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選自百度
各位親愛的家人們,大家晚上好!
最近經常聽到小伙伴們說孩子又放假了,家里又開始了“雞飛狗跳”的日子。作業不主動寫、網課聽的不情愿也不認真,父母們就會想到班級群里老師會被“點名”,會批評自己沒有起到督促作用而頭痛不已,更會感到很沒面子而焦慮。
此時,我們可以內觀自己,這個焦慮更多的是擔心孩子還是自己的面子?如果是擔心孩子的學習,就要看看孩子學習不好了會怎樣?作業沒完成了又會怎樣?受到老師批評了又能怎樣?很多時候我們父母是否代替孩子擔的太多?孩子的學習是為自己學的?
再者,如果此焦慮更多的是有自己的面子,或被老師批評之后會覺得羞恥等等感受時,不妨覺察一下自己,看看您是否待在自己的劇情中打轉而非孩子的問題?
01
不帶情緒、指責、諷刺的語氣“好好說話”
我們再回到當下,如果您每天逼著他學習、寫作業,如果他還小,哪怕是掉著眼淚也會聽您話把作業完成,也就是說,他會在您的強制之下去聽從您,但您可否想過,等孩子再大些的話,他還能在您的強制下聽從您嗎?
有的伙伴們說了:他不跟我們甩鼻子甩臉就不錯了。
是這樣的。
其實無論孩子還是成人,只要是帶有強制的味道,就會遭到排斥、對抗。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強制之下會給人一種“你必須要聽我的”被控制的感覺在,有種“我對,你不對”被指責的感覺在,試想一下,這樣的情況之下,一定會無意識地有對抗出來,哪怕您說的都是正確的。
總聽到這樣的話:我都對他說了多少遍了,他還是不改,他還是犯同樣的錯誤,什么方法都用過了,他還是屢教不改……
我們知道了如果想要一個人聽進去,就要“好好說話”,也就是不帶情緒的說,這樣,他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就是被尊重、你是真正為“我”好,才有可能聽進去,而只有能聽得進去了他才有可能會去反思、修正。
所以,還是要先“好好說話”,使他愿意聽,然后才是聽您都說了啥。
多數情況下,我們關注更多的是自己說了啥,說了多少遍,并沒有關注對方的情緒是怎樣的,自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還是居高臨下的態度?
試想一下,如果別人對我們指責性或教育性的講,我們能聽進去嗎?能聽進多少?
所以,還是要學會“好好說話”。
02
學會放手
有位媽媽聊到孩子學習的事情時特別焦慮,甚至焦躁。我對她說,學著放手吧!
聽到這話她的眉頭就鎖的更緊了,又說了一大堆她是怎么放手的,放手后看著孩子玩得很開心、不主動學習時自己那種忍無可忍的心情,自己快要憋出病來了等等。
其實,此放手非彼放手。
看得出,這位媽媽很焦慮,雖然說的是完全放手了,把主動權交給孩子,把學習這件事交給了孩子,但當看到孩子玩得很開心時她更焦慮了,這就是我們多數朋友都慣用的“技倆”??谥姓f的是不管,放手,但實際內心放不下,內心的兩股力量撕扯著,必然就焦慮。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要學著逐漸放手,首先讓他自己學著站立、行走,走他自己的路,我們不是一下子也不管,還是要注意伸開自己的雙臂環抱在他的身旁,看著他能逐漸走穩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完全放手,只在他跌倒的時候給他更多的鼓勵和信心就夠了;而后會看著鍛煉他拿勺子吃飯,拿筷子吃飯,當他能完全可以了,沒有危險時我們才真正完全放手了這一塊兒又開始逐漸學著放手他別的方面,比如他與外界的連接、學習,完全的獨立等等。
所以,是學著放手,而不是一下子完全放手不管。
回到當下,我們一樣可以先從某個點開始試著放手,比如我們可以先從賴床開始,鍛煉他能自己主動起床、洗漱,或者我們從他能主動完成作業開始。
總之,從一個點開始,而不是一下子完全的“大撒把”。當某一天他也看到自己的一點點變化時,他的自信就會增強。
比如當他偶爾一次主動完成作業被您看到了,就要及時給他鼓勵(具體鼓勵法咱們都多次分享過),看到并強化他做的對的、好的事情,當然在這個逐漸放手的過程中,避免不了他會不斷地出現反復的現象,我們不必盯著他的“反復”,而是尋找時機強化他做的好的時候,而這就是在給他做好某件事的內驅力作加分。
想想我們自己何嘗不是一樣呢,我們會說“我知道我的性子太急了,總是控制不住吆喝孩子,這樣做很不好,但我就是忍不住”。我相信,當您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時,一定是有改變的,只是沒有那么立竿見影,沒有使您很滿意而已。所以,任何事情想要有變化都需要一個過程。
此時,我們是否也看到了,人們總是在對別人的時候要求會苛刻一些,在對自己的時候,就會寬容很多。
03
陪伴孩子的成長之路不單靠父母一方
我們中國式家庭中多是母親擔起陪伴孩子、養育孩子的責任,父親則是負責賺錢養家,更多時候抱著“我很忙”的理由把孩子“丟”給了媽媽。
有位朋友就是這樣的情況,很好的一位媽媽,懷里抱著小的,還在操心著大的學習。在聊到大孩子學習情況時,非常焦慮,更不知道該怎么辦。
問到孩子爸爸時,說他爸爸因工作原因經常在外很少回家,但當爸爸偶爾回來時也會跟孩子談心,帶孩子出去玩,只是平時這種生活很少。
我想說,我們都生活在新時代,智能手機人手一個,爸爸無論多忙,也可以留出給妻子和孩子一點點時間,打個電話、微信視頻都是不錯的選擇,使孩子知道,爸爸雖然工作忙,經常不在家,但他一直都愛著自己,愛著媽媽,愛著這個家。
這樣的話即便爸爸不在家里、不在身邊,孩子依然會有感受到有爸爸陪伴。
想到一部多年前看過的電視劇,一個家庭中一位母親帶著三個男孩子過生活,父親在老三兒子出生不久就去世了,母親靠著賣包子帶著三個兒子維持生計。
母親時常會在父親祭日或兒子們生日時讓仨兒子跪在父親遺像前,給兒子們講述一下父親生前是怎么做人做事的,父親生前跟鄰里、同事們都是怎么相處的,使兒子們更多的了解父親,甚至在他們內心依然有了父親的或者一個男人的形象。同時每當仨兒子有心事解不開或打架、出錯的時候,母親也會坐在“父親”的旁邊,讓兒子跪在父親的遺像前跟父親說說或反思。
這個片段使我看到這個現實殘缺的家庭其實并不殘缺,因為他們的家有家魂,父親雖不在了,但父親的形象真真切切在這個家中,他們的心都在一起,而我們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看似很健全的家庭其實并不一定健全,或者說看似健全的家庭其實是殘缺的。
陪伴并不是必須要相互陪在身邊,而是看家庭成員們心的距離有多遠。
我能做的不多,但你需要的時候,我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