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是怎樣形成的——心臟的收縮、舒張交替進行,推動血液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密閉循環系統內持續流動。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造成的側壓力稱為血壓。理想的血壓值是< 120/80 mmHg。
兩上肢的血壓可有輕度差別。若兩上臂的血壓差別較大,應按高的一側的血壓值來診斷高血壓和評估療效。若兩側血壓差值超過20 mmHg,應注意檢查是否由病理性因素所致。
脈壓是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差值, 正常為30 ~ 40 mmHg。脈壓增大是動脈硬化的一個指標。
無論是健康人還是高血壓患者,血壓都有晝夜節律的變化。白天,人體較活躍,身體需要更多的氧和營養,相應地需要大量的血液來輸送,血壓就高些。夜里睡眠時只需最小限度的氧和營養,血壓就低些。大多數人一日24 小時的血壓節律是,隨早晨覺醒起床而上升,日間持續處于較高狀態;晚上血壓逐漸下降,在睡眠過程中降到最低,夜間1 ~ 3 點為最低谷。
季節和環境溫度的變化會使血壓波動,冬季血壓水平要比夏季高些。血壓也會因運動、排泄等活動和興奮、緊張、憤怒等情緒變化而升高。健康人血壓暫時升高會很快恢復,如果出現慢性血壓持續較高的狀態,就成了高血壓。
高血壓的定義——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 非同日3 次測量上肢血壓,收縮壓≥ 140 mmHg 和(或)舒張壓≥ 90 mmHg 考慮為高血壓。若在家中自己測量,血壓超過135/85 mmHg則提示血壓增高。
目前90% 以上的高血壓原因尚不明確,稱為原發性高血壓。如果血壓高是由于某些疾病(如腎臟病、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嗜鉻細胞瘤等)引起的,稱繼發性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服藥治療的效果差,應當針對病因治療,去除病因后血壓能有效降低甚至恢復正常。
高血壓的易患對象——高血壓的易患對象有: 攝鹽過多、進食高熱量食物而缺乏活動所致的超重/ 肥胖、長期過量飲酒、吸煙、缺乏運動、長期精神壓力大、有高血壓家族史、男性≥ 55 歲及更年期后的女性。有以上危險因素之一者,建議每6 個月測量1 次血壓,并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預防高血壓的發生。
我國心腦血管病現患人數2.9 億。每年約有350 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占總死亡原因的首位(41%),平均每10 秒鐘就有1 人死于此病。我國現有腦卒中患者至少700 萬,心肌梗死患者250 萬, 這些患者超過一半存在不同程度的殘疾。心腦血管病死亡人群中,一半以上與高血壓有關。
如何早期發現、確診高血壓——大多數高血壓患者通常無癥狀,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壓高, 是體檢或偶爾測量血壓時才發現血壓高,故高血壓被稱為“無聲殺手”。有些患者是在發生了心臟病、腦卒中、腎衰竭需要透析時才知道自己的血壓高。所以建議正常血壓成人每2 年至少測量1 次血壓。強化各級醫療機構首診測血壓制度,到醫療機構就診,不管看什么病,均要測量血壓,以便早發現、早治療。有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失眠、心悸、氣促、胸悶、肥胖、睡眠打鼾、乏力、記憶力減退、肢體無力或麻痹、夜尿增多、泡沫尿等癥狀, 提示可能血壓高,要盡快就診。
(本文轉載自“郭藝芳心前沿”微信,摘自中國高血壓患者教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