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體日本國民發布了著名的《終戰詔書》。絕大多數的日本人第一次從廣播當中聽到了天皇的聲音,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就此宣告結束。
然而,此時位于黑龍江省虎林市的一處日軍據點里氣氛卻異常詭異。這里是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一帶構筑的著名軍事要塞——虎頭要塞。
即便是聽到了天皇的終戰詔書,駐扎在虎頭要塞里的日本關東軍也并不打算投降。此時,他們已經和對面的蘇聯紅軍交戰了整整一周,雙方各有傷亡。
當蘇聯紅軍嘗試著向前方的日軍喊話要求對方投降時,卻遭到了日本關東軍的炮擊。于是,雙方只能繼續展開惡戰。
這虎頭戰役的慘烈程度遠遠超出了雙方最初的設想。駐扎在要塞里的幾千日本兵被蘇聯紅軍的重炮直接打殘。甚至有人將虎頭要塞稱作是二戰最后的終結地。
那么,蘇聯紅軍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拿下虎頭要塞的呢?這場戰役的背后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慢慢地道來。
血淚鑄成的堅固要塞
早在1931年,日本侵略者就已經占領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因此,當地的日本殖民政府,也開始在中國東北大修防御工事,企圖將這里打造成日本在亞洲大陸上的一處軍事據點。
由于日軍最初的戰略設想是在占領中國東北之后繼續向北推進占領蘇聯的遠東地區,為了配合所謂的北境戰略,日軍便開始在中國的黑龍江一帶構筑防御工事。
很快,日本殖民政府就將他們貪婪的目光瞄向了今天黑龍江虎林市的虎頭鎮。日本關東軍的工程勘測團發現:虎頭鎮坐落在烏蘇里江沿岸,整體呈現出一個“倒U型”的結構。
如果日軍在這里修筑一座要塞的話,便可以將沿岸的幾支蘇聯軍隊的防御工事盡收眼底。而蘇聯人則很難發現虎頭要塞的位置。
1934年,日本關東軍從東北各地強征了數萬名中國勞工開始為他們修建虎頭要塞。
根據幸存者回憶,這些中國勞工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8個小時,有時候,日本士兵還會對他們肆意毆打,克扣他們本就不多的食物。
經過幾年的修筑,累計有數千名中國勞工死在了虎頭要塞的工地上。而日本關東軍也踏著中國人民的血淚,收獲了一座堅固無比的要塞。
(如今的虎頭要塞遺址)
根據后來攻占虎頭要塞的蘇聯紅軍部隊統計,整個虎頭要塞一共有200多處永備火力點,各處碉堡和工事的墻體厚度甚至達到了驚人的1.5米。
有的碉堡甚至會被分成上中下三層:上層用來放置高射炮,中層用來部署日軍常用的山炮,而下層再架上機槍。
如此一來,日軍便可以在虎頭要塞的周圍構建起一道密集地火力網。除此之外,日軍還安排了武裝艦隊日夜在虎頭要塞旁邊的烏蘇里江江面上巡弋警戒。
雖然后來日本關東軍放棄了向北進攻蘇聯的計劃,但為了防止蘇聯對關東軍部隊發動偷襲,關東軍司令部還是在虎頭要塞據點里駐扎了超過8000名日本士兵。
而且根據部分被俘的日本士兵交代,當時日本關東軍存放在虎頭要塞內部的糧食和物資足夠一萬名日本士兵使用三四個月之久。很顯然,從一開始日軍就打算利用虎頭要塞與蘇聯紅軍進行一場長期的攻堅戰。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正式對日宣戰。8月9日凌晨,烏蘇里江沿岸下起了滂沱大雨。而蘇聯紅軍的大部隊也趁著這個時機抵達了虎頭要塞的外圍。一場殘酷的大戰一觸即發。
(二戰期間的蘇聯紅軍)
殘酷的“要塞攻堅戰”
8月9日凌晨1點30分,蘇聯紅軍的第35集團軍率先對對面的日軍陣地發動了炮擊。數萬枚炮彈砸在了日軍駐扎的山頭上,把整個虎頭要塞的建筑都炸得搖搖欲墜。
在蘇聯紅軍的重炮攻擊過后,蘇聯的坦克部隊又在第一時間沖了上去。沿岸的幾處日軍據點和哨所還沒有來得及組織有效地反擊,就被蘇聯紅軍給攻克了。
到了8月9日下午一點的時候,蘇聯紅軍已經打到了虎頭要塞附近的山麓中。這個時候要塞里的日本指揮官下令搬出他們事先準備好的秘密武器——一門40厘米口徑的巨大榴彈炮。
(虎頭要塞戰役的紀念碑)
這門榴彈炮在發射的時候,將周圍的幾處地區都轟得地動山搖。按照日軍的設想,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利用這座榴彈炮擊毀烏蘇里江對岸的蘇聯紅軍據點。
然而,在這次真正的實戰當中,這門榴彈炮的準星卻突然出現了問題。日軍接連開了好幾炮也沒有擊中任何有價值的目標。
反倒是驚天動地的炮聲引來了更多的紅軍部隊。但面對著這樣的一個“龐然大物”,便是蘇聯紅軍引以為傲的T34坦克恐怕也難以招架。
(虎頭要塞里被繳獲的日本彈藥)
于是,前線的蘇聯指揮官決定向附近的空軍基地請求支援。既然遲遲無法奪下前方的陣地,那就用轟炸機的炮火徹底將其夷為平地!
8月10日,49架伊爾-4轟炸機和50架殲擊機從烏蘇里江對岸的伊曼軍用機場騰空而起。隨后,蘇聯紅軍的飛機便開始對虎頭要塞展開了長達兩個小時的狂轟濫炸。
許多關東軍士兵被炸得實在受不了,企圖沖出工事與蘇聯紅軍展開白刃戰。可是當他們拼盡全力跑出工事的時候,迎接他們的卻是蘇聯紅軍的重炮轟擊。
(蘇聯紅軍裝備的伊爾-4轟炸機)
在這種雙重炮火覆蓋打擊的局面下,日軍所倚仗的大口徑榴彈炮很快就變成了廢鐵。就在這個時候,蘇聯紅軍又沿著要塞的煙道和通風口倒入了汽油。
隨后,蘇聯紅軍只需要輕輕地點一把火,要塞里的日本兵就被烤得哇哇亂叫,剩余的日軍部隊更是被打得屁滾尿流,只能向山上的制高點集結撤退。
到了8月15日的時候,蘇聯紅軍已經攻克了虎頭山上的幾處主要的日軍據點。剩余的日本關東軍士兵只能在軍官的帶領下躲在山洞里負隅頑抗。
(日本關東軍的士兵)
還有一些日本兵撤退到了最后一道防線的工事中,準備繼續利用這里的重炮和地形優勢來抗擊蘇聯紅軍。
但到了正午時分,蘇聯紅軍的陣地上卻突然安靜了下來。隨后,許多日本兵都從對面的廣播里聽到了日本天皇裕仁宣讀終戰詔書的聲音……
(日本天皇簽署的《終戰詔書》)
可笑的玉碎 最后的炮聲
按照蘇聯紅軍的設想,對面的日本兵聽到了天皇宣讀終戰詔書的聲音應該就會向他們投降了。但對面的日本指揮官卻是一批“死硬派”。
這些被軍國主義洗腦的日本軍官宣稱,那些來自天皇的聲音都是敵人偽造的迷霧彈。于是,剩余的日軍只能砸掉收音機和廣播,繼續拿起武器同蘇聯紅軍對抗。
8月17日,被困在山洞中的日本軍官向手底下的關東軍士兵下達了“全體玉碎”的命令,一百四十多名日軍官兵被立刻炸死在了山洞中,其他的日本兵也大多被蘇聯紅軍的炮火殲滅。
(二戰時期的裕仁天皇)
8月18日,蘇聯紅軍為了減少傷亡,派遣一名被俘的日本兵前往附近的工事里說降那些還在抵抗的日軍。
誰知這名日本俘虜卻被據點里的日軍一刀劈死了。面對著如此兇殘的日軍部隊,蘇聯紅軍終于放棄了勸降的想法,開始對前線的日軍據點發動最后一輪攻擊。
8月24日,蘇聯紅軍集中了幾十門大炮對日軍的據點進行了猛烈轟擊。此時,據點里只剩下了70多個日本兵,他們中的一些人還沒有來得及拿起武器,就被蘇聯紅軍的炮火活活地震死了。
(蘇聯紅軍繳獲的日軍軍旗)
面對如此狼狽的局面,這些日軍只能退到地下工事里繼續修補武器,以圖再次發起抵抗。但這個時候,絕大多數的日軍士兵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面對著必輸的戰局,很多日本兵都不想再繼續打下去了。因此,在虎頭戰役的最后幾天里,日軍部隊的內部也爆發了嚴重的內訌。這為蘇聯紅軍徹底掃平虎頭要塞,創造了有利條件。
8月26日,紅軍再次集結了30門大炮和1000多名士兵,向躲藏在山洞里的幾十名日本兵發動了攻擊。此時,那些毫無戰心的日本兵被蘇聯紅軍打得根本不敢冒頭。
(進入中國東北的蘇聯紅軍)
幾十分鐘過后,前線的蘇聯紅軍就將那幾十名日本兵給活捉了。隨著這次小規模戰斗的結束,虎頭要塞戰役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就此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這次戰役中,許多蘇聯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都帶頭沖鋒在前。他們用身體堵住敵人的機槍口,為后續的戰友部隊打開了通道。因此,蘇聯紅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
(正在接受日本關東軍投降的蘇聯紅軍)
當今天的人們回看虎頭戰役的歷史時,仍然會被蘇聯紅軍那種英勇無畏的“國際主義精神”所感動。虎頭戰役作為真正意義上的“最后一戰”也值得被更多的人所銘記和傳頌。
盡管戰爭的炮火已經離我們漸漸遠去,但我們依然能夠記起那些為了和平獻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他們的浩然正氣與英勇事跡將會永遠與這片土地上的事物凝聚在一起。無論到了什么時候,人民也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不朽功勛!
參考文獻:
對侵華日軍虎頭戰役歷史的研究 胡德久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后一戰——蘇日虎頭要塞戰役研究 譚天宇
1945年蘇日虎頭筑壘戰役 王龍飛
日本關東軍對蘇防御作戰要塞研究 邵帥
虎頭要塞 “二戰”最后終結的地方 喻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