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報業網訊: 論年齡,我比偉業長七歲半。我們倆曾在商丘縣(現商丘市睢陽區)城關鎮中心學校共同生活過一年時間,我當教師,他當學生,本來屬于師生關系,叫我看也可稱為師友吧。1959年暑假,我被一家報社要去,走上新聞路;偉業考取初中,繼續求學。打那往后長達42年之久沒有見過面。
我繼《新聞采訪漫談》、《豫東寫真》、《今日商丘》之后,于2001年1月,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守望麥田》。為此,幾家報紙分別發了消息和評論,同時還轉載了散文集的“代序”《我的寫作道路》。偉業看到這篇“代序”后,寫了篇“讀后感”《刻苦博學的良師》,來到我家征求意見。兩人久別重逢,喜不自勝,口若懸河,暢談別后之情。這篇“讀后感”我只在文字上動了幾處,就被《商丘日報·周末·文學副刊》發表了。偉業見我占地20平方米的書房窗明幾凈,書架書櫥遮住3面墻壁,藏書數千冊,井然有序,書香四溢,就興致勃勃地趕寫了一篇散文《李景亮和他的“雅俗共賞齋”》,并刊發在《京九晚報·老年世界》上。2005年1月1日是我們《商丘日報》創刊20周年紀念日。偉業得知這一喜訊,于元旦前夕專門采訪我,寫了一篇6000多字的人物通訊《創業者之歌———記<商丘日報>主創人李景亮和首批報人》,連同當年我和首批報人的合影照片,很快被《商丘日報·周末刊》發在頭版顯著位置。
俗話說:“打鼓吹號,各有所好。”讀書和寫作是偉業的最大嗜好,他除了公務、家務、吃飯、睡覺,幾乎把剩余的時間和精力全用在了讀書和寫作上。
偉業自1965年至今40年來,陸陸續續地寫了不少作品,最近十年(1995年—2005年)是他創作上的旺盛期,寫的作品比較多,質量比較高。偉業在市級、省級、國家級報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發表新聞、評論、雜文、散文、詩詞等作品400余篇。由于寫作成績顯著,多次獲獎,受到表彰,先后被吸收為商丘市雜文學會會員、商丘市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河南省詩詞學會會員,加入了作家隊伍,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作家。
2005年10月17日,偉業給我打電話說,他把發在各處的作品搜集到一起,精挑細選,分類整理,匯成文集,文集定名《心之曲》,將由國家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囑我為文集寫篇序言。聽到這個消息,感到特別高興。心想,偉業工作之余,惜陰如命,含辛茹苦,嘔心瀝血,寫作大半輩子了,也該出本書了。至于寫序,我毫不猶豫,滿口答應。隨后,偉業就把一摞文集稿子送來了。我用8天時間,從頭至尾拜讀了一遍。從這本文集的創作實踐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偉業正是由于博覽群書,吸取各種藝術營養,擴大視野,加上忘我勞動,手不停筆,才不斷提高創作水準,才不斷有新作問世,而且寫作領域比較廣泛,體裁多種多樣。
文集的散文部分共收錄111篇作品,內容有回首往事的,有感悟人生的,有記述風土習俗的,有謳歌新生活的。結構自然,語言淳樸,感情真摯,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雅號聚文齋》和《聚文齋懷古》兩篇懷舊散文,竊以為是兩篇散文精品,作者通過追憶自己童年時的所見所聞,將祖父張存忠裝裱字畫的高超技藝和鑒定字畫真偽的過硬本事如實寫來,生動活潑,真切可信,令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雜文部分共計61篇作品,以針砭時弊為主,揭露社會中的某些陰暗面,批評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鞭撻假惡丑,謳歌真善美。作者思想敏銳,斗志旺盛,旗幟鮮明,筆鋒犀利,擊中要害,充滿戰斗性。
言論部分計79篇作品,作者關注社會焦點,發表議論,闡明自己的立場觀點,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歌頌新人新事。文章的選題和表現藝術均有較高水平,一般都做到了這么幾點:立論有針對性,有新角度,有獨到的見解;提法科學;標題貼切;謀篇布局,層次分明;論據和論點統一,論證方法靈活多樣;語言平易近人,入情入理,給人以新的收獲和啟迪。
通訊部分共計14篇作品,多以個人所熟知的新聞人物、新聞事件為主,深入采訪,正面報道,弘揚主旋律,展現時代風采。
詩詞部分共計66首作品,以熱愛家鄉、宣傳商丘古城、宣傳新成就、贊美新生活為主線,謳歌偉大的黨和偉大的時代,格調清新、意境優美,是作者從心靈里唱出來的歌。
為了反映世象百態,偉業在書中還引用了很多名詩、名言、名句、典故和傳說,讀來頗具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和實用性。
我不是文學評論家,對偉業的文學作品實在不敢妄加評論,僅能談談自己閱讀后的感想罷了。關于他在散文、雜文、詩
詞等方面的創作實績、寫作技巧以及藝術風格等,還是留給專家們進行切合實際的科學評價吧!我只希望這篇序言能對讀者朋友多少有點幫助就心滿意足了。
2005年10月30日于雅俗共賞齋
(作者系《商丘日報》原總編輯、商丘市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攝影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全國地市報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