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水滸傳》中,有一位名叫楊志的好漢,他綽號“青面獸”,武藝高強,位列梁山泊第十七位。然而在北宋末年,確實有一位名叫楊志的人物,他也曾落草為寇,后被朝廷招安,他很有可能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原型人物!那么歷史上的楊志到底有著怎么樣的傳奇人生呢?
歷史上關于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河南省濟源市龍?zhí)逗┕r,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古墓,考古專家對其進行保護性挖掘,發(fā)現(xiàn)了一座墓志,人們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楊志!根據(jù)墓志記載,楊志是鄧州淅川人,世代為農(nóng),并非是“三代江門之后,五侯令公之孫”。
楊志性情剛烈,十六歲時因傷人性命,于是落草為寇。至于楊志是否和宋江等人在一起,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沒有十分明確的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楊志在當時算是“巨寇”,讓地方官員十分頭疼。宋徽宗宣和年間,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加入北宋軍隊。因楊志作戰(zhàn)勇猛,宋徽宗甚至親自召見他。
1122年,童貫率軍攻取燕云十六州,楊志隸屬于西路軍。1125年10月,宋金戰(zhàn)爭爆發(fā),金軍圍攻山西重鎮(zhèn)太原,為此宋朝發(fā)起了援救太原的軍事行動。1126年5月,在榆次之戰(zhàn),西軍名將種師中戰(zhàn)死,宋軍潰敗。一些史料將將這次戰(zhàn)斗失敗的原因歸咎于楊志,說他“首不戰(zhàn),由間道徑歸”。
然而這并不符合史實,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李綱,事后向皇帝上書,解釋這件事,說楊志只是跟隨大軍潰敗而已,還稱贊楊志在軍隊潰敗后,能夠收集殘兵敗將,“屢次立功,殺退敵馬”。李綱先后兩次上書,為楊志請功。當時楊志是第三十八階德“武節(jié)郎”,因戰(zhàn)功升任第三十五階德武德郎。
李綱對楊志十分器重,他正準備再次組織援救太原。當時李綱擬定了一個兵分三路的作戰(zhàn)計劃,楊志隸屬于王淵麾下。宋朝方面搞了一個出奇兵直取敵后的作戰(zhàn)方案,而率領這支奇兵的就是楊志,以及賈瓊。可是到了計劃執(zhí)行時,卻只剩下了賈瓊一人,那么楊志去哪了呢?
根據(jù)墓志的記載,原來楊志死了,而殺害他的不是金軍,而是宋將!“時公受制于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楊志與主將王淵有私人矛盾,王淵居然趁機公報私仇,將楊志囚禁后殺害,“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楊志死后,他的一位部下名叫馬秦的人,最終將楊志的尸骨安葬。
在楊志死后三年,王淵激起了“苗劉之變”,結(jié)果被亂兵所殺。楊志也得到了朝廷的昭雪,被追封為登州防御使。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馬秦,他深受楊志的厚恩,所以能夠知恩圖報,此人一度被迫投降金朝,為偽齊效力。不過馬秦一直心戀故國,與宋朝有聯(lián)系,后在鎮(zhèn)守宿州期間,舉州歸降南宋。
參考資料:1.《宋書》;2.《梁溪集》;3.《三朝北盟會編》;4.《故贈登州防御使楊公墓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