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之后是葛姓,葛姓有幾個來源:
第一,出自嬴姓,黃帝的后裔,以封地為名。黃帝有一個子孫封在葛,他的后人就以封地為姓。
第二,以部落名為姓氏。古代有一個部落,叫葛天氏,這個部落的后代也姓葛。
此外就是從別的民族改過來的了。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就有一支鮮卑人改成了葛姓。現在我們的鄂倫春族、滿族、蒙古族、裕固族、土家
族等好多民族里都有葛姓,具體的來源就說不清楚了。
遷徙傳播
先秦時期,葛姓一直生活在華北地區,東遷山東,南入河南。秦漢時期,葛姓已經南下江蘇、江西、安徽。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板蕩,戰火連天,使得原居于河南之葛氏有遷江南者,而居句容之葛氏族人卻一直長盛不衰,并有東晉葛洪為煉丹,攜子侄至廣州。此際至隋唐,由于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今山東、山西、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均有葛氏族人。
唐、宋時期,葛姓繼續南下,東部的浙江、西部的四川都有了葛姓的分布。
宋朝時期,葛姓近18萬,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3%,排在第七十九位。葛姓主要分布于河北、江蘇,這兩省的葛姓大約占葛姓總人口的55%,河北是葛姓的第一大省,約占葛姓人口的28%。其次分布在湖南、陜西、浙江、江西、河南、福建、四川等地。全國形成了以北方河北、東南江浙為中心的兩大塊葛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葛姓15萬多,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零三位。當時浙江、江蘇為葛姓比較集中的地區,大約占葛姓總人口的48%。其次分布于甘肅、安徽、山東等地。浙江為葛姓第一大省,大約占葛姓總人口的27%。這一時期,葛姓人口的移動方向是東南和西北,最終形成了以東南江浙和西北甘肅為中心的葛姓聚集地。
郡望
葛姓宗祠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頓丘郡始建于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范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
梁郡:亦稱梁國、梁國郡,始建于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范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北魏時期又回故治,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后曾以宋州為梁郡。唐朝時期為睢陽郡。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后,以所得韓地于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為許州潁川郡。
句容縣:漢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置縣,即今江蘇省句容縣。起初隸屬鄣郡,西漢朝元封元年壬申(公元前109年)改其為隸屬丹陽郡。
堂號
梁國堂:因國立堂。
頓邱堂:以望立堂。
張掖堂:以望立堂。
梁國堂:以望立堂。
頓丘堂:以望立堂。
潁川堂:以望立堂。
句容堂:以望立堂。
清柳堂:以望立堂。
余慶堂:以望立堂。
崇德堂:以望立堂。
正德堂:以望立堂。
承德堂:以望立堂。
載德堂:以望立堂。
讀書堂:以望立堂。
樹滋堂:以望立堂。
抱樸堂:以望立堂。
光達堂:以望立堂。
讀書堂:以望立堂。
覃兮堂:以望立堂。
葛姓的名人很多,文人方面的例如三國時吳國的道士葛玄,道教稱之為葛仙翁,就是太極仙翁,地位很高。前面說到的葛洪就是他的從孫,這一支都是修道的。武的方面也名人輩出,例如清代道光年間的武進士葛云飛,字鵬起,浙江山陰人。他為人剛毅正直,曾經自己打了兩把戰刀,一把刀上刻的是“昭勇”,一把刀上刻的是“成忠”,誓言要成為忠臣。道光二十ー年(1841年)九月,英軍侵犯定海,葛云飛以定海主將的身份與從外邊調來的鄭國鴻、王錫朋兩個總兵官,堅守陣地,奮戰六晝夜,最后英勇戰死,在中國抵抗外來侵略史上寫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筆。
在今天的中國姓氏排名中,葛姓排第126位,人口大概140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