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間,廣東清遠縣知縣牛仁杰上任第一天,就在縣衙大門兩側貼了一副對子,引起路過的老百姓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對聯是牛知縣親筆書寫的:
當牛當馬本官心底無怨;
是腐是廉百姓口中有碑。
老百姓之所以指點議論,是對新來的知縣是清官還是貪官持懷疑態度。因為前一任知縣就是說一套做一套,撈得盆滿缽滿后升遷了。
牛仁杰是遼西人氏,乾隆年間進士,在戶部干了兩年差事,因不擅奉迎,被外派到離家萬里的清遠當了小小的知縣。他本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不帶家眷,不請師爺,發誓做個清官能吏。
上任幾天后,處理完幾件應急公務,牛仁杰就想出去走走,體察一下民情。他就扮成一位讀書人的模樣,獨自一人微服私訪。
走在大街上,他遠遠見前面有幾個人吵吵嚷嚷,便走過去,在一旁默默地聽他們議論。原來幾個人在指責瑞興永點心鋪掌柜王福堂,說這個王掌柜心術不正。他的鋪子賣糕點缺斤短兩,欺騙顧客,賺昧心錢。牛知縣聽在耳里記在心中,決定調查清楚,如情況屬實,定要治治這個黑心的不法奸商。
牛仁杰離開瑞興永點心鋪,不知不覺竟來到縣城東門以外。此時正值春耕季節,郊外的田野上到處是牛馬拉犁耕種的繁忙景象。只見不遠處有一男一女二人,男的肩背套繩在前邊拉犁,女的在后邊扶著犁杖,兩個人都累得滿頭大汗。牛知縣心有不忍,就來到跟前,對二人說:“如此笨重的犁杖用人拉如何受得了?常言說,寧挑千斤載,不拉一犁土,為何不買一頭耕牛?”
那男人嘆了一口氣說:“大哥有所不知,我這貧窮人家為給老父治病,幾乎賣光了家當,還欠著不少債,哪買得起耕牛??!”女人接過話茬說:“這輩子怕是買不上牛了,除非那牛知縣給我們當牛拉犁!他親筆寫的對聯還在縣衙大門上貼著,說什么他愿做老百姓的牛,那為啥不到田里來給老百姓拉犁耕地?”男人瞪了女人一眼呵斥道:“婦道人家胡言亂語,要是讓知縣老爺知道了非割了你的舌頭!”
牛知縣呵呵笑道:“他一個小小的知縣算什么?再說,那知縣整天在衙門里忙公務,罵他幾句他也不知道?!迸H式苓呎f邊走到男人身邊說:“兄弟,我來幫你拉犁,兩個人怎么也比一個人省些力氣。”說罷就把一股套繩背在自己的肩上。耕了幾條壟后,牛知縣就累得大汗淋漓,氣喘呼吁,兩只腳如千鈞重。男人說:“大哥,別逞強了,看樣子你是個讀書人,干不了這樣的重活兒,別累壞了身子,坐下體息吧?!?br>第二天,這一對農家夫婦正要去地里耕種,尚未出門,兩個公差走進院來,對夫婦倆說:“跟我們去縣衙一趟?!狈驄D倆一聽不由得大吃一驚:“我們一向安分守己,不做犯法之事,為何要我們去縣衙?”公差說:“這是知縣老爺的命令,你們敢違抗不成?不必多問,跟我們走吧!”
夫婦倆糊里糊涂地被公差帶到縣衙,來到大堂上一看,立刻驚呆了。原來上面坐的正是昨天幫他們拉犁的那個讀書人!夫婦倆哀求道:“青天大老爺在上,小民無知,昨日在大老爺面前胡言亂語,望大老爺饒?。 ?br>牛知縣嘿嘿笑道:“你們在背后毀譽本縣尊嚴,可知罪?”夫婦倆齊聲說“小民知罪!”牛知縣道:“既然知罪,你們是愿打還是愿罰?”男人說:“大老爺,打是怎么打,罰是怎么罰?”牛知縣道:“愿打,每人五十大板;愿罰,你們給本縣買二斤瑞興永的點心。”
兩口兒聽了,心中暗想:五十大板準被打得皮開肉綻,還是認罰吧。牛知縣道:“既然愿罰,你們就速速去買點心,不過,本縣只要瑞興永的點心,不得以假充真!”
于是,女人被留在大堂上,男人匆匆出了縣衙,在一個熟人那里借了點錢,到瑞興永點心鋪買了二斤點心,回到縣衙。牛知縣令衙役取來秤當場稱了斤兩。結果一包是一包差半兩,一包差一兩。二斤點心,果然少了一兩半。
牛知縣當即又命衙役將瑞興永掌柜王福堂帶到縣衙。大堂上,牛知縣讓王掌柜看過點心包后問:“這點心可是你柜上所賣?”王掌柜點頭說:“是小人柜上所賣?!迸Vh命衙役拿來秤遞給王掌柜說:“王掌柜,請你稱稱這點心的斤兩吧?!?br>王掌柜心里有鬼,知道點心的斤兩不足,頓時嚇得臉色煞白,跪倒在地連連叩頭道:“小人有罪,小人不知道這點心是送給大老爺的?!?br>牛知縣把驚堂木一拍喝道:“王福堂,你個奸商!做生意不講商德,缺斤短兩,欺騙顧客,賺昧心錢,今天竟欺騙到老爺的頭上,豈能饒你!你是認打還是認罰?”王掌柜戰戰兢兢地說:“打是如何打,罰是如何罰,請大老爺明示。”牛知縣道:“認打,一百大板;認罰,二十兩銀子!”王掌柜聽了,心中暗暗盤算:一百大板,就是銅筋鐵骨也得打成肉泥,還是認罰吧。于是便表示認罰,并當即給柜上送信,把二十兩銀子送到了縣衙。
牛知縣收了銀兩后又教訓王掌柜一番,就放他回去了。王掌柜走后,牛知縣面帶微笑,對那農家夫婦說:“讓你們受驚了,這二十兩銀子是送給你們的。”這對農家夫婦哪里敢接。牛知縣說:“拿著吧,回去買一頭耕牛,再修補一下房屋,還了債務,算是本縣一點兒心意?!?br>此事很快就傳開了,老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不久,清河縣大治,百姓安居樂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