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原名太和山。傳說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在此得道升天,真武即為玄武,原是北方之神。在道教傳說中,玄武生于黃帝時,為凈樂國太子,入太和山修煉,久而得道,被玉帝冊封為玄武真君。玄武在宋代改名真武,成為道教信奉的神祗,謂曰“非玄(真)武不足當之”,武當山的名稱由此得來。
武當山氣候宜人,受荊楚文化的影響極深,是歷史上士大夫隱逸的“世外桃源”。
最早到武當山修道的是西周末年的尹喜。2500年前的一個清晨,紫氣從函谷關山谷升起。函谷關令尹喜等來了一個騎著青牛、須發皆白的老者,這位老者便是老子。尹喜帶著弟子出關迎接,拜請老子授道。老子應尹喜的請求,留下了《道經》、《德經》兩篇五千言手稿,這就是流傳千古的《道德經》。老子臨別函谷關,約尹喜“后會蜀之青羊”,飄然而別,“紫氣東來”一詞便源于此。
尹喜自從得到《道德經》,便托病辭官,先是隱在函谷關修行,不久便向蜀地出發。為了找到一個更適合修行的隱居之所,尹喜進入蜀地邊境的武當山,,他發現此山山勢奇幽,氣候宜人。在武當蒼茫的群山中,有一座直沖云霄的山峰,那里常年云霧繚繞,稱為天柱峰。天柱峰成為尹喜心中理想的修行場所,他相信那是與天相接的地方。
第二年,尹喜披荊斬棘,朝著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出發,這趟旅程遠比他想象中更加艱難。尹喜當年走過的路成了如今的古神道,在神道接近大頂的地方,一座名為朝天宮的宮殿為明永樂十年(1412年) 敕建。傳說中,朝天宮是人界與仙界之間的分界線。從這里再往前行,便是道士們心中的仙境了。
元代《武當福地總真集》中記載:2500年前,尹喜歸隱在天柱峰三天門石壁下的石室中,石室旁有澗,稱作青羊澗,后世人們便將這里稱作“隱仙巖”。史書記載,悟道后的尹喜與老子在武當山青羊橋相見,隨后一同仙去,不知所蹤。
今天的武當山宗教建筑,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唐太宗利用道教祖師老子姓李的巧合,尊奉老子為唐王室的祖先,宣稱自己是神仙后裔,推崇道教,道教成為了國教,地位超越了儒教和佛教,居三教之首。唐高宗封老子為“玄元皇帝”,唐玄宗則封老子為“大圣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p>
唐貞觀八年(634年),天下大旱,飛蝗遍地,唐太宗下旨前往名山大川祈雨求福無果,便把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道教名山武當。
武當節度使姚簡奉命求雨,傳說姚簡在五龍峰遇見了五個儒生,自稱“五氣龍君”,他們說此山是玄武神守護,看姚簡為人正直,特尊玄武之命,前來相訪,隨后,大雨傾盆而下。
正是這場期盼已久的大雨,讓武當山威名傳天下,唐太宗下旨在五龍峰修建五龍祠,武當山出現了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座皇家廟宇。玄武也被奉為水神。
唐貞觀年間,武當山成為一個泛宗教的大眾場所,道教、佛教都涌向這里,爭奪這塊風水寶地,當時的佛教徒說武當山是西方凈土,道家則說武當山是神仙之府,但是雙方都拿不出有力證據,于是,佛道兩家開始爭取上層統治者。
唐代宗李豫繼位后,支持佛教,使其在武當山得到較大發展。佛教在武當山不僅建有“炫煥翠微、碧瓦鱗布、朱欄翠飛”的“梵宮”,而且在獅子峰開鑿了石窟佛像。就在佛教大建梵宮時,道教卻屋倒人散,大有被佛教擠出的勢頭。
北宋時,為避宋太祖趙玄朗之諱,玄武改為真武,宋真宗推崇真武神,把它作為宋朝的保護神。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皇城汴京的玄武祠旁涌出了一股泉水,泉水帶有甜味,據說生病的人喝了可以治病。這個吉兆引起了宋真宗的重視。為表達對神靈的感激之心,他將玄武由“將軍”升格為“真君”,封號為“靈應真君”。
一百年后,宋徽宗即位,徽宗信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文獻記載,宋徽宗趙佶一次做夢夢見了“火神”,有一方士為他圓夢,說要派水神到南方壓陣,才能無憂。于是選中了七十二福地之一的武當山,在展旗峰下一處背山面水的風水寶地,宋徽宗為水神玄武建造了紫霄宮,賜額“紫霄元圣宮”,稱其為國家祈福之廷。
今天的紫霄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宋末金兵南下,紫霄宮橫遭涂炭,明永樂十年敕建時,改稱“太玄紫霄宮”,是武當山唯一幸存下來的重檐歇山式木結構殿宇。
幾代道士的不懈努力,加上官方的大力推廣,元代時,關于真(玄)武的一整套神話逐漸形成,在武當山形成了專門奉祀玄帝的道教組織,全國各地都有信徒和宮觀,武當自然成為香客的朝拜熱鬧之地。
一個叫張守清的道人成就了武當此時的輝煌。張守清自幼讀經書,習儒術, 后為官吏。30歲那年,他突然辭官,執意要去武當當道人,那時的張守清心中有一個終極夢想—在武當山懸崖峭壁上修建南巖宮。為了達成這個夢想,他耗盡了畢生的心力。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的一天,剛到武當山一年的張守清舉行了一場隆重的奠基儀式,這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開始了。張守清修建南巖宮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武當,他的勇氣和膽識吸引了一個人的目光,這個人就是時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御前承應法師劉道明。劉道明將張守清收為門下弟子,南巖宮的修建有了這位權勢人物的支持,十分順利。
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南巖石殿終于全部完工?;侍筚n宮名“天乙真慶宮”。這個名字來源于張守清精心繪制的《啟圣嘉慶圖》,在道經故事中,玄武升天后在天上的行宮就是“天乙真慶宮”。
歷經七百年,幾經修復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南巖石殿是中國建筑史上的奇跡。傳說,后來的八仙之一呂洞賓就曾在南巖修道。
武當山興盛的香火又一次得到了帝王的關注,張守清得到御賜“太和妙應真人”之號。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玄武神被皇帝加封“玄天元圣任威上帝”,元朝皇帝終于把玄武神推崇到了帝的地位。
至此以后,玄武神被奉為皇家保護神,武當宮觀成為皇帝告天的專門道場。張守清成為武當道教承前啟后的一個重要的人物,關于真(玄)武大帝的許多故事,實際上也是由他開始傳播。而到了明初,武當派創始人張三豐更是家喻戶曉。
張三豐,名張全一,號三豐。此人不僅內丹造詣甚深,而且武功高強,兼擅拳劍。明清以后,武林多稱張三豐為武當內家拳、太極拳創始人。
明代的皇帝一直希望找到民間傳說中的奇人輔佐,以證明他的君權神授。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二百多年的明王朝皇室從未放棄尋訪張三豐,但始終未見真人。
此外,明成祖朱棣還謊稱自己是玄武神的化身。據史載,燕王朱棣舉兵造反時,突然天色變陰,一道光從天照下來,從天通到地下。朱棣仗劍披發,頭發打散,手里拿著寶劍,三軍以為真武神下凡,齊聲歡呼,朱棣為起事找到一個合理的借口。
朱棣在位期間,皇家大興土木,北京的“紫禁城”拔地而起,為了表示對玄武帝酬謝,大量富麗堂皇的宮觀也聳立在了兩千多里外的武當峭壁之巔,歷史學家稱為“北修故宮,南建武當”。
其中,位于天柱峰的金頂是最為著名的一處。金頂太和宮以坐西朝東的金殿為中心,以紫金城南天門為中軸線,體現了皇權與神權的完美融合。
整個金殿是古代工匠們仿照土木建筑中的榫卯結構,用三千多個金屬鑄件、三萬公斤純鋼和幾十公斤黃金共同拼接而成。他們把金子鍍上去,把金跟水銀做成金汞漆合金,涂在構件上面,然后加火,杷汞化掉,只剩下金貼在上面,這種復雜的工藝已經失傳。
這座金碧輝煌的銅鑄鎏金大殿的屋頂,采用皇家專用的重檐廡殿式,與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形制相同,如此高規格的建筑,全國僅此一座。金殿里,玄武神像前的那盞“長明燈”,據說從1416年開始點燃,近六百年間從未熄滅。這一切源于金殿通體密不透風,古代工匠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至今讓人匪夷所思。
據統計,明永樂年間,朱棣役使近30萬軍民工匠,耗時13年,在武當山崇山峻嶺間修建了金殿、紫霄、南巖等33處宮觀建筑群,修建殿宇房屋約8000間。由朝廷欽選的各地各派道士四百余人來到了武當山,以張三豐為核心的武當武術派逐漸形成,和少林武術一起奠定了中華武術“北崇少林南尊武當”的地位。
自明成祖以后,武當山成為明皇家廟觀,被敕封為大岳,傲然于五岳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