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任 璇)生活中,我們習慣對外人,對陌生人彬彬有禮,說話做事前都會考慮是不是合適,會不會說話太重,唯獨對最親的人,我們往往肆無忌憚,無所顧忌。正是這種“無所顧忌”,我們往往傷害了最親的人!
越親近,越忽視感受
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會對自己親近的人表現(xiàn)出不耐煩,甚至說過惡毒的狠話。
教育孩子時,有時言語肆無忌憚。孩子考試不理想,會不自覺吼出“你是我親生的么?怎么能考出這種成績!”可當聽說鄰居或朋友家孩子考試不理想時,卻會心平氣和地安慰“成績只是一時的,你家孩子唱歌、繪畫樣樣都很贊,別總盯著這一處,多鼓勵鼓勵孩子!”
我們對待父母,言語有時也無所顧忌。同事遇到了電腦操作問題,多次請教,每次都耐心地解答。而家中父母打電話想問問怎么用微信發(fā)送表情包,你一臉不耐煩的說“爸,我上次不是跟你說過了么,怎么總是記不住!”普通朋友的一句關心,你會覺得得很溫暖,而父母隔三岔五來電話問最近怎么樣,吃飯了沒有,往往卻是不耐煩,甚至覺得被打擾。
我們對待愛人,有時也言語相激。主持人寇乃馨曾經(jīng)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她和丈夫黃國倫吵架時,經(jīng)常是什么話能傷害對方,就挑最痛的講。有次她對丈夫說:“你哪一點配得上我,你知不知道你離過婚,你是二手貨,你配不上我!”丈夫沒有回嘴,轉(zhuǎn)身就開始收拾行李。出門時他說了一句話:“乃馨,有些話是不能說出口的,你知道嗎?”“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自己有可能是一個家暴者。”寇乃馨說,這種暴力,就是一種語言暴力。
生活中這樣類似的事情很多,跳出來看這些瞬間,很多人應該都會頗有感觸。
對親人,為何不耐煩
很多人也許意識到自己對親人的無心,但往往是“好像成習慣了,話一出口就這樣了。”為什么我們總是不能對親人好好說話?
北京回龍觀醫(y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yī)師宋崇升表示,出現(xiàn)這種情況,與人內(nèi)心的安全感有關。對于親人,由于安全感充足,知道不論怎么折騰,關系的紐帶都足以承受,所以會有恃無恐,無所顧忌。而與外人的關系則缺乏安全感,不知道對方會包容自己多少,對自己的底線是什么,邊界在哪里,所以會小心謹慎,以和為貴。
人都會本能地判斷出關系的遠近親疏,近的關系,會讓人覺得安全;遠的關系會讓人警覺。對待外人,因為關系的疏遠,大多會客氣而禮貌,讓自己在關系中獲得好感。同樣是一句體己的話,外人說了,會讓人倍感溫暖,而親人說了,有人會覺得多此一舉。究其原因,還是源于關系的近遠。
外人的關心,是“額外”的收獲,是對關系的促進、加深;而親人的關心,則如同蜂蜜里加糖,已覺察不出新的甜味,感受不到新鮮,如同巨額賬戶上增加了微不足道的一元錢,難以讓人激動,頗有“遠交近攻”的意味。
此外這也與我們的高期待有關。我們總覺得親人更應該懂自己,接受自己。比如,當你在焦頭爛額的整理急需上交的材料時,對于陌生人的打斷,大部分人會客氣地拒絕;但如果家人來打斷,不少人會煩躁地說“能不能等我弄完再說”,因為在你內(nèi)心深處有著這樣的期待“他知道我在忙,他不應該在這時候打攪我”,一旦現(xiàn)實與期待不符合,就會引起煩躁的情緒。
關系親,也要有界限感
“親人”這兩個字,不是萬能的擋箭牌,不該成為你口無遮攔的借口。
不能對親人好好說話,在心理上,還是一種情商不夠成熟的表現(xiàn)。一個人在經(jīng)歷了紛繁世事和人情冷暖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還是親情可貴,血濃于水。
人際關系上不過親人、熟人和生人三種。通常大家會認為親人要親,熟人要熟,生人要生。然而,作家馬未都建議,親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親。
親人要生,不是生分,而是指要有一定的界限,學會尊重。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需要長幼有序,夫妻關系需要相敬如賓,兄弟姐妹之間需要親兄弟明算賬;熟人要親,恰當?shù)挠H密,有利于讓雙方都愉悅;生人要熟,也就是假熟悉,有助于快速建立關系。
關系再親密,也要有界限感。宋崇升建議,對于親近的人要給予更多的耐心、理解和尊重。如果還沒有達到這個階段,不妨假裝將親近的人在形式上當作普通朋友,相處時親密有間、不失分寸,該客氣時客氣,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禮貌、見外,沒準會讓親近的人更舒服,讓關系更穩(wěn)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