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能治愈的,是愿意'自愈’的人。”
內耗真的既浪費時間,又損耗心力,之前的我,也是一度陷入緊張、焦慮、迷茫狀態(tài),內耗嚴重時,有過抑郁、自閉……直到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想清楚一些問題,對生命有更多理解,我學會了“治愈”自己。
做到這三點,遠離“精神內耗”,放過自己,好好做事,好好生活。
一、事先不慌
事情未來之前,不慌張,不在自己這先“亂了陣腳”。
一慌,在心力上就先弱了幾分,真正應對事情時就少了底氣。
人生除了生老病死,其他都是小事。
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也沒有什么過不去的,適當?shù)膲毫梢猿蔀閯恿Γ槐亟o自己施加太多壓力。
個體生命的力量有限,全力以赴去做,盡力而為就好。
不慌亂,保持鎮(zhèn)定,從容面對。內心越穩(wěn),處理事情就越得心應手。
二、事來則應
事情來了,就好好面對。
不會一邊抱怨,一邊心不在焉地完成。敷衍的結果,就是讓簡單的,反而變得復雜起來。
事情本身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主觀的判斷與強化,改變了人對事情的看法。
當事情擺在眼前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從容應對,沒有別的。
真正投身事情時,行動是箭,事,就是靶心。
心態(tài)越平和的人,越容易接近目標;越專注的人,越能盡快達成目標;不抱怨的人,越能盡善盡美。
三、事去不留
事情結束了,不去“反芻”,讓它真正過去。
無論是過去的成就,還是失敗的經(jīng)歷,榮辱都已是“過去式”,我們可以從中吸取一些教訓,總結一些經(jīng)驗,但不必永遠掛在嘴邊,記在心里。
過去不能代表現(xiàn)在,更不能代表將來。
整個人生,只是一場體驗,不能被階段性地“定義”、定格。
一件事情做好了,不值得過分炫耀;事情沒做好,也不值得過分自責。
事情完成得好,帶著一份成就感,去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事情完成得不夠好,也不必“自我效能感”直線下降,保持“學習者”心態(tài),繼續(xù)成長就好。
時間花在哪里,都會“看得見”結果,只是有時候,這個“成長線”比較長,我們需要,將生命的維度展開得更廣一些,再耐心一點,就會看得見了。
有時候會這樣想,人終其一生所追求的,不過是一份價值感和內心的平靜,此外,都是附加物。
相信——“相信”的意義,遠離“內耗”,你不是不好,而是,會越來越好的~
作者:素履 | 90后編輯、自由撰稿人。
公眾號:驛路筆記 | 羈旅一程,步履匆匆,那些讀過的書、成長的印跡,那些在風中低語的靈感碎片,我小心收藏,慢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