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創業失敗,準備二次創業,目前缺金少糧,但仍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二次創業的產品研發之中。但目前是新產品所面對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樣品的“出爐”還存在著不可預料的未知數。同時,還有一個短期的項目可以暫時彌補一下殘缺的現金流,但需要暫停新品的研發制作。你說,是應該選擇務實的短期價值?還是要抓緊時間盡快落實未知成果的新品研發制作?以追求“虛幻”的長期價值呢?
是要用所放棄的“機會成本”來衡量一下,再做出選擇?
還是拍拍腦門,讓“硬幣”來決定?
這好像又談回了前一篇的“概率論”,要用“貝葉斯定律”來幫忙決斷一下。或許,通過“博弈論”來決定一下未來的走向。
看看,這就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場景,知識的體系并不能很好的應用在實際的案例上,這是不是也就論證了最知名的那個論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聊遠了,說回這本書,最后的一個“底層邏輯”講的是關于“博弈論”在商業中的作用,在我看來,博弈的對象至少是雙方或以上的。對于博弈論而言,就是預測一連串的“if”和“what if”的組合后的結果。你要是能根據最開始的那一個“點”的起因,在一個思維導圖上總一連貫的“if”和“what if”做出判斷的話,那你也一定就是一個“博弈論大師了”。
囚徒困境,智豬博弈,膽小鬼博弈,都是很著名,很好理解,也很有意思的博弈論經典案例。這里咱就不占字數一一羅列了,感興趣的你,可以自行補課了。
在企業而言,往往就會面臨各種內在或外在的對決,博弈,或許能提前掌握一些商業間博弈的底層邏輯時,那我相信,你就可以比大多數人擁有一副可以透視事物本質的千里眼了。
整書看完,感覺內容上不如第一本驚艷,全書以數學的邏輯為本書的核心鏈來貫穿六項企業生存的基本規律,只能說看完了,也大致明白,但對我來說就像上面的那種情況類似,知易行難,知識的積累不易,但應用起來需要“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