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官司就是打證據,聰明的您一定知道。您可能知道2020年5月1日,新版《證據規定》正式實施了,如果自己上法院打官司,必須清楚了解證據規則。
關注
拿出小本本,我們先學習一下前44個問題,注意劃重點!!!
提問
&
解答
Answers
(新規第1條)什么是起訴條件?什么是符合起訴條件的起訴證據?
根據民訴法第119條規定,起訴須符合如下條件:1.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2.有明確的被告;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4.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基于此,符合起訴條件的起訴證據就是指:
1.原告的身份證明,訴訟權利能力和訴訟行為能力證據,或代理人代理權證據;
2.被告的身份證明;
3.作為原告訴訟請求基礎的事實理由證據;
4.法院有主管和管轄權的證據。
(新規第2條)法院應采用什么方式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后果?
法院須采取書面方式向當事人說明舉證要求及法律后果,若法院沒有履行說明義務,導致當事人貽誤舉證時機,當事人以此提起上訴的,上級法院可以原審判決程序違法而撤銷原審判決。
【劃重點:法院沒有書面說明,做出了判決也可以撤銷】
(新規第2條)法官是否有權力分配舉證責任?
舉證責任的分配具有法定性,即舉證責任是由法律分配而原則上不能由法官分配。舊規第7條規定:“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新規已予以刪除。
【劃重點:法官沒有權力(義務)分配舉證責任,你必須非常清楚知道哪些情況下需要自己舉證,更應該知道哪些情況是對方舉證(不要替對方舉證,尤其是對己方不利的事實)】
(新規第3條)當事人在非本案訴訟過程中的自認是否適用自認規則?
新規第3條規定當事人自認條件為“在訴訟過程中”,故只有當事人在本案中的陳述才適用自認規則。當事人在另案或其他場合作出的自認只可作為證據提交,由法官根據證據認證規則來判斷其證明力,而非適用自認規則。
【“自認”就是自己承認對自己不利的事實,一旦自認,法律禁止反言】
(新規第4條)一方當事人對于另一方當事人主張的于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不知道或不記得,是否會被認定為擬制自認?
應區分情形處理。對于并非當事人親歷的事實,當事人陳述“不知”的,不能認定為擬制自認;如確系當事人親歷或者明知的事實,其陳述“不知道或者不記得”,則可適用擬制自認。
【劃重點法庭上一概說不知道已經行不通,有時候說不知道,已經構成“自認”】
(新規第4條第一款)訴訟代理人是否適用擬制自認?
訴訟代理人的自認必須以明示方式作出,不能是默示,即訴訟代理人不適用擬制自認。理由如下:第一,基于代理制度的性質要求,代理人只有在授權范圍內作出積極的意思表示方可對當事人產生約束力;第二,從經驗法則的角度,訴訟代理人就對方主張的事實表示沉默,可能系因不了解案情。法院若將該沉默視為自認,則與法院查明案件事實、作出準確判斷的最終目的不符。
(新規第4條第二款)就法院對基本事實的詢問,訴訟代理人表示“需要進一步與當事人核實”,是否發生擬制自認的法律后果?
訴訟代理人可能因不了解案件某些事實,庭上無法回答法庭詢問,需庭下與當事人核實,因此“需要進一步與當事人核實”的表述不發生擬制自認的后果。但若訴訟代理人向當事人核實事實之后,仍無一個明確表態,我們認為此時法庭是可以將該情形視為當事人不明確表示的情形,對當事人適用擬制自認。
【劃重點:上述兩款的規定對律師的要求更高了,過去常以“不知道”推脫舉證責任、拖延法庭查明事實的進程,今后要區分不同情形,對于己方當事人的相關事實和行為庭前應做詳細核實,核實后仍不明確表示的,可被視為“自認”。】
(新規第5條)新規實施后,授權委托書是否還區分一般授權、特別授權?
區分,此次新規只是在自認環節上不再區分一般和特別授權。至于訴訟代理人是否有權代表當事人和解、調解,有無權利提出上訴或反訴等事宜,均須區分一般授權和特別授權。
(新規第5條)授權委托書怎樣明確排除委托代理人自認?
就“受托人就事實對委托人不利的自認,委托人均不予認可”、“受托人不得對不利于委托人的事實進行自認”這類籠統的表態,我們認為是不行的。新規理解與適用舉例“不得代為承認對方當事人陳述”,但我們認為此種表述仍過于寬泛,且會嚴重限制代理人在庭上發言,法官也需時刻區分哪些陳述是代理人有權為之,哪些需要當事人本人表態。因此,需要實踐驗證,新規此處授權委托書的明確排除該如何操作,大家也可在文末留言討論。
(新規第5條)律師如何應對訴訟過程中錯誤自認的風險?
《公司治理規則》制定依據的上位法是《公司法》《證券法》以及《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此處《證券法》顯然是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年底剛剛修訂的;《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也是依據2019年12月20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發布的《關于修改〈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的決定》最新修正版本。新年新規秘籍的出臺顯然也是等待2019年底的多部法律修訂實施。
(新規第6條)普通共同訴訟中,共同訴訟人中一人作出的自認,是否對未作出自認的其他訴訟人有影響?
原則上不直接影響。但是,普通共同訴訟中各方訴的標的是同一種類,對于同一種類的標的訴訟,有的人說法是A有的人說法是B,顯然互相之間是存在沖突的,該沖突會影響法官自由心證。因此,我們認為即便是普通共同訴訟,一人自認實際上對其他人或多或少會產生影響。
(新規第6條)必要共同訴訟中,共同訴訟人中一人自認,其他人否認,對自認的人是否發生自認效力?
必要共同訴訟中,因訴訟標的同一,所以一人自認不僅對他人不發生自認效力,對自認人自己也不發生自認效力。例如,一起遺產繼承糾紛案中,老大起訴老二和老三,老大主張父親曾經把美玉贈與他,美玉不應再作為遺產進行分配。就老大提出的主張,老二說父親確將美玉贈與老大;但是老三不認可,老三陳述父親當時只是把美玉交給老大保管,并未贈與,美玉仍應作為遺產分配。此時,老二自認,老三不認可,我們認為根據新規,老大還須舉證證明父親將美玉贈與他,其舉證責任不能免除。
(新規第8條)哪些事實不適用有關自認的規定?
民訴法解釋第96條規定的涉及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涉及身份關系;涉及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訴訟(公益訴訟);當事人有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可能;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回避等程序性事項等事實,不能適用有關自認的規定。
(新規第13條)當事人以不動產作為證據的,應向法院提供該不動產的影像資料,該影像資料是否只能錄像,不能拍照?
我們認為,影像資料是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的,既可以是錄制視頻,也可以是照片。
(新規第15條)什么是視聽資料的原始載體?
視聽資料儲存在模擬信號中,它的載體一般呈現為錄影帶、錄像帶、錄音帶等。
(新規第15條)哪些可視為電子數據的原件?
新規規定電子數據的制作者制作的與原件一致的副本,或者直接來源于電子數據的打印件或其他可以顯示、識別的輸出介質,視為電子數據的原件。如最始生成、存儲數據的電腦硬盤就是電子數據原件,該數據復制到移動U盤上(與原件一致),或打印成可讀物,該U盤、可讀物即可視為電子數據的原件。但又恰因電子數據易被刪改,所以視為原件的證據與原件證據是否一致,是否直接來源于原件的識別就非常重要。
(新規第15條)主要從哪些方面判斷電子副本可視為電子數據原件?
可以從電子副本是否可準確反映原始數據內容的輸出物或顯示物;是否具有最終完整性和可供隨時調取查用;雙方當事人是否對其提出原始性異議;是否經公證機關有效公證、不利方當事人提供不出反證推翻;是否附加可靠電子簽名或其他安全程序保障;是否滿足法律另行規定或當事人專門約定的其他標準等角度判斷。
(新規第15條)手機(電子介質)錄音、錄像屬于視聽資料還是電子數據證據?
新規理解與適用載明“視聽資料,是指借助錄音、錄像、電子計算機設備等技術手段所記載和再現的聲音、圖像、數據等信息資料”;“當電子數據這些數字、編碼依靠電子信息設備外化成具有思想內容的、直觀的、可視可聽的聲音和影像時,就形成了視聽資料”, 如上,音、像資料均屬于視聽資料。但根據民訴法解釋第116條規定,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適用于電子數據的規定。由此可見,從證據種類而言,存儲在模擬信號介質中的音、像資料歸屬于視聽資料證據,而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音、像資料歸屬于電子數據證據,而非僅僅適用于電子數據規則。據此,我們認為,手機(電子介質)錄音、錄像應歸屬于電子數據證據。
【劃重點:現在普遍適用手機做證據,如何證據有效非常重要】
(新規第16條)域外公證機關有哪些?
《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民商事訴訟域外證據審查若干問題的指南》(2018年1月16日)提出:“公證機關指根據該國法律,有權就特定事項履行證明職責的機關或者個人,如公證處、行政機構、自治團體、協會、法院,公證人、法官、行政公職人員、律師、船長等。”可作為參考。
(新規第16條)域外形成的私文書證(不涉及身份關系)是否需經公證?
不需要,基于普通民商事糾紛產生的普通書證,可以靠當事人質證解決證據真實性問題。
(新規第17條)外文書證或外文說明資料所附的中文譯本是否須隨同公證或認證?
新舊規理解與適用均明確“該外文書證或外文說明資料所附的中文譯本,應隨同一起公證和(或)認證,或者一起履行其他證明手續。中文譯本履行上述程序后,方具有與外文書證或者外文說明資料同等的效力。”雖然實踐中,確有認可在域內翻譯的情形,但我們還是建議嚴格按照理解與適用進行操作。此外,若外文書證是域外形成的私文書證(不涉及身份關系),是不需要公證、認證,其翻譯也當然可以在域內進行,無需公證。或本身就是域內形成的外文書證,也當然可在域內翻譯,無需公證。
【劃重點:境外形成的法律文件越來越多,哪些需要公證需要清楚】
(新規第19條)證據目錄中須列舉的項目包括什么?
我們建議證據目錄中列明序號、證據來源、證明對象、證據內容、頁碼等項目。
【劃重點:這個是個技術活兒,非專業人士有難度,需要實體法、程序法一并補習】
(新規第20條)新規沒有對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收集證據設置申請條件,是不是只要當事人沒有收集到的證據都可以申請法院收集?
不是,仍需滿足《民訴法解釋》第94條第1款規定情形,即證據由國家有關部門保存,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無權查閱調取;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等,當事人才能申請法院調查收集。
【劃重點:誰主張誰舉證,一定要自己想辦法保留、搜集證據,想著法官幫你搜集證據是不現實的。】
(新規第20條)當事人申請法院調查收集證據必須以書面方式進行申請嗎?
舊規理解與適用認為對于當事人違反書面形式申請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法院應先行闡明要求,經闡明后當事人仍不補正的,再行駁回申請。但是,民訴法解釋理解與適用對此有變通,即對于當事人書面申請有困難,或者簡易程序無書面申請必要的,法院應將當事人口頭申請的內容予以明確記錄,由當事人簽字或捺印,以此替代書面申請。
(新規第20條)新規視角下,法院不同意當事人調查取證申請的,當事人是否還能向法院申請復議?
根據舊規第19條第2款規定,若法院不同意當事人調查取證申請,當事人是可以在收到法院通知書的次日起三日內向受理申請的法院書面申請復議一次。但新規將前款規定刪除,說明當事人不能再申請復議。
【劃重點:不能一再要求法官去調查,法官也很忙的,法院也不是萬能的】
(新規第27條)“拍照”是否可繼續作為證據保全的方法?
雖新規第27條第2款列舉保全方式時,未再明確羅列“拍照”這一保全方式,但是最高法院認為在保全過程中確須拍照的,還是可以采用拍照方式。
【劃重點:即使證據力弱,一定是聊勝于無;拍照能作為證據還是需要嚴謹】
(新規第27條)民訴法規定的八種證據是否均可保全?
原則上八種證據均可保全,只是保全方法不一樣而已。比如要保全證人證言,法官可通過詢問或者做筆錄的方式進行證據保全。
(新規第28條)哪些情形屬于訴訟保全錯誤需要賠償的情形?證據保全錯誤和當事人的后續訴訟結果是否可畫等號。
保全錯誤造成損失適用侵權損害賠償,即關注侵權行為、過錯、損害結果、因果關系要件。
【劃重點:保全是否存在過錯,不能簡單地以申請人訴訟請求或抗辯主張是否得到支持作為判斷標準。對證據保全錯誤的判斷,要根據申請保全的對象、方式以及申請保全的證據是否能夠證明其所主張的案件事實等,考察其申請證據保全是否適當。
同時須提示大家注意,保全時盡量采用對證據持有人影響最小的一種方式,保全盡量采用查封、扣押外的其他保全方式,或查封、扣押后允許被保全人繼續使用證據的方式。證據保全和財產保全還有一點是非常不同的,財產保全必須要等到訴訟結束之后,它是保障后續執行的,但是證據保全只要是質證完畢,證據被法院查證之后,就可以及時解除保全措施,不必等到訴訟結束。】
(新規第30條)當事人主動申請鑒定有時限要求嗎?
根據民訴法解釋,當事人申請鑒定的,可以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若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認為待證事實需通過鑒定意見證明的,會向當事人釋明并指定提出鑒定申請的期間,此時,當事人應當在法院指定期間申請鑒定。
(新規第30條)再審申請期間,再審申請人申請法院委托鑒定的,法院是否準許?
民訴法解釋第399條規定,審查再審申請期間,再審申請人申請法院委托鑒定、勘驗的,法院不予準許。但如果當事人在原審中依法申請鑒定,原審法院應當準許而未予準許,且未經鑒定可能影響案件基本事實認定的,說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200條第2項的規定審查處理。
(新規第31條)當事人不主動申請,法院釋明后仍不申請,但法院又認為需要鑒定的,法院可否依職權啟動鑒定?
法院依職權啟動鑒定僅限于涉及民訴法解釋第96條規定的情形。如非該條規定情形法院不能依職權啟動鑒定,而會根據舉證責任分配進行處理。即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應該申請鑒定而不申請鑒定,就須承擔不利法律后果。
【劃重點:法官就算有查明事實的需要也不會主動替你鑒定,一定是當事人自己承擔舉證責任】
(新規第32條)如何判斷鑒定人是否具有相應資質?
可通過國家司法鑒定名錄網進行查詢。
(新規第32條)鑒定程序中,法院指定或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的鑒定人可否是自然人?
法院在實踐中主要是委托鑒定機構進行鑒定,但并不排除委托自然人進行鑒定的情況,只是委托自然人鑒定的情形較少。目前,我國逐步建立了不同領域、行業的鑒定人專家名冊或專家庫,比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中的專家庫。
(新規第35條)鑒定期限一般多長時間?
《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第28條明確規定:司法鑒定機構應當自司法鑒定委托書生效之日起三十個工作日內完成鑒定。
鑒定事項涉及復雜、疑難、特殊技術問題或者鑒定過程需要較長時間的,經鑒定機構負責人批準,完成鑒定的時限可以延長,延長時限一般不得超過三十個工作日。鑒定時限延長的,應當及時告知委托人。司法鑒定機構與委托人對鑒定時限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在鑒定過程中補充或者重新提取鑒定材料所需的時間,不計入鑒定時限。
(新規第38條)當事人對鑒定書內容只要有異議就能使法院通知鑒定人出庭?
不能。根據新規第37條和第38條規定,當事人若對鑒定書的內容有異議的,法院會先要求鑒定人就異議作出解釋、說明或者補充。在當事人收到鑒定人的書面答復后仍有異議,且預交了鑒定人出庭費用之后,法院才會通知鑒定人出庭。
【劃重點:先解釋說明,再有異議才能讓鑒定人出庭,且是要費用的】
(新規第40條)“鑒定意見明顯依據不足”主要指什么情形?
鑒定材料不真實、不充分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鑒定所依據的原理、方法有問題等均屬于“鑒定意見明顯依據不足”。
(新規第40條)法院準許重新鑒定情形下,鑒定機構如何確定?
根據《司法鑒定通則》第32條規定,法院準許重新鑒定的情形下,應當委托原司法鑒定機構以外的其他司法鑒定機構進行;因特殊原因,委托人也可以委托原司法鑒定機構進行,但原司法鑒定機構應當指定原司法鑒定人以外的其他符合條件的司法鑒定人進行。接受重新鑒定委托的司法鑒定機構的資質條件應當不低于原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重新鑒定的司法鑒定人中應當至少有一名具有相關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
(新規第40條)司法鑒定意見出具后,什么情形下司法鑒定機構補充鑒定?
根據《司法鑒定程序通則》第30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鑒定機構可以根據委托人的要求進行補充鑒定:(一)原委托鑒定事項有遺漏的;(二)辦案機關就原委托鑒定事項提供新的鑒定材料的;(三)其他需要補充鑒定的情形。
補充鑒定是原委托鑒定的組成部分,應當由原司法鑒定人進行。
(新規第40條)法院準許重新鑒定后,當事人如何要求原鑒定機構退費?
需向法院申請,最高人民法院網有相應訴訟文書樣式可參考。
(新規第41條)當事人自行委托鑒定機構出具的意見是民訴法規定的八大證據種類之一的鑒定意見證據嗎?
民訴法上的鑒定意見只能由法院委托鑒定機構出具,只有法院委托鑒定機構出具的鑒定意見才是民訴法規定的八大證據種類之一的鑒定意見證據。當事人也可以自行委托鑒定機構出具意見,但該意見僅是一般書證。
(新規第41條)新規視角下,單方委托鑒定機構出具的意見更不易被采納,是否意味著以后均需在訴訟中再申請鑒定,但這樣起訴金額就無法預先明確?
我們傾向建議在訴訟程序中通過向法院申請,由法院委托鑒定機構進行鑒定。
【劃重點:自行委托鑒定的證據效力低,需要質證后由法官決定是否采信。上述程序做出的鑒定意見才是民訴法規定的八大證據種類之一的鑒定意見,對方也不容易反駁。當然,每一個案件均有不同處理方式,具體可根據情況決定是否在訴訟程序前單方鑒定。如果考慮進入訴訟程序再行鑒定,起訴時可預估訴請金額,待鑒定意見明確之后再相應變更訴訟請求金額。
(新規第41條)行政主管部門對專門性問題進行認定過程中所作的鑒定報告(交警隊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醫學會醫療事故等級鑒定、火災事故認定等)是否屬于鑒定意見?
非法院委托的鑒定都不屬于鑒定意見證據。這類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鑒定報告還是作為書證,如屬于具有公共信用的公共管理機關在行使公權力的過程中基于權限所制作的文書則是公文書,該公文書作為證據使用時即為公文書證。
(新規第45條)“書證提出命令”制度是否適用于訴訟外的第三人?
國外部分國家“書證提出命令”是適用于訴訟外第三人的,但由于我國的“書證提出命令”制度是由司法解釋創設,而司法解釋本身的局限性使其不能為訴訟外第三人設定訴訟法上的義務,因此,目前書證提出命令不涉及訴訟外的第三人。
【劃重點:書證提出令今后會非常有用,解決持有證據一方拒不提交的問題】
(新規第48條)鑒定所需資料由另一方持有,而另一方拒不提供,導致無法鑒定,該責任由誰承擔?
因控制鑒定材料的一方當事人拒不提供鑒定材料導致鑒定不能,該不利結果應由控制書證的一方當事人承擔。《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司法鑒定操作規程》第十一條和第十二條也涉及該問題的處理方式。該《規程》第十一條規定,當事人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時間內提交鑒定資料,控制鑒定資料的一方當事人逾期不提供導致相關爭議項無法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審理情況認定對方當事人主張的相關事實成立。《規程》第十二條規定,控制鑒定資料的一方當事人經釋明后拒不提供資料,導致鑒定無法進行的,人民法院可以終結鑒定,由拒不提供資料的一方當事人承擔相應不利后果;雙方均有能力提供,經釋明后均未提供的,由對相關爭議事實承擔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承擔相應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