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科夫戰役是蘇德戰爭中,納粹德國和蘇聯為了搶奪哈爾科夫這個戰略城市而發動的戰役。
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此役是德意志國防軍在1941年的巴巴羅薩行動最后階段的其中一場戰役,目的是攻占哈爾科夫城。
這次戰役行動由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中的第6集團軍實施,目標是關閉第1裝甲集群和第17集團軍之間逐漸擴大的缺口,1941年10月24日,哈爾科夫陷落。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發生于1942年5月12日至5月29日,蘇方稱之為第一次哈爾科夫進攻戰役。
1942年5月12日,由鐵木辛哥所指揮的蘇聯紅軍自冬季反攻時形成的突出部向德國第6集團軍發動攻勢。由于蘇軍參謀人員以及最高統帥斯大林誤判了德國第6集團軍的實力,同時也高估了己方新整訓部隊的實力,戰斗經驗較豐富的德軍得以自蘇軍戰線上的兵力空隙處繞過,完成其鉗形攻勢,將蘇軍包圍殲滅。
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1943年2月2日-3月3日戰役目的是粉碎哈爾科夫方向德軍'B'集團軍群基本兵力,收復哈爾科夫工業區。戰役代號為'星'。隨后,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在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間實施了圍繞哈爾科夫對蘇聯紅軍的一系列攻勢行動。德軍的行動代號為頓涅茨克行動,而蘇聯紅軍則稱為頓涅茨克及哈爾科夫行動,德軍的反攻消滅了大約52個紅軍師及重新占領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
第四次哈爾科夫戰役:行動目標是由蘇聯草原方面軍向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地區進攻。于1943年8月初展開,蘇軍開始即取得了勝利,并解放了別爾哥羅德及哈爾科夫。
參考資料:哈爾科夫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