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聽眠 · 你的睡眠伴侶
~·讓睡眠有個好的開始·~
正文
來看一個全國性的統計數據:超過半數的失眠癥患者是由于心理問題,比如抑郁、焦慮、工作和婚姻壓力,甚至是對睡眠的誤解所引發的。這個數據明確地指出,心理問題對睡眠的影響不可小覷。而根據研究表明,即使一個人不認為他的睡眠問題全部由心理因素引起,心理因素的影響也往往在暗中發揮作用。更為微妙的是,這些心理因素不僅會加重睡眠問題,而且反過來,睡眠問題又會加重心理壓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其實,超過80%的睡眠問題其實都是心理問題。下面從認知與情緒兩個角度來解讀心理因素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睡眠的。
首先,錯誤的認知往往會導致睡眠問題。
1、過高的睡眠期待:我們都會對睡眠有一個理想化的期待,但是現實的限制常常使我們無法達到理想的睡眠狀態。這種心理落差反而會使我們感覺自己睡眠差,從而影響了實際的睡眠質量。
2、絕對化、夸大和災難化的思維:有些人一旦遭遇睡眠困擾,就會產生過度的擔憂,害怕自己得了什么嚴重的疾病,或者是精神出了問題。然而,實際上每個人都會遇到睡眠問題,這就像我們會感冒或發燒一樣,都是身體的正常反應。如果我們用更平常的心態去對待這些問題,反而有助于我們改善睡眠。
3、對夢的誤解:許多人認為做夢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甚至會干擾我們的睡眠。然而,實際上做夢是人體正常的心理活動,它可以對白天接受的各種信息進行整合,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4、對失眠的恐懼:我們都知道失眠的痛苦,所以很多人一躺在床上就擔心自己今晚是否會失眠。這種過度的擔憂會讓我們的腦細胞保持興奮狀態,難以進入睡眠,結果真的導致了失眠。
5、錯誤的補覺觀念:許多人認為,如果前一晚睡眠不足,可以通過第二天補覺來彌補。然而,這種做法其實打亂了我們的生物鐘,干擾了大腦的正常工作,不利于身體的健康。
其次,各種情緒問題也會導致我們的睡眠問題。
人們的許多睡眠問題實際上是與心理問題相對應的,尤其是情緒問題。比如早醒的人往往有抑郁的癥狀;入睡困難往往和焦慮有關;睡眠淺或者容易被驚醒的人,內心存在較多的恐懼;還有一些人即使睡很久,也總是覺得精力不夠,這可能是因為一些沒有表達出來的情緒被壓抑了。例如:
1、抑郁:根據國內外精神心理流行病學的調查數據,抑郁癥和失眠的同時發生率高達98%。抑郁會引發許多身體癥狀,其中就包括失眠。
2、焦慮: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寫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一書中講道:“有焦慮或者擔心的個體最容易失眠,傾向于抑制他們感情的個體也是如此。”焦慮會使我們的神經系統保持高度緊張,難以放松入睡。
3、恐懼:童年時期的心理創傷也會導致失眠。在童年時期,有的人因為遭遇重大變故,導致出現心理創傷,他們害怕夜晚的來臨,對于黑暗十分恐懼,不能入睡。在長大之后,情況雖然有所好轉,但是仍會失眠。這種情況通常需要特殊的心理治療來幫助患者克服。
4、憤怒和壓力:生活中的壓力和憤怒情緒也會對我們的睡眠產生負面影響。當我們在白天積累了大量的情緒壓力,這些壓力可能會在夜晚通過夢境的形式釋放,導致我們醒來或者影響我們的睡眠質量。
5、情緒低落:如果我們在白天經歷了強烈的情緒低落,可能會導致我們難以入睡。這種情況通常需要我們在白天找到釋放這些情緒的途徑,如進行冥想、運動或者與朋友交流。
所以說,心理因素對睡眠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了解如何調整我們的認知和情緒狀態,以創造一個有利于良好睡眠的環境,是解決大多數睡眠問題的關鍵。通過改變生活習慣,比如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避免刺激性食品和飲料、創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等,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們的睡眠質量。同時,如果我們的睡眠問題持續存在或者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我們也需要尋求專業的醫療或心理幫助。
SLEEP.TIME.
分享
收藏
點贊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