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共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它獨特的文化和歷史淵源。有一個民族,尊蚩尤為始祖,兩千多年來都是獨立自治,它就是苗族。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從悠久歷史的角度來說,可與“華夏族”并稱,起源于五千年前,尊蚩尤為始祖。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全球約1300萬人,中國約有980萬,分布全國,主要集中在貴州、湖南、云南、重慶、廣西等地,是中國人口第六多的民族。
苗族自古就有許多稱呼,比如“荊楚、楚荊、荊蠻、南蠻”等。自從“禹伐三苗”后,三苗遷移到各處,與其他民族混住,這時候的稱呼“荊、楚、蠻”,是非常抽象的。直到宋朝時期,苗族才從許多“蠻”中脫離出來,化為單一的民族。
苗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黃帝和蚩尤的上古時期,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聯盟居住在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主要是洞庭湖和鄱陽湖一帶,而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為首的另兩大部落集團則生活在甘陜黃土高原上。
炎帝與黃帝沿黃河由西向東發展,先后與蚩尤在涿鹿一帶發生戰爭。蚩尤先打敗炎帝,但隨后炎帝和黃帝聯合,蚩尤大敗,九黎部落聯盟解散,苗族向南遷移。
苗族先人通過辛勤耕耘,建立了強大的三苗部落聯盟,又經過了長時間的休養生息,漸漸強大起來。唐堯懼怕三苗、共工、歡兜、鯀等勢力,于是強勢打壓,史記有記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秦漢時期,苗族大多地區還是落后的原始社會制度,統治者只需武力稍加約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落后的體制開始瓦解,靠血緣關系組成的氏族公社逐步解散。隋唐時期,隨著與漢民的接觸,苗族進入了封建體制,為了加強朝廷的管制,有些蠻酋成為了世襲的“土官”,擁有大量的土地。
宋朝開始,少數民族幾乎都實行了“土官制度”,苗族也不例外。明朝中后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土司制度暴露了無法化解的階級矛盾,有些苗族地區開始推行“流官”。清朝雍正年間,大多少數民族都實行了“改土歸流”,這個時期,因為沖突劇烈,造成了許多苗族人民的傷亡。
新中國成立后,苗族有26個苗族自治州或縣,在全國分布的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從人數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在海外,苗族也有數百萬人,比如越南達到70萬人,老撾也有40萬人,泰國也有15萬,20世紀末,遷徙到美國的苗民有20余萬人。
我是趣味的歷史,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