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時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在入侵中原眾多游牧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他們在這個范圍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而北魏史學家崔鴻以其中十六個國家撰寫了《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一成、一夏),于是后世史學家稱這時期為“五胡十六國”。實際上這一時期國家數目遠多于16。
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好像中學歷史一筆帶過,連不久前紅極一時的袁騰飛在他的書《歷史是個什么玩意》都沒細說,一般人的印象是五胡亂中華,漢人幾乎絕跡云云。近日有幸拜讀的火焰塔的大作《五胡錄》,覺得這一時期和春秋戰國本質上無區別,只不過主角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換成了五胡構成少數民族政權。以今天的眼光看,五胡即匈奴,鮮卑,羯,氐,羌都屬于我們的兄弟民族,他們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只不過在古代漢人占統治地位,認為他們是異族罷了。
從匈奴的劉淵到鮮卑族的慕容家族,他們都使用漢字名字,而不叫tom或什么斯基之類的。中華民族的認同不以血緣論,而以文化的傳承論,五胡建立的國家從文化上都傳承中華文明,所以我認為“五胡亂華”一說實際上大漢族主義思想作祟的結果。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的漢族人口減少是事實,但也不能都怪到這些少數民族政權頭上,回想遠到春秋戰國近到東漢末年時期的諸侯混戰以及后世的五代十國,北方黃河流域越南戰亂而死的人口恐怕不比五胡十六國時期少吧。
和春秋戰國一樣,五胡十六國時期也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的祖先慕容垂12歲就和兄長帶兵打仗,看今天的孩子,12歲還在上小學,無語中。五胡時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民族融合時期,漢族中融入了北方民族勇武彪悍的基因,對中華民族未嘗不是好事,如果所謂的漢人都象南方偏安一隅東晉王朝那樣不思進取,恐怕中華民族也不會延續到今天。
歷史到了隋唐時期開了個大玩笑,隋文帝楊堅實際是外戚篡權得的天下,他統一中國向南方的陳朝進攻時,已經沒人把隋朝軍隊當異族了。到了唐朝,李世民其實還有胡人血統,現在很少有人提及。五胡的悲劇在于沒有一個國家真正意義上統一過中國,無論盛極一時的苻堅前秦還是叱咤風云的慕容垂的燕國甚至連北方都沒能統一。隋文帝是在統一了北方的北周的基礎上立國才統一南方的。
五胡十六國被冠以五胡亂華只能證明一句老話: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中國歷史上的勝利者評定標準就是看他有沒有統一中國,從這點來說,五胡都是失敗者,所以他們的歷史最后只能由別人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