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在殿中接見了公孫賀,公孫賀開口請罪,要求武帝允許自己追捕陽陵大俠朱安世,以此為兒贖罪。朱安世是陽陵(今山下高陵縣西南)人,后來他來到長安,經常劫盜王公貴族家財,一時京師震動,皆知京師大俠神出鬼沒,行俠仗義,官府奈何不得。漢武帝聽說后,專門下詔,要求通緝捉拿,可是一直沒有捕獲。武帝聽公孫賀要擒朱安世為兒子抵罪,思慮良久,點頭允準公孫賀所奏。
公孫賀為救兒子,情急之下,也不思要捉拿的朱安世是何等人物,會給自己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就利用丞相之權,下令四處派兵搜捕。說來也巧,漢武帝久尋不獲,公孫賀倒是手到擒來,朱安世被士兵發現,圍捕俘獲,下到京師大牢。朱安世入獄后,悉知自己此次入獄,是公孫賀為救兒子,專意做的手腳,大聲說道:“我看公孫賀自己死到臨頭,就要禍及宗族了。”于是主動向獄卒索要紙筆,上書朝廷,文中寫道:“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生與皇上女陽石公主私通,還指使下人在通往甘泉的馳道上掩埋木偶,祭詛皇上。”武帝晚年,雖然自己喜愛禮神求仙,招鬼用巫,卻又最厭別人用巫蠱之術,擔心自己遭咒被禍,所以見到朝官轉奏的朱安世的上書,即刻下令捕公孫賀父子入獄,吩咐廷尉杜周審查此案。
杜周是繼張湯之后,又一有名酷吏,以善領武帝心意,置法不顧,變通刑獄而著名。他經常說:“帝王的圣旨就是法律,”受命之后,他猜透漢武帝的心思,知道當初公孫賀是以衛皇后的姐夫做上丞相,現在因為他是衛皇后的親戚,又居丞相之位,對于武帝新寵幸的鉤弋夫人不利。于是任意羅織公孫父子的罪名,窮治獄案,定公孫賀、公孫敬生死罪,全家滅門。不久,詔旨下達,公孫賀父子被殺于獄中,家門九族株連被殺。衛皇后的親生女兒諸邑公主,衛皇后內侄、大將軍衛青兒子衛伉及與公孫敬生要好的陽石公主,皆連坐被殺。
我們從公孫賀父子被殺經過可以看出,劉徹在這場政治陰謀中,首先上演的是一出隔岸觀火,坐收漁利的開場戲。公孫敬聲貪污巨額軍費,對好用酷吏苛法的漢武帝來說,沒有立即嚴刑窮治,卻允準公孫賀去追捕一個自己多年緝捕而未獲的陽陵大俠朱安世來抵罪,這事本身就耐人尋味,在劉徹看來,朱安世為亂京師,使朝廷顏面屢遭折辱,公孫賀前去捉拿,不是一件易事。
如果公孫賀未能擒住,到時候不僅能治罪公孫敬聲,再定個公孫賀欺君死罪,亦是順理成章的一件事,如果能捉住朱安世,一可除害,二是陽陵大俠并非好惹,公孫賀必將付出很大代價,自己可以坐觀公孫賀與朱安世爭斗,但表面贏家的公孫賀非但沒有得到實惠,反而招惹更大禍害。
陽陵大俠囚中上書,把公孫賀父子罪行全部兜出,而且找到罪名是由漢武帝最為忌諱痛恨的巫蠱之事,劉徹如何能繞過公孫父子?值得疑問的是朱安世囚中上書的啟端,是有人詳細告訴了他公孫父子捕朱抵罪的前因后果,史書中雖然沒有明確寫出是誰所講,但有一點非常清楚,公孫賀父子案的經手之人,如江充、杜周,都是武帝親近之人,這中間做些手腳,有意唆使朱安世上告公孫賀父子,也是極有可能的。朱安世的上書,結果使漢武帝成了這場陰謀中最大的贏家,騷擾京師的陽陵大俠被除去了,作為衛氏家族在朝中勢力代表的丞相公孫賀滿門誅殺。衛皇后的女兒被殺了、衛青的兒子長平候也被殺。這一切為緊接著的無中生有構陷栽誣太子劉據、衛皇后,施行大規模地驅除衛氏勢力,掃清了路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