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明光家文化||壬寅端陽專輯

排序隨機 不分先后

 1、律動曲詞 

杜宏亮 楊守娟 石春秀 戴國輝

陸甲忠 倪其霞 蔡文曲 程永玲

朱家坤 馬修身 李溫和 許永寧

曹克考

 2、新風詠唱  


倪其霞   劉傳明 曹克考

 3、雋文逸篇 

石 慧 梁忠全

 4、即時擷景 

圖/文:朱士凱 

 5、丹青翰墨 

徐方虎 柳學明 魏建國 朱家坤

崔海波 許永寧 王淑萱 陸甲忠

馬文璋 王剛 李軍 卓

程小菲 郭成才 柳龍 吳啟善

曹家富

   其他圖片均來自網絡,感謝原創! 

    律 動 曲 詞   

杜宏亮

夏韻之月季

籬畔數枝花,纖枝曳彩霞。

濃情燃五月,清氣透窗紗。

榴花

五月榴花似火紅,濃情點醉綠萌從。

枝頭盡是玲瓏果,鳥語銜來夏日風。

楊守娟

端午吊屈原

半夏桃熟垅麥黃,菖蒲青艾掛屋旁。

飄香糯粽端陽至,勿忘沉江屈子殤。

千載騷魂天問嘆,萬舟揮槳淚飛揚。

節貞不徙歌一曲,桔頌靈均永世芳。

采桑子·盼孫歸

六一過后端陽至,艾草蒲菖,懸掛門旁,糯粽飄香思緒長。

孫兒上海封城閉,日歷頻翻,聊想明光,期盼歸來樂滿堂!

石春秀

壬寅端午

丹若嫣紅艾葉香,千門萬戶慶端陽。

菖蒲仗劍驅邪疫,把酒吟哦頌國昌。

釆桑子·端午悼屈原

榴花似火端陽艷,艾葉插窗,角黍飄香,競渡龍舟擂鼓鏘。

大夫抱恨湘江隕,地動三湘,氣壯穹蒼。一曲離騷萬古揚。

戴國輝

浣溪沙·愛國情愫

酒粽拋江獻獸龍,汨羅傾淚喚屈公,一腔熱血化成空;

今日又逢端午至,愛國情愫駐心中。緊跟時代競雌雄。

陸甲忠

詠月季

婀娜艷麗賽姚黃,五色花開月月香。

繁茂無須爭富貴,群芳綻放也春光。

庚子端午有感

汨水橫流緬楚賢,悲風泣訴悼屈原。

龍舟競渡祥和祭,禱祝清平盛世年。

倪其霞

端午節感懷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洗昔冤。

憂國憂民千秋頌,忠魂萬載續良賢。

懷念屈原

賢圣投江向水流,忠魂千古赤誠憂。

愿為抒寫屈原賦,萬載傳承風雨舟。

蔡文曲

端午節

煙柳抹濃妝,荷清日漸長。

門前懸艾草,頸上掛香囊。

汩水離騷唱,楚風醒世揚。

避疫雄黃把,角粽祭忠良。

程永玲  

端 午

榴花五月又端陽,艾草菖蒲溢苦香。

粽慰屈原忠骨在,離騷傳世永留芳。

夏花絢爛又端陽,六月荷尖露滿塘。

麥浪風行翻滾滾,菖蒲艾草粽飄香。

朱家坤

漁家傲·端午節

才高志遠文情佼,離騷如劍奸邪討,不屑醉生天問考,汨羅繞,忠魂永固高陽照。

思國憂民斯輩潦,耿言率語遭人剿,清醒唯求千古曉,端陽到,艾焚粽祭虔心悼。

馬修身

雙調·慶東原端午

榴花謝,蘆葉鮮,龍舟競賽行如箭。紅繩系腕,雄黃酒滿,艾草門懸。常把醒君思,更把直臣念。

風入松·祭屈原

平生求索醒文豪,才智浩然昭。九章天問開騷體,承詩文,從此滔滔。言志緣情橘頌,抒情浪漫離騷。

懷王不識大鵬雕,讒言勝槍刀。汨江一跳乾坤亂,空獨清,遍楚哀號。一片冰心清徹,兩只慧眼沖霄。

 

李溫和

隨 吟

端午興潮涌浪翻,詩人節里頌先賢。

揮毫擊水忠魂祭,千古吟哦向屈原。

〔正宮·小梁州過風入松〕山鄉五月

起伏蜿蜒裹綠裝,竹外新秧。怱開鄉陌麥涂黃,抬升相,頂起了山梁。   (幺)大風車轉青梢上,調皮的影攪石塘。曲徑環,新荷漾,芳林掩映,紅瓦是村莊。  (過)幾聲鳥語蜀葵香,花艷惹蜂忙。誰家雞仔時分聚,喚媽咪樹下徜徉。一對蝶兒纏繞,無人顧看鴛鴦。

許永寧

屈子吟

汨羅江畔草青青,年年歲歲壯色行。

含恨投水驚天地,以身殉國泣鬼神。

天問奇文起風雷,九歌華章展霓虹。

哀郢憂國憂民篇,橘頌詠物詠志吟。

離騷長歌誦千古,浪漫情操創古風。

自古圣賢遭逆曳,方正倒植路不平。

路漫漫兮其修遠,上下求索終不明。

六十一年苦命短,客死他鄉未了情。

子規啼血聲聲喚,峨冠博帶跨長鯨。

錚錚傲骨佩長劍,魂歸故里見娘親。

三峽奇峰多險峻,滔滔江水踏歌聲。

吾今高歌歌一曲,愛國精神詔后人。

曹克考

端午懷念詩祖屈原

時值端陽吃粽糕,舉觴遙祭酎滔滔。

三杯抗疫雄黃灑,一束祛邪苦艾蒿。

欲泛龍舟游汨水,相邀屈子讀離騷。

年年此日懷詩祖,更借東風助我曹。

南仙呂·醉羅歌〕俄烏之戰有感(集曲)

[醉扶歸]東擴東擴誰之過?北約北約拱俄羅。倒海翻江起風波,國將不國山河破。[皂羅袍]招來災禍,卷入旋渦。拖殘小弟,搞垮大哥。俱傷兩敗誰稱賀?[排歌]邊推磨,邊抱火,怎這般惹事挑干戈?

     新 風 詠 唱    

倪其霞

端午節感懷

華夏風云起

一曲離騷留彩筆

千古楚辭傳情商

龍舟賽,粽漂香

碧艾香蒲掛門旁

傳統佳節逢端陽

愿吉祥,祈安康

端午臨中夏

時清日復長

劉傳明

端  午

這天,眼里總有風雨

心里總有陽光

艾葉、蒲草總會結伴舉起

利劍和清香

這天,離騷總在默誦

九歌總在吟唱

粽香、龍舟總會蓄勢待發

懷思與力量

今天,恰滿兩千三百個端午

時光可以老去,卻一次次擦亮記憶

因為,喊痛一江怒潮的那個英雄

是華夏民族,我們的親人

晚上,任由流光飛舞、月隱月現

我閉上眼睛,讓天地安靜下來

并允許心潮澎湃

與汨羅江水,一起蕩漾

曹克考

屈原 不朽的詩魂

兩漢大賦,植著你的宿根

建安風骨,舞著你的雄渾

樂府歌詠,透著你的靈性

唐宋詩詞,蓄著你的神韻

明月清風,吮著你的氣息

山川大地,漾著你的激情

風騷的旗幟,一路傳承

而你獨鑄不朽的詩魂

楊馬植骨 三曹辟新

李杜扛鼎 八俊知音

戴望舒走進你的雨巷

郭沫若涅槃你的女神

蘇婷培育了你的橡樹

北島回答了你的天問

端陽里矗立你高大的身影

艾香中飄蕩你不朽的詩魂

     雋 文 逸 篇    

石 慧

又是一年粽飄香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當端午節快到來之時,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掛艾條,大街小巷處處飄溢著粽葉和艾草的清香。有些地區還有擺龍舟等習俗。更深刻的含義就是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今年的端午節又將如期而至,集市上到處都能看到賣粽葉子的,還有包好了到集市上賣的。超市里更是琳瑯滿目,各種粽子布滿櫉窗。當然,我也擋不住這美食的誘惑,也會買來一些品嘗。可是感覺還是沒有當年母親包的粽子好吃。        

記得那時候每當端午節快到來的前幾天,母親就會到集市上買來粽葉,糯米,蜜棗,紅小豆等原材料,回來加工。準備工作和加工過程非常繁瑣,糯米和紅小豆要用清水事先浸泡好,特別是粽葉怎么處理很有講究。首先要把買來的粽葉打理好,剪去根部和末稍部分,剔除破裂的葦葉,留下完好的葦葉,然后清洗干凈,還要放到開水里燙一下。母親說這樣燙過的葦葉比較柔軟,包的時候不會破裂。(因為我不會包感覺很麻煩)還有一種肉粽子更麻煩,好像要用醬油等佐料腌制好了等候備用。這一切準備好了,才能開始包。包粽子更是個技術活,弄不好就會露餡。我也嘗試著學習包,可是怎么也學不會,只好給母親打個下手活。母親閑熟的包著,不一會就包好了,個個粽子都很精致。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粽子放到鍋里煮。煮的過程中粽葉的清香會四處飄溢……         

等粽子煮熟了,母親是要把它分成好幾份的,她用塑料袋裝好,給幾個孩子每人留一份,然后打電話讓我們各自拿回去,才算完成任務。看著孩子們高興地吃著粽子,母親臉上就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那時候每年都能吃到母親包的粽子。母親包的粽子非常好吃,吃母親親手包的粽子,感覺和在超市里買的粽子味道就是不一樣。有好幾年沒有吃到母親包的粽子了。如今回想起當年母親包粽子的情景特別溫馨,非常懷念那些美好時光。紅小豆餡,蜜棗餡;還有肉餡的……那種味道永遠難忘……那種美好的記憶永遠銘刻在心里。

梁忠全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據《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張晉周處·風土記》載:“仲夏端午,端,初也。”即是指五月的第一個五日。那為什么“五”要稱作“午”呢?說法有二:

據《說文解字》解釋:“午”即“牾”字,“牾”是“逆”的意思,五月初五正是陰氣逆轉,陽氣上升的時候,故稱作“端午”。

另一個說法是“端五”改為“端午”,始于唐玄宗時期。玄宗李隆基八月初五日生,為避諱,將“五”改為“午”,所以“端五”就成了“端午”。

端午時期陽氣上升,故端午又稱作“端陽”,又因為端午為五月初五,有兩個“五”,故稱“重五”。

至于端午的來源,說法有多種多樣,主要有二:一是端午節起源于古代華夏人對傳說中的祖先“龍”的祭祀活動。華夏族的先人以龍為圖騰,把伏羲、女媧、顓頊、大禹等著名祖先稱為具有無邊法力的“龍”,端午節是祭祀龍的最隆重的節日;二是端午節起源于紀念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羅江,當地百姓為祭奠他,逐漸把五月初五他的忌日演繹成端午節,這個說法流傳甚廣,影響深遠。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名平,字原,生于公元前340年,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是很有才氣的忠臣和詩人。他任職楚懷王的左使(相當于副宰相)時,極力主張立法富國,聯齊抗秦,進而統一中國,但是,他的“聯齊抗秦”的戰略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等一批權貴的誣陷讒謗,加之外敵的挑撥離間,他的富有遠見卓識的政治主張不僅沒有被采納,反被楚懷王猜忌疏遠。后楚國遭外敵入侵,國破地失,懷王也身死異地。楚襄王繼位后,仍然聽信讒言,把屈原逐出郢都,流放沅湘,長達十數年。當楚國被秦軍攻占后,屈原萬分悲痛,眼見原本強大的楚國日益衰竭,最后被秦侵吞,屈原悲憤至極,不忍目睹祖國淪亡,人民痛苦,自己又無回天之力挽回祖國淪亡的慘局,寫下了詩作《哀郢》,帶著絕望和哀怨留下遺作《懷沙》,于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含悲飲恨,自投汨羅江殉國。相傳,屈原投江之日,老百姓出動許多船只打撈他的遺體。為了防止蛟龍吞噬屈原,人們紛紛將粘軟的糯米飯投入汨羅江中,讓蛟龍吞食后粘住牙口。后來這種做法逐漸演變為賽龍舟和包粽子這些民俗。因為地緣地貌的關系,明光地區沒有形成賽龍舟習俗,但包粽子這一習俗卻歷代延續。

粽子,古稱“角黍”,因其形狀有棱有角,用黍米煮成,故叫“角黍”。李時珍《本草綱目》有記載:“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曰粽,曰角黍。”

粽子,最初叫“筒粽”。傳說屈原投江后,沿江百姓出動許多船只打撈屈原遺體,經過長時間的打撈也沒有撈到。后來,為了紀念屈原,老百姓便用竹筒裝糯米飯投入江中,這就是最早的“筒粽”。楚國人聽說屈原投江殉國后,異常悲痛,為紀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屈原的忌日,老百姓都會用竹筒莊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據《襄陽風俗記》記載,屈原五月初五投江自盡后,他的夫人在每年這一天也都要和鄉親們一道投食于江中祭奠他。一天夜里,屈原夫人忽做一夢,夢見屈原對她說:“你給我的食物都被蛟龍搶去了,蛟龍別的什么都不怕,就怕五色彩線和竹子。”從此以后,屈原夫人就用竹筒裝上米和紅棗,再用五色彩線扎好做成“粽子”,投入汨羅江以祭奠屈原。

還有一種傳說,屈原投江殉國后,楚國百姓也在五月初五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屈原。相傳到東漢劉秀建武年間,長沙有個叫劉回的人,在大白天突然見到一個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告訴他說:“你們常常祭奠我,我很感謝。但是你們投到江里的竹筒都被水中蛟龍搶走了,今后再祭祀時,可用苦楝樹葉子塞在住竹筒口,再用五色線捆扎起來,因為蛟龍最怕這兩種東西。”說完后,人就不見了。此后,劉回就按此法去做,并一一告訴了別人,自此粽子上就拴上了五色彩線和楝樹葉。

屈原投江殉國至今已有二千多年了,他的愛國精神一直激勵著華夏子孫,人民懷念他,愛戴他,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之俗,一直延續至今。

舊時,五月被稱為“毒月”“惡月”,群魔俱出,五毒俱生,禍害人民。據史料記載,自周代以來,端午節就有用朱索、桃印飾門,艾草懸戶,系五彩線,掛鐘馗像,懸符箓等禳災避邪的風俗。

端午節民間習俗甚多。明光地區多用蘆葦葉(南部山區也有用竹筍葉)包裹糯米、紅棗等做成粽子作節令食品食用。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發展,粽子的品種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高,口味愈來愈全,甜咸香辣,葷素俱全,粽子,已成為當今社會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忽缺的名餐美食。但是因地域的差異,明光地區則少有賽龍舟之俗。

端午節前,人們就忙著采集艾草、菖蒲、透骨草等,當天,用艾草菖蒲雜以透骨草等捆扎在一起,系于門窗上或懸于屋檐下,有的人家還會用菖蒲剪成“蒲劍”懸于門框上或者帳沿上,還有的用艾草在屋內熏煙驅邪。

端午節前,母親、奶奶們忙著替孩子們制做虎頭鞋,縫制虎頭帽等,端午節當天給孩子穿戴,給女孩子掛裝有艾葉的小香包,給小孩子手腕、腳脖上系五色彩線,俗稱“耍線”,等到七月初七七夕節時剪斷,扔到屋頂上,讓喜鵲銜去為牛郎織女搭鵲橋。早些年,潘村地區農村婦女會用獨頭蒜、麥秸管、彩色布條、艾條等穿成“蒜葫蘆”掛在門頭上,既作節日裝飾,又能驅災避邪,圖個吉利。還有的地方用五彩絲線織成小網袋,內裝“千滾蛋”(粽子鍋里煮的雞蛋)或咸鴨蛋或煨熟的大蒜頭,艾葉是必不可少的,用以辟邪去惡。

端午節除插艾掛菖蒲,吃蒜吃蛋吃粽子外,還要喝“雄黃酒”,但現代人們已經知道雄黃含有汞毒,此俗已不再承繼了。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各有不同,但核心主題是一樣的,即驅瘟、除惡、消災、祛病等。

2007年12月16日,國務院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把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規定為法定節日,全國放假一天。2008年端午節首次正式成為國家法定假日。

近幾年,作為“中華詩詞之鄉”的明光市為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市文宣部門和市詩詞學會、老年大學詩詞班等許多單位都會舉辦“中國古典詩詞誦讀”活動,端午節又逐漸演繹成“中國詩人節”。

2008年,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湖南省汨羅市;江蘇省蘇州市三地聯合申遺,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將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此前的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但這“江陵端午祭”,非“中國端午節”。韓國在申遺時也明確說明“江陵端午祭”之俗源于1500多年前的中國端午節。

附:關于端午節掛艾的傳說

艾,又叫艾蒿,艾草,白艾,五月艾,是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的一種野生藥材,有一種特別的芳香,中醫可以入藥。艾曬干后點燃,可以用于驅蚊,過去夏夜民間常以此作驅蚊香。將艾草碾碎制成艾絨,是中醫針灸用艾條的主要原料。在端午節這天,人們將其懸掛在門窗上可以去毒驅邪,這,最早見于南朝《荊楚歲時記》,可見此俗出現是很早的了。

因端午掛艾的習俗,民間百姓還創作并流傳演繹了農民起義領袖以此除惡愛民為宗旨的故事。

說是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時,黃巢在河南鄧州見到一個婦人在逃難。她懷中抱著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手中卻拉著一個只有兩三歲的孩子在地下走。黃巢好奇地問她為什么抱著大的卻拉著小的?婦人回答說:官府傳令我們全城出逃,否則黃巢來了要全城殺光。我拉著的是我自己的孩子,抱著的是我鄰居家的孩子,鄰居大人都不在了,我只得帶著他出逃,我寧愿自己的孩子受罪,也不能苦了鄰居留下的這根獨苗。黃巢聽后,很為這位婦人的仁義之舉感動,就對婦人說:我就是黃巢,我只殺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絕不殺貧苦百姓。大嫂,你愛鄰居的孩子,我愛天下的百姓。黃巢隨手在路邊地下薅下一把艾蒿,并對婦人說,你不用逃跑,請你回去暗中傳話給所有的窮苦百姓,讓他們都在門上插上一支艾蒿,只要有這個記號,我的軍隊一定會加以保護。婦人為了傳送黃巢的口諭,連忙回到家中。兩天以后,就是端午節。正好這天黃巢的軍隊殺進鄧州城,凡是門上插了艾蒿的窮人家不僅受到了保護,還分得了糧食。從此,端午節就有了插艾的習俗。

這個故事在不同的地方還有不同的版本。如在四川,說的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的故事。故事的發生地點是在四川綿竹,被稱贊的婦人姓蘇,她所在的街道因為她傳達了張獻忠關于掛艾不殺的口諭而得保平安。

掛菖蒲。

菖蒲,也是一種常見的生在水邊的野生藥材,也有一定的芳香味,但比艾草要弱得多。中醫主要用其根部入藥。菖蒲的葉片狹長似劍,也有藥用功能,所以古人也將其懸掛在門窗上,認為可以去毒驅邪。此俗一直延續至今。

  即時擷景  

圖/文:朱士凱  

畫我心中的端午 傳承“我們的節日”

“同學們,農歷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

“端午節”

6月2日,農歷五月初四,當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來臨之際,明光市明光街道婦聯聯合林莊社區、金博育幼兒園在社區“紅葉林”文明實踐站舉辦“迎端午”活動,讓孩子們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心中的端午。

“同學們,你們要發揮各自的想象力,畫出最美的端午”,李敏老師在介紹端午節的來歷和各地的文化習俗后,給幼兒園大班14名同學布置了一道作業題。

在繪畫中,小朋友們按照自己對端午節的理解,面對一張潔白的畫紙,畫作的思緒在自由飛翔。有的將端午節的粽子掛在一棵小樹上像顆顆星星放著光芒;有的把龍舟畫到星空里自由翱翔;月光下,忙碌了一天的粽子進入了夢鄉,發出z–z的鼾聲……幅幅畫作生動活潑可愛,充分表達了童心中的端午。     

“我今天畫的是七彩粽子”,看著自己的杰作,金銘芮小朋友特別開心。

“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文化澤潤童心。作為關愛下一代的文化使者,我們婦聯責無旁貸”,街道婦聯主席張朝芹在活動結束后告訴筆者。

多年來,該街道婦聯高舉文化傳承的大旗,無論是春節、清明節,還是端午節、中秋節,每逢“我們的節日”,婦聯都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體育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傳承。“我知道,端午吃粽子、賽龍舟、掛艾包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金銘芮說。


   丹青翰墨   

徐方虎

柳學明

魏建國

朱家坤

崔海波

許永寧

王淑萱

陸甲忠

馬文璋

王 剛

李 軍

卓 森

程小菲


郭成才

柳 龍

吳啟善


曹家富

楚簡書離騷集句,釋文: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柳 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精品詩詞 【98】端午情懷
【清荷文苑】清荷詩友端午詩詞特刊及名家端午詩詞/國畫
【詩雅香江】第715期 榴花吟粽糯,艾竹伴雄黃《癸卯端陽特刊》
端午詩會(二)
【詩社互聯】湖北大冶市詩詞學會戊戌端午節專輯
歷代詩詞中的端午,寫盡古今端午風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南县| 科技| 赤城县| 东光县| 基隆市| 巴南区| 福建省| 颍上县| 白河县| 泊头市| 泽州县| 余江县| 那坡县| 博客| 海淀区| 湄潭县| 乌拉特后旗| 疏附县| 黑龙江省| 江永县| 天全县| 扎囊县| 扶风县| 昌吉市| 丘北县| 惠水县| 盐津县| 赫章县| 濮阳市| 渑池县| 湘阴县| 胶州市| 兴国县| 固安县| 措美县| 苍山县| 进贤县| 晋江市| 乌拉特前旗| 清水河县|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