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15年,北魏皇后高英在權斗中失勢,被迫出家為尼。忽一夜,使者闖入瑤光寺,要賜死高英,她哭著說到:“胡充華,你好狠,我已遁入空門,你為何還不放過我?”說完,拿起毒酒一飲而盡。
高英之所以落得這樣一個凄慘的下場,完全是她咎由自取。為何這么說呢?讓我們從她的身世開始講起。
高英出身名門,姑姑高照容是當今皇帝的親生母親,叔父高肇是皇帝的舅舅,高氏一門權傾朝野。
為了親上加親,高英早年被安排入宮并嫁給自己的表哥,也就是宣武帝元恪。雖然高家權勢熏天,高英卻并沒有被封為皇后,僅被封為貴人,原因是宣武帝先前已有一位皇后于氏。
于皇后賢良淑德,一心愛著皇帝,皇帝也寵愛著她。高英仗著家勢顯赫,想要取而代之,登上后位,卻并不容易
于是,高英只得退而求其次,希望盡快為皇帝生下一個皇子。有了皇子,就能占據皇帝的心,就有了跟于皇后叫板的資本。
天遂人愿,不久高英果然生下了一個男孩,可是沒多久,這個孩子早夭了。高英不甘心,再接再厲又懷上了一個孩子,令人失望的是,這個孩子卻是個女孩。
正當高英為生男孩急得焦頭爛額時,于皇后也幸運地生下了一名男孩。這下輪到高氏外戚更加恐慌和嫉妒了,這意味著,皇后之位離她越來越遠,于皇后的地位將更加牢固。
既然自己生不下男孩,那她也不讓別人生男孩,生下來也不能讓他們活在世上。于是,高英和他的叔父高肇狼狽為奸,定下了一個陰險的計策。
一方面,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不讓其他妃子接近皇帝,若有宮女僥幸懷上了龍種,也要設法處理掉;另一方面,高英買通了于氏的親信,在食物里暗中下毒。
公元507年,于皇后突然死去,那時候醫學不發達,無法查明死因,但外界都懷疑是高氏背后下毒所致。
害死于氏后,高英并沒有就此收手,又將罪惡的黑手伸向那個可憐的男孩。那時,那個叫元昌的孩子已經三歲了,正是蹦蹦跳跳玩耍的年齡,忽然就生了重病,不久也隨他的母親離去了。
在除掉于皇后這顆眼中釘后,叔父高肇四處活動,高英如愿以償登上后位,似乎,屬于她的高光時刻正在來臨。
然而,皇帝元恪開始對高氏外戚有所懷疑,聯想到宮中一系列蹊蹺的事,先有于皇后莫名其妙地死去,接著唯一的小皇子也跟著遭了殃,其她妃嬪也無法生下孩子,這一切難道都是巧合?
隨后,元恪開始對高氏外戚加強了防備,從此不再臨幸高皇后。不久,元恪又喜歡上一位美人胡氏,她就是后來的胡太后。
胡氏是司徒胡國珍的女兒,也算官宦世家。胡氏不光人長得美,論心機,遠勝于高皇后,可以說是她的克星。
不久,胡氏懷上了龍種,她身邊的宮女都很緊張,勸她把這個孩子打掉。為何是這樣呢?原來,北魏有個家規:哪位妃子的孩子被立為太子,她就必須被賜死,所謂“立子殺母”。
誰知,胡氏一點也不害怕,安慰別人說:“我這個人就是與眾不同,為何貪生怕死而使國家斷了繼承人呢?若有幸生個男孩,按次序立為太子,如果要處死我,我死而無憾?!?br>
后來,胡氏果然生了一個男孩,他就是后來的孝明帝元詡。元恪后繼有人,喜不自勝,當即封胡氏為貴嬪。為防止他人陷害,元恪派人將這個小皇子移居他室,晝夜派人看護照料,任何人不得靠近。
元詡三歲的時候被立為皇太子,消息傳到高英耳中,她喜出望外,以為終于盼到了胡氏死的這一天了,她連夜面見皇上,要求依照祖制,殺死胡氏。
哪知元恪冷冷地看了她一眼說:“從今天起,朕打算廢除那道殘忍的祖制。胡貴嬪為朕生下皇子,立了大功,朕怎能忍心殺她呢?”
聽聞此言,高英心灰意冷,她隱隱地感到,高氏外戚的好日子很快到頭了。
公元515年,宣武帝元恪駕崩,太子元詡在大臣的擁立下順利登上帝位,皇后高英晉升為皇太后。然而,這個皇太后的身份有名無實,很快高氏外戚遭到了滅頂之災。
盡管高英的叔父高肇還手握重兵,似乎還有翻盤的機會??上С腥诵南虮?,都站在小皇帝元詡和胡氏的那一邊。大臣們以皇帝名義傳召高肇進宮,高肇不得已回來奔喪,最后被埋伏的武士亂刀砍死。
眼見大勢已去,高英已無翻盤可能,留在宮中已是死路一條,只好向朝廷提出請求,要求出家為尼,從此遁入空門,不問人間之事。
就算高英已認輸了,不想再斗了,胡充華也不打算放過她,一直在盤算著何時取她性命。
機會終于來了,公元518年9月,太后的胡充華前往探視她的母親,恰好那天發生了月食,有人說天文有變,有大兇之兆。于是,胡太后以消災為名,派人給高英送去了毒酒。
古人說,多行不義必自斃,高英作惡太多,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后死在比她更厲害的胡充華之手,也算罪有應得。
參考資料:《魏書·皇后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