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應該都學過一篇課文《北大荒變北大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北大荒就已經停止開發濕地,而且正在大力推進天然林的保護工作。
北大荒位于我國東北地區,由于當地土壤基質富含各種有機物,土地非常肥沃,以至于人們形容說“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發芽”。
由于這里的土壤肥沃,再加上自我國建國之后,人口不斷增多,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對能量的需求,我國在上個世紀時,開始開發北大荒。
在最初開發時,北大荒交出了一份超優異的成績單,在沒有使用化肥的情況下,黑土地的畝產實現連番上漲,滿足了人民對糧食的需求,甚至直到現在,我們吃的10碗飯中,就有1碗來自于北大倉。
但是,在開發北大荒的時候,由于人們的短視,也遭到了大自然的瘋狂報復。
首先我們知道,北大荒里有許多濕地,這些濕地不僅滿足著鳥類的生長,還調節著當地的洪澇災害。當地降雨較多時,水流會匯入到濕地之中;當地面臨干旱時,濕地也會向周圍地區供給水源。正因為如此,所以在過去北大荒地區很少會發生洪澇或者干旱災難。
但現如今,濕地消失,失去了調節作用,以至于這里發生洪澇災害的頻率有所增高。
除此之外,人類在開發北大荒時,也砍掉了許多林地。而林地能夠涵養水源,保護水土不流失。當北大荒消失之后,住在當地的人們能夠明顯感覺到,當地的土壤非常容易被雨水沖走,留下一條條溝壑。
由于過度開發,再加上當地人在耕種土地時沒有注重保護土地的涵養,不僅導致了北大荒的林地面積和濕地面積少了一半,就連黑土層都遭到了嚴重損壞。黑土層的深度由原來的將近1米深,變成了只有20-30厘米。
研究資源和環境的專家介紹說,形成1厘米的黑土地表層,至少需要400年。而開發北大荒之后,黑土層每年流失達到了0.5-1厘米。如果再不對黑土層加以保護的話,再過50年,黑土層將會消失殆盡。
黑土地的流失,則意味著當地土壤不再肥沃。當地環保人士介紹說,東北的黑土層就是薄薄的一層,黑土以下是成土母質,這種基質的有機質含量幾乎為零,連草都養活不了。這就是說,如果黑土地消失殆盡,東北就是不毛之地。
張興義教授曾經在黑土地上做過一個實驗,將黑土層人為剝掉30厘米。結果發現即使施加化肥,大豆也會減產4-6成,而玉米幾乎絕收。據此推斷,如果不對這些黑土地加以保護的話,每年因黑土流失造成的農業減產,將會達到整個糧食產量的1/4。
其實北大倉退耕還荒的開始時間要比我們想象的早,早在2001年時,當地政府就決定停止濕地開發,保護天然林。
對于土壤退化,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比如:湖邊、河邊的土地,以及不再適宜耕種的土地等當地政府組織了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但一些土壤肥沃,土壤退化并不嚴重的耕地加以保留,畢竟北大倉還肩負著我國糧倉的重任。
除了退耕之外,當地還加強了對環境的保護,人們不僅要退耕還荒,還要講究還荒的科學方法,比如:不僅要種樹,還要考慮種什么樹,種樹的密度,以及種樹的品類等。要知道,不同的樹木對水源需求不同,蒸發量也不同,如果種樹不當,很可能會加劇當地干旱的發生。
森林不僅能涵養水源,阻止水土流失,還能為動物提供能量,是當地生態鏈的基石。選擇種植的樹木品種能直接決定當地的生態鏈能否健康運轉。
另外要注意的是,不僅要考慮還荒,還要考慮當地老百姓的經濟利益,要積極推動林地養殖,旅游景點,以及農家樂的建立,保證當地農民收入不下降,甚至還要有所上升。這樣當老百姓嘗到了還荒之后的好處之后,他們就更有動力維持退耕還荒的政策。
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里,有很多人在關心著我們的環境、我們的糧食安全。東北黑土地雖然是我們的糧倉,但有識之士們也早就意識到過度開荒不可維持,所以早在我們還沒有看出東北黑土地水土流失時,當地政府已經采取了保護措施。
再者,由于科學的進步,人們發明了各種高產糧食品種,以及化肥、農藥,提高了糧食的產量,使得我們能夠利用較少的土地來生產更多的糧食,而這也有利于我國東北黑土地地區退耕還荒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