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我國的清潔生產,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大忙人”,就是我國清潔生產的奠基人——段寧院士,我國的污染治理方式由末端治理轉到清潔生產,國家對清潔生產也越來越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行業專家,段寧院士的生活就進入了清潔生產污染治理的第一線、團隊課題研究,開會寫材料記錄研究情況的循環,為我國污染治理奉獻幾乎全部精力。
左一為段寧院士
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段寧始終認為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段寧獲得了去美國留學的機會,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汀分校攻讀博士學位,并擔任助理研究員。
段寧留學期間正值美國經濟高速成長時期,留在美國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是段寧從未有過留在美國的念頭,“我剛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知道自己已經通過,就接到當時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老院長的電話,希望我盡快回國參與工作,于是我馬上就回來了。”當被問及是否有遺憾時,段寧搖搖頭說:“我當時就想著學成后回國效勞。現在也覺得還是這個最重要,個人的一點小事情算不了什么。”
一直以來,我國對于工業產生的各類廢棄物,采取的辦法主要是末端治理,就是在廢棄物產生以后再治理,而這樣的辦法不僅難度大,成本高,而且收效甚微,于是清潔生產的概念逐漸被引入我國。
段寧院士是我國清潔生產領域的專家,也一直被認為是我國清潔生產研究的奠基人、開拓者。他指出,清潔生產的總體精神是指在源頭上把污染消滅在產生之前,而不是在污染產生之后再解決。比如到工廠中去看,這個生產中是不是該排出這么多廢棄物,這樣高含量的毒性物質,然后看如何能夠通過改變原材料,改善制作工藝等途徑把排放廢氣物的數量、毒性和濃度降下來,盡量少的排放廢棄物。把不必要產生的廢棄物都消滅在產生之前,然后再來考慮末端設施和技術進行處理,這大概才是清潔生產的總精神。
段寧院士引進了我國第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大型清潔生產項目,組建了我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清潔生產研究的單位,從認識上、技術上、方法上影響和推動了我國清潔生產進程。
錳、鋅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物質,錳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素有“無錳不成鋼”之說。而之前我國對于電解錳鋅行業產生的污染不夠重視,段寧院士就提出過,治理電解錳、鋅行業的發展對提升國民經濟、拉動地方經濟起到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電解錳、鋅重金屬水污染嚴重的根本原因是生產流程工藝落后、設備簡陋。其現有末端治理技術或難以穩定達標,或成本過高,更無法解決操作環境對工人身體健康的危害。
針對這樣的狀況,段寧院士帶領課題組深入探討“錳鋅濕法冶金行業重金屬水污染物過程減排成套工藝平臺”課題,他們深入工廠車間,對生產排污的來源進行排查,最終發現,電解車間是錳鋅行業重金屬廢水的主要來源,如年產3萬噸電解錳的企業,電解車間日產廢水達300立方左右,其中毒性巨大的六價鉻離子濃度高達300毫克/升、錳離子濃度高達2000毫 克/升、氨氮濃度最高達13000毫克/升;年產10萬噸電解鋅企業,電解車間產生的泡板重金屬工業廢水中重金屬含量大大超過國家排放標準。
基于上述了解到的情況,他們經過多年科技攻關,在電解錳、鋅行業首次研發成功8項電解車間專用智能制造、自控消污等關鍵單項技術,以及以多功能機械手、出入槽精準定位為核心的多學科、大跨度、跨領域的多項單體集成技術,建設了與1萬噸電解鋅/年生產線相配套的示范工程;課題成果在世界最大電解錳企業寧夏天元錳業等企業應用,減污增效保護工人健康等效果良好。如果這項工藝能推廣到全國,每年可消減重金屬廢水285萬立方、減排錳615噸、重鉻酸鉀791噸、氨氮2575噸,環境、經濟效益顯著。
在清潔生產的研究、實踐之外,段寧院士也培養了眾多人才。除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培養碩士、博士生外,還在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 、大連理工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聯合培養研究生。
隨著我國對環境科學和清潔生產的認識越來越清醒、越來越重視,段寧院士也仍在為清潔生產污染治理而忙碌著。
段寧(1949.07.20- )清潔生產專家。四川省成都市人。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75年畢業于同濟大學給排水及暖通工程系,1981年獲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碩士學位,1988年獲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汀分校土木工程系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重金屬清潔生產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環境保護部清潔生產中心主任。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工業生態經濟與技術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