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結束,孩子們的學習必須步入正軌。但家長們對孩子的壞習慣憂心忡忡: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小動作不斷,或是優越感太強。為此,近日,記者采訪了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方旭。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兒子今年9歲,在讀二年級,可上課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只要教室外面有人經過,他眼睛馬上就‘追’過去了,真的是螞蝗聽不得水響。”家住大楚城的李女士在某qq群里“投訴”自家兒子。
這位媽媽很是苦惱,也很焦慮:打也打過,罵也罵過,激勵、獎勵都用過,但有效期永遠都只有1到2天,一家人絞盡腦汁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專家支招:
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由自我控制力引發。究其原因,教育內容、方法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或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足,學習能力低,對學習有抗拒或逃避的心理等都會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一般來說自我控制能力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得到改善。父母一定要克服對孩子粗暴、焦慮的態度,關心體貼他們。
家長要積極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感覺知識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用和有意思的,通過知識的運用過程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同時要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對其要求具體化,目標化,比如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完成固定的任務,形成一種心理活動的定向;也要注意讓孩子在學習中勞逸結合、張弛有度,這樣才不會打壓到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要積極和孩子的老師溝通,對孩子多些積極的暗示。
寫作業小動作不斷
對在某事業單位上班的王女士來說,每天監督5歲的女兒寫作業讓她頭疼無比。
王女士無奈地說:女兒寫作業時小動作不斷,一會喝水,一會上廁所,一會說自己頭疼。
在王女士看來,她已經用了很多的方法來引導女兒的寫作業習慣。比如勸說女兒如果馬上寫完作業就可以吃喜歡的吃食,看好看的動畫片,寫完作業可以得到紅星星,10個紅星星可以換一個玩具。然而,軟硬兼施,效果還是不理想。
專家支招:
其實,所有小孩都一個樣,你如果想讓他不做一個小動作,那很難。家長可以采用適度的方法來改善現狀。
首先,孩子的好習慣和家庭教育、家庭氛圍分不開。家長應該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為孩子排除一切可能影響孩子注意力的東西,比如玩具、太花哨的文具盒等。
其次,也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進行有效的溝通,明確列出孩子在注意力方面出現的問題,找到出問題的環節,再確定解決方法。并設定合理的目標,并對孩子的行為給予正確的反饋,如具體的獎勵等。
此外,要客觀理性看待超負荷的作業量。太多的重復的機械的訓練本身就是對孩子天性和好奇心、創造力的一種壓制,但目前教育的現狀還無法改變家長和教師通過作業才能鞏固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偏好預期。其實對于那些思維比較活躍,學東西也比較快的孩子,適當的教育就行,不必過于苛刻,畢竟好的作業習慣并不就是教育本身的全部。
家庭優越感過盛
熊哲是我市某小學的老師,教齡兩年。在她不長的教學生涯中,最讓她啼笑皆非的是有些孩子,從小就表現出強烈的優越感,甚至老師對其進行常規的教育時,他會搬出自己所謂的強勢家庭對老師“施壓”。
她講述了一個例子:班上一個7歲的小男孩旺旺,有次跟同學玩鬧時起了爭執,她秉著雙方兼顧的原則,對他倆都進行了教育。不料,旺旺卻突然語出驚人,說爸爸是某校領導,讓熊哲目瞪口呆。
專家支招:
時下,越來越多的孩子有著很強的優越感,孩子的優越感往往都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比如現在條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獨根獨苗,許多家長盡其所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無限制地贊美、恭維孩子等。
適當的優越感能夠讓孩子更加的自信,但是過分的優越感,無論是對孩子人生觀的形成,還是對以后的成長,都是極其有害。
為了及早拒絕過分的優越感,家庭的教育和引導是第一位。家長要引導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自我評價模式,發現別人的優點,正視自己的不足;要幫助孩子調整情緒,降低或消除她潛意識里的優越感,給孩子必要的挫折教育,培養孩子的抗挫敗能力,不要把自己的成就過多的給與孩子,要通過自身努力取得成就來贏得優越感。
對那些具有強烈優越感意識的孩子,家長的自我教育和反省很必要。要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人生觀、價值觀,要讓孩子明白憑自己的能力去獲得的財富,才是一生的財富。要教會孩子,不能依靠父母的榮耀去炫耀,不能一切向錢看,認為有錢、有權就可以搞特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