。溫妻康長公主妒火中燒,持刀率人欲殺李氏,但見李氏長發委地,正在梳妝,風姿婉媚,凄楚動人,不覺意釋。】
腰
蓋聞玉佩翩珊,恍若隨風欲折;舞裙旖旎,乍疑飄雪余香。故江女來游,逞羅衣之宜窄;明妃去國,嗟繡帶之偏長。是以楚殿爭纖,最憐巫峽;漢宮競細,獨讓昭陽。
【江女,指江妃二女。見于《劉仙傳》。】
足
蓋聞步步生蓮,曳長裙而難見;纖纖玉趾,印芳塵而乍留。故素彀蹁躚,恒如新月;輕羅宛約,半蹙瓊鉤。是以遺襪馬嵬,明皇增悼;凌波洛浦,子建生愁。
【素彀:白色的薄紗。】
全身
蓋聞影落池中,波警容之如畫;步來簾下,春訝花之不芳。故秀色堪餐,非鉛華之可飾;愁容益倩,豈粉澤之能妝?是以蓉暈雙頤,笑生媚靨,梅飄五出,艷發含章。
【五出:指花瓣。花一般都是五瓣,故曰五出。含章:內在的美。】
七夕
蓋聞神女行云,皆由于誕,姮娥奔月,亦豈為真?故世咸謂曾得支機之石,私竊以為未至飲牛之津。是以乞巧空傳,誤捉蜘蛛之織網;填河何據?漫言靈鵲之渡人。
【支機石:漢武帝派張騫尋找黃河源頭,張騫乘木筏直達天河,一婦人贈之一石。張回朝后問善卜的嚴君平,嚴說,這是織女用來支織機的石頭。乞巧:七夕婦女穿針,據說可學到織女的巧慧。也有的女子在庭院設瓜果,如有蜘蛛結網于其上,就叫“得巧”。】
沈宜修亦和其作,且于作品前有如下語句:劉孝綽有艷體連珠,季女瓊章仿之,作以呈余。余為喜甚,亦一拈管,然女實仙才,余拙不及也。
續艷體連珠
發
蓋聞魏妃雙翼,艷陸離而可鑒;漢后四起,曜伭倏以齊光。故盛鬋不同,豈由膏澤?如云飛髢,自有芬芳。是以鬟曉秦宮,競縈妝之繚繞;憐生晉主,垂委地之修長。
【魏妃:魏文帝時宮人莫瓊樹發髻如蟬翼。曜伭倏以齊光:以耀眼的艷麗吸引人。鬟曉秦宮:秦始皇好神仙術,宮中婦女都梳神仙髻,成為風尚。憐生晉主:晉明帝女兒南康長公主。垂委地之修長:后蜀李勢妹。】
眉
蓋聞修娥曼睩,寫含愁之黛葉;新月連娟,效寄情之翠羽。故遠山堪入望于邛壚,曉妝無倩畫于張嫵。是以承恩借問,枉自爭長;淡掃朝天,方難比嫭。
【遠山:指卓文君,善畫遠山眉。張嫵:唐京兆尹張敞善畫眉。眉嫵:畫眉樣式。承恩借問:用唐朱慶余贈張籍詩意(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淡掃朝天:用唐楊玉環二姐虢國夫人故事。張祜詩:“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