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封建時代的后妃、許多人都對她們沒有好印象。確實,我國歷史上后妃憑借自己的特殊身分,營私結黨,擾亂朝綱,甚至禍國殃民的事情,時有發生。然而,也有一些后妃,賢慧有德,深明大義,為清明政治、穩定社會起了積極作用。在她們當中,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和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后是最突出的。
長孫皇后是鮮卑族人,自幼精通文史,父親在隋朝當過官。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為爭奪皇位,發生了激烈的爭斗。李建成一伙常在唐高祖李淵面前陷害李世民,企圖借刀殺人。高祖聽信了他們、疑忌甚至僧惡李世民。長孫氏“孝事高祖,謹承諸妃”。在險惡的形勢下勉力排解高祖對李世民的嫌猜。到了李世民決定發動”玄武門之變”除掉李建成的緊急關頭,長孫氏又挺身而出,親自激勵士氣,促成了事變成功,李世民由此登上帝位。
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功臣元勛,太宗打算委之以顯官要職。長孫皇后堅決不允。并讓長孫無忌“苦求遜職”,直到大宗改授權限不大的官職為止。在一人榮耀、滿門生輝的封建社會里,長孫氏貴為皇后,卻“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實在難能可貴。唐太宗善于納諫的政舉,也得益于長孫皇后的良言勸導。直言敢諫的魏征經常觸犯“龍顏”,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后宮恨聲地說要殺掉魏征。長孫皇后悄然退下,一會兒又穿著參加隆重禮儀的朝服走上,太宗十分驚訝。她說;我聽說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現在魏征直諫,正說明陛下圣明啊,我怎么能不慶賀呢?太宗聽了轉怒為喜,從此對魏征等忠臣更加倚重。
封建社會后妃之間爭寵競幸,互相殘害的劣跡屢見不鮮,而長孫皇后卻能體恤、愛護妃嬪。她對妃嬪生的子女“慈愛逾于己生”,妃嬪害了病,她甚至把自己正在服用的藥送去,因而“宮中無不愛戴”。長孫氏雖然位尊皇后,但生活仍比較儉樸,平日衣物僅夠穿而已。636年(貞觀十年),長孫皇后三十六歲時染病不起,臨終留下遺囑:依山而葬,不用造墳,也不用棺槨(guo果,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以木器瓦器儉薄送終。同時規勸太宗納忠容諫,不受讒言,節制游樂打獵和役使百姓。長孫皇后去世時,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到從此“失一良佐”!
評價長孫皇后:
唐吳兢撰、元戈直集論《貞觀政要》:三代興王之主,無不內有賢助,以協成至治。任、姒、邑姜,其表表於經傳者,為天下母儀之所取則焉。若長孫皇后之賢,自三代而下,之絕無僅有者也。馬、鄧不足以儕之矣!遇危疾而不以肆赦徼福,非卓然有見何以能?茲不幸而弗登耆艾,宜太宗有“失內良佐”之嘆也。
唐氏仲友曰:天啟興運,亦不偶然。助興運,必有賢妃。以漢唐論,長孫賢於隂、馬,有古后妃之美,無后世后妃之失。太宗謂“內良佐”,信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詩人美后妃,輔佐君子、求賢審官,國家將興,必有淑哲之配,儆戒以成君子之德。若長孫皇后感悟太宗,其可謂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