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朱春登放飯里有個說法,早飯已過,午飯未到,你來得不是時候。韓信向劉邦求封齊王的時候,面對的就是這種情況,有兵有地盤就能自己稱王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稱王也必須依照基本法了。
陳勝吳廣起義之后,攻占了陳郡,陳郡父老勸陳勝稱王的時候,理由是陳勝起兵反對暴秦,對天下有功有德,所以可以自立為王。也就是說,陳勝稱王是陳郡老百姓推舉的。陳勝也是秦末天下大亂之后,唯一一個以這種方式稱王的人。
陳勝稱王建立張楚政權之后,戰國七國中被秦國滅了的各國紛紛復國,稱王的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劉邦派出去掠地的大將,被陳勝冊立為王,比如武臣韓廣,另一種就是六國貴族遺民起兵殺死秦朝的地方官,自立為王。
但這兩種諸侯王的下場完全不同。秦派章邯率驪山囚徒出關東鎮壓起義,陳勝很快就兵敗身死了,而受益于他起義才起兵復國的六國貴族建立的諸侯王都作壁上觀,并未積極救援陳勝。而陳勝冊立的兩個諸侯王也很快就被消滅了,取代他們的是六國貴族。
但這時候的大形勢仍然是六國合縱反秦,楚國是盟主。張楚也是楚,陳勝起兵后就是以六國盟主的身份主持反秦。陳勝死后,楚國仍然是盟主,只是這時候的楚國變成了楚國老貴族項梁找來的楚王景駒,后來又變成了從民間找來的楚懷王。
后來在滅秦過程中充當主力的劉邦和項羽,都是在楚國的旗幟下戰斗的。甚至包括劉邦起兵后稱沛公,也是按照楚國制度做出的決定。因為秦朝的縣令叫縣令,而楚國的縣級長官就是稱公的。劉邦起兵是在沛縣,殺死秦朝的縣令之后,沛縣父老就推舉劉邦做了沛縣的縣令,按照楚國的制度稱為沛公。
項羽和劉邦率軍滅秦之后,項羽對原來的諸侯王進行了調整,將各國的地盤拆分為三四個諸侯國,比如趙國分為常山國和趙國、代國,秦國故地分為漢國、雍國、塞國和翟國。除了保留原來的六國貴族之外,新增加的諸侯國基本上都是軍功封王。
項羽對諸侯國的調整引起各諸侯國的不滿,加上項羽殺死了反秦時的盟主楚懷王,所以劉邦趁機從漢中殺回關中秦國故地,很快就基本上占領了秦國全部故地,并為楚懷王發喪,號召諸侯聯合起來反對項羽。也就是說,劉邦通過這個方式,把楚懷王的盟主身份接過來了,他成了新形勢下的反項羽聯盟的盟主。
就是在這個形勢下,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率兵東征,先后滅了趙國、魏國,又迫使燕國向劉邦投降,然后轉兵南下,攻占了齊國故地,為劉邦滅項羽的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時候因為留下來的諸侯基本上都是六國貴族,已經沒有平民出身的諸侯了,劉邦也是按照楚懷王的許諾和項羽的分封建立的漢國。
韓信這時候想成為諸侯王,就只能援引項羽調整諸侯王封地時候的做法,也就是軍功封王。而在此之前,劉邦還沒有采用過這個做法。因為項羽是在滅秦的任務已經完成之后,才像周初的分封一樣,是在成功之后的分贓,而劉邦認為自己這時候還沒完成滅項羽的任務,當然不能這么早就封王。
所以,劉邦的第一反應覺得韓信這是在關鍵時刻要挾他,不同意。而在張良暗示之后,劉邦瞬間回過神來了,現在的主要任務是滅項羽,這是大局,不能因小失大,所以就同意了韓信的要求,封韓信為齊王。
這之后,劉邦就開始為了聯合更多人一起反項羽,分封了一些異姓諸侯王,為了滅魏,又封了彭越為梁王。但到封盧綰為燕王之后,就沒有再封異姓王了。因為這時候已經天下大定,劉邦已經開始籌劃消滅異姓王,分封同姓王,以夾輔王室。
總結起來就是,雖然韓信封齊王的時候坐擁三十萬強兵,又占據著齊國故地,卻仍然要求劉邦封自己為王,就是因為他已經錯過了有兵有地盤就可以自己稱王的時期,也錯過了項羽以軍功封王的機會,現在還想封王,又不愿意等到滅項羽之后再封王,就只能求劉邦先封自己為齊王,而且是假齊王,也就是代理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