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作為儲君,為何會選擇謀反?談談歷史上3位謀反的太子
封建王朝兩千多年,傳承方式一直是“家天下”,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為了王朝順利傳承,必須在直系子嗣中挑選繼承人,此即太子。“太子”一詞最早指的是大兒子,后來逐漸演變為皇帝繼承人的專屬稱謂,一旦被立為太子,也就意味著未來有很大幾率成為皇帝,但實際上,歷史上能夠安安穩穩由太子繼承皇位的并不算多。父子相疑、兄弟鬩墻以及大臣攻訐都有可能導致太子之位被廢,而從歷史經驗可知,廢太子幾乎沒有好下場,因此一旦得知儲君之位不穩,太子也就只剩下了謀反一條道路可走。漢武帝太子劉據
劉據是漢武帝與衛皇后嫡子,于元狩元年(前122年)被立為太子,其擔任太子之位長達38年之久,因牽連“巫蠱之禍”起兵謀反,后自殺于湖縣,妻子家人在兵敗后也都在長安遇害,僅有一尚在襁褓的幼兒(漢宣帝劉詢)幸免于難。征和元年,丞相公孫賀主動請纓捉拿“陽陵大俠”朱安世,希望能替擅挪軍餉而被下獄的兒子公孫敬聲贖罪,雖然朱安世被成功擒獲,但他在獄中卻誣告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并用巫蠱詛咒皇帝。漢武帝本就疑心重,便命人徹查此事,結果“罪名屬實”,公孫父子被族滅,陽石公主、諸邑公主以及衛伉(衛青長子)皆受牽連被殺,衛氏外戚勢力遭到沉重打擊。此事還逐漸蔓延到宮中,后宮中有仇怨的妃嬪開始互相告發對方用“巫術”詛咒皇帝,漢武帝大怒之下將揭發妃嬪盡數處死,巫蠱之禍至此全面爆發。不久后,漢武帝又夢見數千木頭人想要襲擊他,結果從夢中驚醒,此后漢武帝的身體便一蹶不振,記憶力也開始快速衰減。江充向漢武帝進言說,這種情況定是有人用巫術詛咒他造成的。漢武帝信以為真,全權委托江充調查此事,而江充曾得罪過太子劉據,擔心將來劉據坐上皇位,他不會有好下場,于是他決定利用巫蠱之事陷害劉據。江充在命人搜查宮中房屋之后,聲稱在太子宮中找到很多木頭人以及寫有大逆不道之言的絲帛。劉據聽聞江充的構陷后驚懼不已,想要親自去漢武帝居住的甘泉宮請罪,結果遭到江充等人的阻攔,導致求見未果。慌亂當中,劉據聽從老師石德的建議,調動士兵將江充處死,此時長安城中已經傳出“太子謀反”的流言,漢武帝自然不信一向懦弱的劉據敢造反,就派遣使者去調查。但使者因為怕死,根本就沒敢出城見劉據,可他卻向漢武帝回報稱“太子已經造反”,漢武帝大怒,調遣軍隊平叛,劉據兵敗而逃,最終在湖縣一農戶家中自盡。唐太宗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嫡長子,8歲時即被立為太子,后因忌憚同樣被李世民看重且懷有奪嫡之心的胞弟李泰,暗中謀劃刺殺,失敗后遂起兵謀反,結果事情敗露,被李世民幽禁別室,后在流放之地去世。作為大唐“天可汗”的嫡長子,李承乾從小就受到李世民的寵愛,12歲時便已經開始在尚書省聽訟,李淵駕崩時,李世民下詔讓李承乾監國,此后每當李世民外出巡游,都會留太子在京監國。如果不出意外,李承乾將是大唐帝國新的皇帝,但在李承乾17歲時,事情還是發生了改變,關于太子李承乾的負面消息越來越多。游獵戲玩、私幸樂童稱心,甚至模仿突厥生活方式搏擊取樂,而對于勸諫他的東宮師傅們,李承乾也由原本的敬重轉變為憎恨,甚至不惜派遣刺客殺之,最終他走上武力逼宮之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太子李承乾走上謀反之路呢?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首先是李世民對嫡次子李泰的愈加偏愛,讓李承乾感受到極大的危機。從636年起,李世民開始表現出對魏王李泰的偏愛,不僅破例讓其可以設置文學館自行招募學士,后來甚至還逾制讓李泰遷居武德殿。種種跡象表明,在李世民的心目中,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地位發生了明顯變化,這無疑給李承乾造成了巨大的危機感。其次是李世民對李承乾的高期望值,令后者不堪重負。李世民對培養繼承人十分重視,從李承乾被立為太子起,李世民先后請了數十位名臣宿儒來教導李承乾,其中就包括蕭瑀、孔穎達以及房玄齡等人。為了使太子成為合格的皇帝,李世民奉行“狼爸”的教育方式,在李承乾的成長過程中更容易出現缺乏耐心,過分嚴厲的態度,這不免令李承乾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后來李承乾一系列荒唐行為,包括謀反,未嘗不是壓抑后的宣泄行為。唐玄宗之子李亨
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于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為太子,安史之亂爆發時,李亨與禁軍大將陳玄禮發動兵變,將奸相楊國忠處死,逼迫李隆基賜死楊貴妃,后北上靈武登基稱帝,遙稱李隆基為太上皇。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和宰相李林甫暗中謀劃將壽王李瑁扶上太子之位,在兩人的謀劃下,原太子李瑛被殺,雖然后來武惠妃去世,但李林甫仍舊沒有放棄扶立壽王的念頭。李隆基為此猶豫一年多,最終還是選擇年長且好學恭順的忠王李亨為太子。不過李亨的太子之位并不穩固,李林甫以及后來的奸相楊國忠,都與李亨的關系頗為緊張,由于擔心未來遭到清算,他們始終不留余力沖擊李亨的太子之位。在天寶五年(746年),李亨為求自保曾兩次被迫與妃子和離。先是李林甫舉報皇甫惟明“欲共立太子”事件,使得李亨不得不與韋妃和離,后又發生杜良娣之父被鄰居舉報“妄稱圖讖”事件,李亨被迫與杜良娣和離。在李林甫和楊國忠的不斷構陷下,李亨這個太子當得很不是滋味,再加上李隆基晚年臻于享樂,朝政一片混亂,李亨所處的環境愈加惡化,直到“安史之亂”爆發,李隆基出逃,李亨才有了對楊國忠等人發動清算的機會。除掉楊國忠,逼迫李隆基賜死愛妃楊氏,這實際上已經標志著李亨已經和李隆基徹底決裂,只不過面對安祿山這個強大的外患,兩人一直默契地保持表面友好。在這種情況下,李亨自然不會再將前途命運交到李隆基手中,于是他主動與李隆基分道揚鑣,北上靈武另謀出路,而在到達靈武后不久,李亨便高調稱帝,身在蜀地的李隆基聽說后也只能選擇默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