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顯慶年間,隴州有個名叫陳廣來的商人,十八歲時就開始以販賣小商品為生。陳廣來做生意誠實忠信,與人為善,并和氣生財,加上他的勤儉節約,到了三十歲時,就已經積累了近千兩銀子的財富。
成了家,有了妻室,也有了兩個孩子的陳廣來,覺得小日子過得美滿幸福的同時,還加大了對兩個孩子的培養力度。因為覺得自己還年輕,還可以賺錢,陳廣來就不惜花重金給兩個兒子請來一位教書先生,在家中教兒子讀書習文。
這一年的秋天,陳廣來為了能多賺些銀子,本不想出遠門的他就接受了同鄉陳文海等人的邀請,和他們一起前往長安城進些搶手的小商品回來,好在隴州變賣后賺取比較多的差價利潤。
陳廣來和陳文海一行五人來到長安城,在陳文海以往常住的客棧里安頓了下來。因為路途勞累,加上天色已晚,陳文海招呼眾人吃過晚飯后,讓大家都先休息,等第二天再去長安城的西市采購小商品。
第二天一早,眾人按照約定的時間起來后,聚到了客棧旁邊的餐館,一起吃早餐。就在吃早餐的時候,陳廣來和陳文海等人覺得遇到了一個可以賺大錢的商機。
原來,他們在吃早餐時,聽到旁邊的人在談論幾起新近發生的盜竊案,說是長安城里的幾家金店丟了許多金首飾,差役們一直在辦案,但進展非常緩慢,到現在仍是沒有一點辦案的線索。因為失竊的首飾量太大,以至于造成金價上漲了不少。
談論的人只是談論這件事,可聽者陳廣來等人卻聽出了商機,他們五人一致認為,如果這個時候手里有金首飾,那一出手就可以賺不少錢。于是,經過一番合計和商量后,以陳文海等人為首的五人,決定馬上打道回隴州,去購買金首飾回到長安城來賣。
商機稍縱即逝,五個人說干就干,他們星夜兼職地跑回了隴州,以自認為最低的價格,用手中現有的銀子在隴州收購了一批金首飾后,又馬不停蹄地返回了長安城。
他們在長安城花了三天時間,將收購來的金首飾一一出手。五個人隨即各自盤點,陳廣來花300兩銀子買的金首飾出手后,連本帶利一共收回了500兩銀子。這一筆生意用時不到十天,一下子就賺到了200兩銀子,這讓陳廣來覺得此次跟陳文海來長安是明智之舉。
回來的路上,陳廣來為了表達對陳文海的感激之情,擺了酒席宴請陳文海,并請其他四個人作陪。眾人飯飽酒酣之際,又一起合計了下次再結伴來長安城做生意之事。
三個月后,到了臘月時,陳文海又來邀請陳廣來到長安城做年前的最后一次生意。本就做著小商品生意的陳廣來每年年底,過年前也會進貨,就很爽快地答應了陳文海,和上次的幾個人,一行五人前往長安城。
五個人還是住在了上次熟悉的客棧,第二天早上還是去了旁邊的飯館吃早餐。這次吃早餐時,陳廣來又聽到了一個新商機,說是長安里的金店盜竊案破了,金首飾的價格又一下子掉下來許多。
于是匆匆吃過早餐后,陳廣來等五人急急地到了東市,連續問了幾個金店的金首飾價格后,發現了這些金首飾的價格的確比隴州的低了二成的價錢。于是五個人聚在一起又合計和盤算了一番,最后商定了各自根據自己的實力定一些金首飾回隴州去變賣。
陳廣來身上帶了四百兩銀子,本來都想進小商品的,這回他拿出三百兩銀子進了些金首飾,只用一百兩銀子進了往年三成的小商品。拿著這些金首飾和小商品,陳文海提議說這些東西太貴重,不可在長安城逗留,其他人都覺得有道理,五個人就連夜往隴州趕回。
回到隴州的當天已經是臘月二十二了,第二天就是小年。陳廣來在小年這天擺了酒席答謝先生對兩個兒子的培養教育,席間說到高興處時,陳廣來的妻子提醒丈夫,說是快過年了,應當送個禮物給先生。
陳廣來其實也早有準備,就將自己低價買來的金首飾拿出幾樣來,請先生自行挑選一件,先生連連推讓,不想讓陳廣來破費。先生推辭不過后,只得挑了一件不起眼,分量極小的耳墜收了起來。答謝酒宴吃得很盡興,到了傍晚時分才散了,因為先生第二天要回老家,就各自早早休息了。
可是讓陳廣來夫妻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才剛躺下,先生卻急匆匆地跑來敲門,說有急事相告。陳廣來以為先生遇到了急事要連夜走,就趕緊請先生進屋說話。誰知先生進屋后卻說陳廣來進來的金首飾有問題,讓要好好地查驗一下,再變賣。
“這首飾怎么會有問題?”陳廣來聽后不以為然,他自認為這些金首飾都是從長安里的大金店里進來的貨,而且與他們同行陳文海等4人也都進了不少貨,怎么可能有問題呢?再說了,即使有問題,陳文海等人不早就發現了嗎,更何況他們也買了不少。
先生好意提醒,陳廣來也不好說什么,對先生的一番好意表達感謝之情后,表示第二天一定好好查驗。
次日一早,送走先生時,先生又再次囑咐陳廣來,趕緊去查驗一下進來的金首飾,并勸他不要急著出手。等先生走后,陳文來覺得先生所言有些蹊蹺,就拿了幾件金首飾,去了一個熟悉的金店里,讓做金銀首飾的好友幫忙查驗。
讓陳廣來沒有想到的是,做金銀首飾的好友拿在手中看了幾眼,又掂了掂,就斷言說這些金首飾都是假是,是鉛鍍上了一屋薄薄的金皮假冒而成的。
陳廣來不信,好友就拿來銼刀,說如果不是假的,他就買下陳廣來進來的所有金首飾,如果是假的,他不負責賠掉下來的金粉沫。
陳廣來本是個忠信誠實的小商人,他不想拿假貨去坑人,就讓好友當場銼起一件金首飾來。結果是好友手起銼落,只幾下,就銼掉了鉛首飾上一層薄薄的金皮,露出了里面的鉛本質。
沒出陳廣來的意料,正要出門去變賣金首飾的陳文海,一聽陳廣來說進來的金首飾是假的,當時就傻眼了,但他卻是自我安慰地連連說這不可能。可當陳廣來學著好友的辦法,把陳文海的一件首飾也銼出了鉛層時,陳文海才連連呼喊“上當了,上當了!”
接著,陳文海帶著陳廣來又去找其余三個人,那三個人進來的金首飾和陳廣來、陳文海的一樣,都是鉛涂了金薄層的假金首飾。五個想發財的人垂頭喪氣地圍坐在陳文海的家中,一時間都沒有了言語。
五個人合計著到長安城去回各自進金首飾的金店,可一想到這一去就是近十天,到了長安城,人家不一定承認。再說了,五個人離開長安城都好幾天人,對于這些假貨,人家金店還可以賴帳,說是被掉了包的……
幾個人商量了半天,最后也沒有商量出個合適的辦法來,只得沮喪地散了。
幾天后就開始過年節了,陳廣來的小商品很是吃香,不到初三就把從長安進來的小商品全部賣完了。過年期間,陳文海邀請陳廣來等幾個去長安城進過假金首飾的人聚了一次,大家對各自損失了幾百兩銀子的事念念不忘,紛紛表示過段時間,還是要把損失的銀子給賺回來。
陳廣來這回損失了三百兩銀子,比起受損六百兩銀子的陳文海,他覺得自己還算幸運,畢竟沒有把全部的銀子投到買賣假首飾上,一百兩銀子進的小商品,還賺了三十多兩銀子的利潤,長安城算是沒有白跑。
然而,陳廣來到頭來卻是不知道,陳文海等人雖然與他同樣上當受騙,但他們花了幾百兩銀子買假金首飾卻是來做誘餌,目的就是博得陳廣來的信任,讓陳廣來出銀子來進假金首飾。而陳文海等人賺的就是陳廣來的三百兩銀子。原來,這一切都是個騙局,是陳文海聚集其他三個人專門用來對付陳廣來的。
讀而有悟:在錢財上,付出與收獲是成正比的。一心想著發意外之財,就請首先做好付出代價的準備,要知道不管你是誰,總會有人比你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