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主義小姨發紅包”視頻上熱搜:是精神寄托還是情緒出口?
春節期間,有一個“不婚主義小姨過年回來發紅包”的視頻爆紅網絡,這個視頻在短視頻平臺獲得了1200多萬點贊,評論也接近118萬。短短13秒的視頻,畫面還有些搖晃,為何會如此火爆呢?畫面中,小姨穿衣打扮時尚精致,言行舉止中透露出一絲優雅從容。此情此景,不是那些面對巨大的催婚和催生壓力渴望喘口氣的年輕人理想中的狀態嗎?不結婚,不生小孩,不用面對復雜的家庭關系,不用面對一堆雞零狗碎,我(本來)也可以把大把時間 花在工作、學習、自我提升上面。多年后,我也會是那個漂亮多金,平時不露面,只有過年回家給侄兒侄女們發紅包的神秘小姨。談到代際沖突與婚戀焦慮,小羊前幾天看到的一個新聞,2月4日,河南新鄉,38歲的男子因未結婚,連續4年,被母親帶去精神病院檢查,這一波硬核催婚,立即引發了網友熱議。視頻中,當事人王先生說,因工作比較忙沒有遇到合適的,由于年紀比較大了,一直都沒有帶女朋友回家,媽媽覺得他腦子有問題,便帶他去精神病院檢查。這是連續四年被帶到醫院檢查了,醫生說他沒病,“有病”的是媽媽,他也覺得挺對不住媽媽的,在老家已經算超大齡剩男了,母親因此經常睡不著覺。這個男子的母親,算是催婚界的天花板了吧,情愿把自家孩子“污名化”,也要完成她的催婚意愿。其實,她心里也一樣的痛,他們那一代,生長于傳統觀念影響頗深的多姊妹家庭,內心有一個頑固的“人生贏家”劇情模板:孩子小的時候成績好,長大后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孩子如果沒有按照既定的劇情來演,輕則讓父母感覺到在親戚朋友面前面子受損,重則擔憂起自己百年過后,孩子孤身一人,沒人溝通、沒人照料,他們會覺得,那是一件很悲慘的事情。恐懼驅使著她去侵犯親子關系的邊界,用生硬的方式試圖“改造”兒子,讓他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改變,這種做法除了讓親子關系緊張、激發孩子的憤怒和內疚之外,對于改變現狀沒有什么好處。其實,年輕人并非不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和顧慮,但作為第一批獨生子女,80后、90后的年輕人面對的是更加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更加復雜多元的文化價值導向、更加嚴峻的婚戀形勢,他們是有“自我意識”的一代,這注定了他們大多不會走父輩的老路,不會甘愿淹沒于集體主義洪流之中毫無自我的度過一生。小羊之前寫了一篇關于結婚率逐年下降的文章,有很多讀者跟我留言(大多數是男生),大意都是,不是不想結婚,而是現在的結婚成本很高,在一些男女比例失衡的地區,這種現實更加觸目驚心。這就像是被逐年推高的房價,在大城市奮斗的年輕人往往“望房興嘆”,既想擁有自己的一套房,在城里扎下根,又無力改變高房價對家里幾個錢包的捆綁(大城市一套房子的首付往往需要掏空家里好幾個人的錢包)。在婚戀市場同樣如此,不同條件的人被放在不同的位置,大家都想著向上兼容,那些條件一般的人,就沒有什么選擇的余地了。個人條件不行,那就直接用物質條件明碼標價,這使得婚戀市場變得跟菜市場一樣烏煙瘴氣,讓年輕人望而卻步。努力跳一跳還是不能短時間就改變現狀,那還不如躺平算了,把時間經歷放在工作、學習、興趣愛好上面。這種被動躺平包含著太多無奈和認命,如果上述新聞里的男生確實是有現實層面的考量,自己的條件匹配不上心儀的姑娘,但也不愿意找個一般的將就,時間長了,也就懶怠了,他媽媽那輩人可能為了人生圓滿的執念,就覺得,找個差不多的人過就行了,一輩子還不就是那么回事。但她孩子不那么想,男生應該是在精神層面和情感層面有追求的人,不想草率的進入婚姻。這是兩代人根本的理念差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可調和的,特別是大齡適婚年輕人跟父母之間理念沖突,在過年過節這種闔家團圓的時刻,顯得特別突出。面對長輩的“圍攻”,年輕人急需找到一個情緒的出口,“不婚主義小姨”的出現,讓大家看到了一絲曙光:原來不結婚,不帶娃,沒有家務纏身的生活可以如此美好,多金又瀟灑,在沉重的現實面前顯得輕盈浪漫。所以,小羊對讀者的回答是,先提升自己的掙錢能力(當然也是核心),然后擴大地域范圍,如果當地的婚戀條件都卷成一朵花了,那還是避其鋒芒比較好,然后再學習一下經營親密關系的知識,了解自己,清楚什么樣的人適合自己,心里有譜,最后就是打扮顏值等方面的提升,當然,這只是提升一下競爭力,至于能不能快速突出重圍還是要看機會和緣分。(2)對“不婚”的美好寄托,反襯的是現實的壓抑和無奈另外,隨著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她們參與經濟活動的增加,社會地位的提高,讓她們有實力選擇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在事業上升期選擇結婚、進入家庭、養育孩子,這背后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她們大抵也心里有數。特別是現在信息發達,大家都可以通過一些新聞事件窺見婚姻家庭的一些端倪。托爾斯泰在百年以前就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大部分平靜的、幸福的家庭生活是沒有什么新聞價值的,而家長里短、雞飛狗跳的婚姻日常,有戲劇化的沖突的,才有有人爭相報道,所以,能夠報道出來的事件,多數都是帶有負面的、吐槽的意味。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媽寶男”、“扶弟魔”、“喪偶式育兒”等網絡熱詞,特別是女性在婚姻中的種種處境,女性不僅要上班,承擔家里的經濟責任,同時還要兼照顧老人和家務,而有的男人則覺得他只要掙錢了,育兒什么的就都可以甩給媳婦,自己當翹腳大漢。女性的聲音被越來越多的聽到,婚育帶給女性的真實影響被更多人看到,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因為這些問題以前的社會也有,只不過女人在男權社會中的從屬地位,她們無法發出聲音來,或者即便有發聲,也被掩蓋下去。典型的,有的女性在社交平臺分享生育帶給自己的影響,比如身材變形,有妊娠紋,嚴重一點的,會漏尿,會器官移位,還有其他的問題,下面的評論會有一些諸如:“全世界的女人都在生孩子,就你矯情,以前的女人生的那么多,還不是過來了?”,這類評論之所以讓人討厭,是因為站在男性立場上的各種想當然,以前的女性生孩子,嬰兒的存活率有多高?母親面臨的風險有多大?很多悲傷和哭號都在黑暗中沉默下去,我們本地以前還有一種說法來形容女性生孩子的風險:“兒奔生來娘奔死,有命喝雞湯,無命見閻王。”現在生活環境變好和醫療條件的提高,女人生孩子倒也不用像以前那樣冒著如此大的風險,但十月懷胎的幸苦和生孩子的痛,還是避免不了的,這是每個選擇當媽媽都要面對的東西。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因為生育小孩需要付出的種種辛苦,就過分妖魔化生育,小羊覺得也不可取。最近,網紅皮卡晨一組生娃前后的對比照在全網傳播,即便很多美妝博主說在不同的光線和相機下呈現的人物狀態是不一樣的,還是被某些販賣婚姻和生育焦慮的人利用,說皮卡晨是因為生了孩子才如此衰老的云云。輿論波及的范圍越來越大,惹得她親自下場辟謠。在一篇長文中,她回應了網友們的種種質疑,她特別提到了一個觀點,沒有人能夠一直保持18歲,即便是沒有結婚生子,歲月還是會在一個人的臉上留下痕跡。膠原蛋白流失啦,瘦啦胖啦,這些是每一位當媽媽都要面對的,也無法避免,我很珍惜我的工作,也很愛我的家人孩子,孩子帶給媽媽的力量與希望,相信每一位當媽媽的都能體會到......”最后她呼吁,“如果真的覺得女性生育失去了很多,那就對自己的老婆和媽媽好一點吧。”說到生育對自己的影響,她明確了這是自己的選擇,她也知道做出這個選擇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其他人其實沒什么好置評的,更沒有資格去嘲諷她。理性客觀地看待生育給自己帶來的經濟、身體的影響,評估自己能否給小孩帶來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環境,如果對孩子的愛以及陪著這個新生命一起成長探索的渴望大于所要付出的各項成本,那么,生下這個孩子也意味著展開一段新的關系,人生走向一段新的旅程,也會給自己帶來新的人生體驗,所謂有失必有得,做媽媽雖然付出了很多,但也收獲了來自孩子的純粹的愛和依賴;我們所要反對的是“非意愿生育”,盲目生育,即完全沒有考慮到經濟條件、家庭關系和養育成本,憑著一時熱情,就生下孩子。網上有句調侃盲目生育的父母們的話“我們從事各種職業都需要經過培訓,取得資格證再上崗,做父母的卻可以無證上崗”。沒有經過理性評估就生下孩子,沒有考慮自己的經濟條件,也無法保證給孩子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不僅對孩子不負責任,對自己也是不負責任。如果因為自己的錯誤選擇而生下孩子,然后把鍋甩給婚姻和生育本身,這樣的人,哪怕不結婚、不生孩子,我相信他也經營不好自己的人生,更談不上創造高質量的單身生活。其實,選擇結婚與不結婚都是個人選擇,沒有什么對錯之分,只要是權衡過利弊,追隨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所做出的決定,都值得尊重。但現在似乎有種趨勢,贊成結婚的和不贊成結婚的成了兩個陣營,一方極力渲染散播婚育焦慮,一方不斷非議大齡沒進入婚姻的人,兩方都誓把對方駁倒,證明自己的正確性。可結不結婚本來就是極私人化的事情,即便親如父母,也只有建議權而非主導權,對于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他對這個社會還沒有形成基本合理的認識,這時候,任何極端思想都會對他產生危害。如果他剛出社會就遇見極端仇視婚育的人,那么,要么他終身不結婚,獨善其身;厭惡婚姻最后卻選擇婚姻的話,因為思想先入為主的原因,他的婚戀觀念是受到污染的,對待婚姻、對待以后的丈夫/妻子始終存在一種偏見,不利于他經營好自己的家庭生活;如果他剛出社會就遇見說人這一輩子不結婚就不完整的種種說辭,同樣的,為了完成家庭責任和社會期許,在自己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貿然進入婚姻,同樣也給以后不幸的婚姻埋下了禍根。作為一個理智、清醒、睿智的成年人,遇到任何帶有強烈情緒化的,鼓吹一方觀點的信息,都要多加考慮,相信任何事情都是有它背后不為人知的代價的,不要被表面的光鮮靚麗迷惑了雙眼。吉小羊,90后寶媽一枚,專注于用文字建構人生的意義。一手寫深度情感文章,一手寫個人精進干貨。
愿望是,和更多的女性一起,“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