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宋江等梁山泊好漢被招安之后,皇帝讓他們去平息方臘起義。結果梁山泊那些好漢真上了戰場就露出了原形,并非是個個都那么厲害的
,并非都是戰無不勝的,區區一個方臘就使很多梁山好漢喪命了。也不知道是方臘太厲害,還是梁山泊好漢有點浪得虛名。
方臘以宗教為紐帶,慢慢的聚攏群眾,為農民起義做準備。方臘的旗幟鮮明,他主張實現真正的平等。他認為佛教中所說的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而他要去創造真正的平等“劫取大家財,散以募眾”,決心徹徹底底的推翻宋朝,解脫天下所有的勞苦大眾。
他的軍隊太殘暴了,跟黃巢一樣。方臘軍隊每攻占一個地方總是要大面積殺宋朝官吏,不僅要殺,手段還極其殘忍,什么“割其肉,取其腸”,甚至將這些官吏熬成膏油點燈……也不知方臘的軍隊到底是要起義呢還是只為了折磨人解恨。按說,如果真想好好起義推翻宋朝統治,那么就應該軍紀嚴明,獲得更多老百姓的支持才對。這樣殘忍的殺人豈不嚇壞老百姓了?誰還愿意跟你混啊?我想這大概也是方臘起義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吧。
方臘的起義明顯要比宋江成功得多。方臘起義要比宋江晚上一年,據記載他是利用摩尼教的教義精神煽動了許多深受朝廷剝削的農民,所謂摩尼教,我們現在一般稱之為明教。方臘的起義聚集了有幾十萬人之眾,而且方臘后來甚至建立農民政權,他被稱為“圣公”,改元“永樂”。而方臘起義也不像宋江一直在流竄各地,他帶兵一路攻打縣城,殺了許多官兵,據記載他曾經一戰全殲五千官兵。最鼎盛時,方臘總共攻下了六州五十二個縣,可見其戰斗力之強,遠非宋江的小打小鬧可以比擬。
方臘率部反攻杭州失利南撤。由于沿途均有村民策應,得以進行了有力阻擊,使尾隨宋軍不敢貿然輕進,直至三月二十四日,宋軍才以“死傷慘重”的代價,攻入桐廬。三月二十七日,統制王稟派人挖地道,用火藥炸塌睦州城墻,起義軍撤離睦洲。四月初,起義軍相繼在睦州南郊,在水渡(今白沙),在青溪(賀城)一再阻擊宋軍,四月十九日,起義軍主動放棄青溪縣城,撤回起義者根據地幫源、樣桐一帶。與此同肘,歙州一帶相繼失陪,起義軍在末軍西路主力反撲下,也轉入了艱苦的防御戰。劉稹所率西路主力,于三月十三日攻入歙州,十六日東犯,由于沿途不斷遭到起義軍阻擊,整整化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靠近與歙縣一山之隔的青溪幫源。當方臘起義軍主力在浙西地區節節抗敵之際,浙東地區的形勢也轉向惡化。首先是處州發生了叛變,竊據處州地區起義隊伍領導的洪載,把處州城池拱手獻給宋軍。
宋軍收攏了包圍圈,開始搜山,使方臘失去了重新突圍的戰機。二十六日,宋軍王淵部稗將韓世忠偵知了方臘的下落,全力突襲這個巖洞,幾經格斗,方臘、呂將等五十二人不幸落入敵手。統制辛興宗截洞口,“掠為己功”,與韓世忠發生械斗,呂將等十三人乘機得脫。次日,童貫派重兵把方臘、方肥、方臘妻邱氏、子方毫等三十九人監送到汁京邀功請賞。呂將等人得脫后,又投入了戰斗。這時候的幫源、樣桐一帶,尚有不少起義軍在據險抵抗,大約七萬起義將士,為保衛根據地一直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