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是人類經濟行為的基本目標。
社會人忙忙碌碌,終其一生價值在為財富背書。
財富對于社會人如此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財富呢?經濟增長為什么要追求效率呢?
一、財富的定義
財富是人們利用各種經濟資源生產出的能夠滿足自身迫切欲望的商品或者服務。財富能產生效用,是主觀的。在一個高度分工的社會,對于依賴交易才能獲得生存資料的交易主體,財富就指有效產出,就指能夠滿足有效需求的,給消費者帶來效用的商品。經濟資源是指制造財富所需的物質和智力基礎(人財物)。根據人們欲望的迫切程度來劃分經濟層次,根據欲望滿足程度和所費代價來評價效率高低。在生產過程表現為資本品形態,最終變成消費品被人們消耗。
二、財富幾個基本特征:
1.財富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欲望的手段,且具備稀缺性;
人們用以滿足欲望的手段只有具有稀缺性,人們才會賦予其價值。比如空氣是可以滿足人們欲望的,但是它沒有稀缺性,人們就賦予其極低的經濟價值,也不是經濟意義上的財富。
2.在分工的社會中,有交易價值的才是財富,即供給才能交換需求;
在分工社會中,人們都是為了出售而生產。每個人在為別人奉獻產出的時候,他同樣需要補償自身的生產開支,這意味著別人同樣要用自己的產出和他進行交換,這才是交換關系。單向的需求或者供給,本質是一種借貸(融資)關系,如果需求方不能償還,這對于供給一方來說是財富凈損失,對于需求方而言就是不勞而獲(吃白食)。經濟學所說的有效需求,即指有供給的需求。對于交易來說,沒有純粹的需求或者供給,供給和需求就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在現代經濟學中被驚人地誤用,從而產生一系列荒唐及背離常識的錯誤。
3.價值是人賦予的,因此是主觀的。
對于沙漠中一個口渴難忍的人來說,一瓶水是最迫切的需求,此時他會賦予其極高價值,甚至可以用一噸黃金來和它交換。在這筆交換中,他賦予黃金以極低價值,只有在解決口渴問題之后,他才可能賦予黃金以較高價值;所以財富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只有最能滿足人們欲望,帶來效用的,才是財富。對于一個饑腸轆轆的人來說,為他生產兩個包子,遠比為他生產一臺電視機更有價值,因為此時的電視機不能給他帶來效用。
4.效率問題是經濟中的核心問題。
為消費者生產最具效用的商品,同時耗費了極低的經濟資源,就是最具效率的經濟行為。如果社會付出極大成本,生產的東西卻不能滿足迫切的欲望,這是文不對題,這就是常說的勞民傷財。比如一個吃不上飯的社會,卻去生產一大堆鋼鐵,這就是毫無意義的經濟行為,此時的鋼鐵不是財富,人們會賦予其極低的經濟價值。所以任何經濟行為(包括充分就業)都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礎上,效率問題是經濟第一要義。比如修將長城,可以制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生產具有軍事價值的防御設施,但是長城不能滿足人的生理欲望,不是有效產出,不具有交換價值,
5. 人的欲望是有層次之分的,對高層次產生欲望,是以低層欲望的滿足為前提的。
人的欲望滿足遵循從低到高的順序,人不能跳過低層次的欲望。比如沒有飯吃的人,不可以去大練鋼鐵,這些練出的鋼鐵就毫無經濟價值。吃是第一需求,人們在“吃”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才產生其他需求。正因為有了足夠的食品,一部分人才開始進入工業生產,待工業品豐富之后,又一部分人進入服務品的生產。最終形成了社會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經濟結構。這在社會中形成了資源配置從低到高的順序,其相應比重由其產出能力決定。
三、社會財富的劃分。
從財富的定義我們看出,在市場中,只有滿足人們有效需求的才是財富,反之不能滿足人們有效需求的就不是財富。他的形態不僅是物質的,也包括無形的服務。我把現代社會產出按照效率分為ABC三個池子:
其中:A池子-利潤極高,是最有效率的,它付出極低代價,卻產生了極大效用( 微軟公司)。
B池子-微利是低效率的產出,有一定用處,但耗費高昂(比如高鐵)。
C池子-虧損,是無效產出,是勞民傷財,是壞賬,是對經濟資源的犯罪(當下嚴重出超的房屋)。
經濟行為的結果就是不斷地給上述三個池子注入內容。如果社會中A池子有效產出不足,BC的低效或無效產出過多,就會發生通脹。價格的上升實際是表達了經濟體效率的低下。
四、人類財富的經濟核算
為了精確地計算經濟產出及為此所費代價,人們將這些經濟資源貨幣化后,可以精確計算經濟行為的得失。
一、什么叫經濟產出(收入)?
人們在社會中其經濟行為的結果就是經濟產出,在經濟核算中就是“收入”的概念。主體收入的增長就意味著它為社會注入了財富,也意味著經濟產出的增長。
二、什么叫經濟成本?
任何產出都是需要成本的,因為它需要耗費人財物。而地球上相當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如礦物資源),可再生資源(如人力、環境)在一定時點也是有限的。所以任何產出都不能不計成本,成本就是代價,就是經濟損耗。
3.什么叫經濟收益?
經濟產出減去耗費的成本后剩余的部分就是經濟收益,價格化后在資產負債表上表現為利潤。這是主體為社會創造的增量財富,這是經濟行為的目的,在主觀層面就是效用。如果是虧損就說明此項經濟行為低效率,是得不償失,是勞民傷財,必須停止其資源使用權并予以關閉。
從上述概念解釋中,我們認識到人類經濟行為的本質就是通過耗費既有成本,獲得全新收益,為自己創造更多效用以滿足欲望的行為,這也是人類經濟行為的理性所在。
效率問題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盡快富裕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