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胖三斤”原本只是一句頗具惡搞氣質的戲謔之言。然而,當這個話題的對象變成孩子一族時,著實引發了諸多擔憂和痛心。
以前,體態圓潤的隱含意義可能是說一個人福氣傍身,然而,今天這句話的含義則更多傾向于“對身體不負責、沒有意志力管控好身材“。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注意到,那就是,胖人越來越頻發于中產以下的家庭,而中產及以上家庭中的成員則大多擁有較為標準的身材。那么,這一變化究竟是網絡世界中眾多博人眼球的說辭之一,還是已經成為一種殘酷現實?
《新周刊》在去年援引《經濟學人》一篇名為“富孩子正在變苗條,而窮孩子則逐步走向肥胖”的文章,文章內容指出,由于快餐類食品橫行,在倫敦南部坎伯韋爾格林(Camberwell Green)有著全英格蘭體型最胖的孩子,而就在南部幾英里之外的德威村(Dulwich Village),兒童肥胖問題卻由于兩倍與前者的家庭收入呈現出該國最低水平。
文章回顧了兩地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的兒童體重變化,并總結道,在過去的六年中,兒童肥胖率分別在兩地呈現出上升10個百分點和下降2個百分點的變化趨勢。
接著,文章分析了上述現象背后的原因:富人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最能積極采取行動。他們有更多時間在家里烹飪健康膳食,并且比窮人擁有更環保健康的居住環境或加入體育俱樂部;窮小孩比富小孩更容易接觸垃圾食品;人們思考問題時的心理能力會影響其對健康飲食的選擇(擔心支付租金和電費的父母不太可能考慮烹飪健康的晚餐)等。
而《新周刊》的此條轉發不僅得到了中國知名營養學家范志紅的認同,后者還進一步補充道:“在發達國家,富孩子并不是那種瘦弱的苗條。他們會有更好的飲食習慣和健身習慣,更好的精力和體能,所以是強壯而苗條著。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體,使他們在人生競爭中更具優勢。實際上,營養和健康方面的社會經濟差異,已經成為跨學科研究的領域之一”。
盡管《經濟學人》作為外媒主流媒體之一,此番言論看似針對的是倫敦南部的兩個具體地域,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此類現象在全世界范圍內正逐漸演變為一種普遍現象,中國也不例外。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中國兒童肥胖報告》顯示,從90年代開始,兒童肥胖呈現不斷增長趨勢。
進入21世紀,我國兒童超重肥胖率不斷攀升。2014年,我國7~18歲城市男女生超重肥胖檢出率已分別達到28.2%和16.4%,農村男女生分別達到20.3%和12.8%。
兒童肥胖已呈現全國流行態勢,特別是近年來,農村學生中超重肥胖率增長速度加快。
由此可見,肥胖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大隱形殺手。那么,超重或者肥胖究竟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埋下那些隱患呢?讓我們來看看世界衛生組織發出的官方警告:
首先,身體質量指數升高會直接導致患傳染性疾病風險大大增加,如心血管疾?。ㄖ饕切呐K病和中風,同時也是2012年的頭號死因)、糖尿病、肌肉骨骼疾患(特別是骨關節炎——關節的一種高度致殘退行性疾?。?、癌癥(包括子宮內膜、乳腺、卵巢、前列腺、肝臟、膽囊、腎臟和結腸)等。
其次,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風險也會隨之提高,如兒童期肥胖會使成年期肥胖、早逝和殘疾出現的幾率更大,還會經歷呼吸困難、骨折風險升高、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胰島素耐受及心理影響。
同時,對兒童和青少年而言,肥胖還會導致其生長發育異常、產生智力障礙、第二性征提前或者延后和內分泌紊亂等。
相比身體影響,由于肥胖帶來的心理影響可能更為致命,肥胖會導致青少年產生自卑情緒,引發性格內向或自閉傾向,嚴重還會導致其傷害他人或自己。
面對如此殘酷現實,每一位為人父母者抑或是普通人,都會想要努力避免落入上述險境。
回溯肥胖的誘因,改變飲食習慣毫無疑問應當被置于首位。根據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推薦,健康膳食法則可以總結為: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多吃蔬果、奶類和大豆制品;少鹽少油,控糖限酒;適量攝入魚、禽、蛋、肉等;吃動平衡。
此外,在網絡如此便捷的今天,大家也可以善用網絡,搜索網絡微博上的專家建議,多樣化孩子的飲食結構,幫他們養成健康體重。
例如“科普中國”專家組就曾在六一兒童節期間給大家提出最適宜的兒童少年三餐能量配比應當為早餐30%、午餐40%、晚餐30%;此外,還提醒家長應當注重葷素和粗細糧搭配,提醒孩子遠離零食和含糖飲料等。
然而,無論是從《中國居民膳食指南》還是各大營養師的推薦中,我們不難發現,為孩子維持健康體重僅靠健康飲食還遠遠不夠,因為生命在于運動,只有將合理飲食和積極運動搭配起來,才能起到健康生活的效果。
對于兒童和青少年而言,適宜的健身活動必不可少。世界衛生組織更是指出,對于5-17歲年齡組的兒童和青少您而言,身體活動包括在家庭、學校和社區中的玩耍、游戲、體育運動、交通往來、家務勞動、娛樂、體育課或有計劃的鍛煉等。
由此不難發現,青少年的成長不再是簡單的與某一個家庭息息相關的事,更是全社會應該共同擔負起的責任。
隨著由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牽頭發布國內首部《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正式出臺,相信兒童青少年未來在學校內的身體活動一定會逐步得以保證和提高。
回顧家庭生活,父母家長們也應該對孩子的家庭體育鍛煉(或親子鍛煉)給予高度重視,充分利用空閑時間與孩子一起共享親子活動的樂趣。如家庭跳繩比賽、戶外攀巖、踏青遠足或早起跑步等一系列親子活動,不僅可以與無形間傳遞給孩子加強身體鍛煉、充分享受生活的信念,還能增進與孩子間情感交流和聯系,可謂一舉多得。
由此看來,培養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健康孩子著實“成本”更高,然而其帶來的“回報”也是豐厚的。
對為人父母者而言,沒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更加幸福和令人欣慰了;對國家社會而言, “少年強,則國強”更是一種永恒不變的價值觀追求。
有人說,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而對于孩子成長而言,這卻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選擇題。所以不妨從現在開始,為“飲食”做減法,為“運動”做加法,和孩子一同健康地前進在追求詩和遠方的道路上吧!
【粉絲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賦究竟是什么,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么”,在對話框輸入“測試”,答案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