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內容僅供參考學習
黃河下游
黃河桃花峪至入海口為下游。流域面積2.3萬平方公里,僅占全流域面積的3%,河道長785.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緩。下游河道橫貫華北平原,絕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約束。河道總面積4240平方公里。由于大量泥沙淤積,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出名的“地上懸河”,成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嶺。
由于黃河將大量泥沙輸送到河口地區,大部分淤在濱海地帶,填海造陸,塑造了黃河三角洲。隨著黃河入海口的淤積——延伸——擺動,入海流路隨之改道變遷。歷史上利津以下河道多次改道,建國年后曾經三次有計劃的人工改道,河口段河道長也不斷變化。20世紀90年代黃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流經清水溝后逐步淤積塑造的新河道。
歷史改道
自先秦至北宋,黃河一直是北流入渤海(北宋曾兩次奪淮入黃海,但很快堵口重歸原來河道),但河道有過幾次重大變遷,一次是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在黎陽決口,偏離禹河故道,由黃驊以北入海(之前的黃河入海口在天津附近)。一次是始建國三年(11年)在魏郡決口,由千乘郡入海。此后這條河道穩定了千余年未變。
唐末五代由于藩鎮割據加上戰亂,黃河下游堤防 老化,淤積嚴重,河患頻繁。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黃河在澶州橫隴埽(今河南濮陽)決口,之前也有過多次決口,但北宋都立即堵塞了決口。但橫隴埽這一次決口后,宋仁宗下令“權停修決河”,于是形成了“橫隴故道”。但由于黃河分成數股入海,水勢變弱,因此易于淤積,在北宋年間曾多次改道。紹圣元年(1094年)北宋朝廷終于下決心堵塞北流,讓黃河全部東流。但五年后黃河便在內黃決口,又向北沖出了一條新河道,自乾寧軍附近入海。此后直至北宋滅亡,河道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朝東京府汴梁守將杜充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州(今河南滑縣)的李固渡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黃河自泗水入淮河,然后奪淮入海。這一次形成的黃河東流進入黃海的走向歷經金、元、明、清四朝,維持了七百多年。就黃河兩岸的地勢海拔而言,向南改道易,向北改道難。元代時黃河河道發生過幾次改道,或是沿潁河、渦河入淮,或是自汴梁、歸德以北潰決出新河道。至正年間“賈魯治河”后,黃河主流又回到歸德-徐州故道,但有一些岔流始終未斷絕。
元代雖然開鑿了大運河,但在海拔較高的濟寧分水點一段,由于水量不夠,漕船始終過不去,只能通行小船,因此元代向大都運糧以海運為主。直到明代永樂遷都,經過進一步整修,運河才成為南北運糧大動脈。黃河河水是運河水量的重要補充,明代既希望用黃河之水補充運河,又怕黃河沖毀或淤塞運河河道,因此徐有貞、白昂、劉大夏、朱衡、潘季馴、楊一魁等人在治理黃河時采取多種措施來確保漕運,包括蓄洪澤湖水,用其高水位清水沖刷黃河泥沙(但也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泗州明祖陵被水淹沒);在山東昭陽湖以東開鑿新運河,用湖面阻攔黃河汛期來水;黃河兩岸筑堤束河沖淤等等。明代也有人主張人為改道,讓黃河重新向北流入渤海,但因淮河不足以支持運河所需水量,因此一直沒有采納。
清代黃河、運河局面如故,齊蘇勒、靳輔、陳潢等人治河頗有成就,但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在清代人口大增后變為嚴重,河政也非常廢弛。兩河(黃河、運河)歲修,每年撥銀逾五百萬兩,實用到治河上的不到十分之一二而已。隨著黃河下游的不斷淤積,清代中期以后自河南蘭陽(今蘭考)以下至入海口的河道級比降只有萬分之0.7到萬分之1.1,異常平緩,導致水速緩慢,淤積越來越嚴重,舊河道很難繼續保持下去。道光年間,魏源就主張在開封上游的地方人工改道,讓其向北流入渤海,否則黃河就要自找去路。咸豐五年(1855年)六月十七日,黃河在蘭陽銅瓦廂向北決口,一天內決口便寬達六七十丈,到七月初已擴大至一百六七十丈。河水淹沒河南、山東諸多州縣,向北奪大清河河道流入渤海,從而形成了至今未變的黃河河道。黃河從山東入海后,運河將長期受害,因此清廷有官員主張堵口,使之回復淮徐故道,以保漕運。但黃河故道河身幾乎早已淤成平陸,平時河水距堤頂只有一二米,因此更多的官員主張因勢利導,就新河筑堤,使之改行山東。兩派爭論了二十年,此時銅瓦廂口門已寬達十里,故道堤防又遭嚴重破壞,且新河河槽已經刷成,此時再行堵筑,為時已晚。再加上清廷辦洋務,開海運,開口岸,南糧已可從上海運往天津,所以到光緒年間,恢復淮徐故道之說不再有人提起,黃河的走向也一直延續至今。
花園口決堤使得武漢戰役向后推遲了大約三個月時間,為軍事贏得了一些準備時間,也令鄭州失去戰略價值,直至豫湘桂戰役才被日軍攻占。但其代價非常巨大。河南、安徽和江蘇三省44個縣市受災,淹沒耕地1200余萬畝,約1200萬人受災,其中391萬人外逃,89.3萬人死亡。此后黃河經賈魯河和潁河奪淮入黃海,每年汛期河水都要淹沒黃泛區,洪水過后蝗災復至,地表突兀凸凹,到處沙丘堆移,無法耕種,對當地農業造成嚴重破壞。直至在善后救濟總署援助下,才完成堵口工程,黃河恢復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