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陰寒凝結:患肢沉重、酸痛、麻木,小腿有抽痛感,喜暖怕冷,皮膚蒼白,觸之冰涼、干燥,有間歇性跛行,足背脈搏減弱或消失,伴見面色無華,乏力,舌淡苔白或白膩,脈沉細而遲??砂橛行⊥染植刻弁床⒚綏l索狀物(遷行性血栓靜脈炎)。
治法;溫陽散結,活血通絡。
方藥:麻黃10克、炙附子15克、肉桂10克、烏蛇15克、桑枝20克、甘草10克、赤白芍各20克、牛膝15克、細辛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鹿角膠(化)15克、白芥子10克、黃芪30克、木瓜15克、雞血藤30克。
濕重者,原方加蒼白術各15克、黃柏15克、木通10克、澤蘭瀉各15克、赤小豆50克。
②淤血阻脈:患肢疼痛不休,夜間尤甚,常常抱膝呻吟難眠,膚色暗紅、紫紅或青紫,足背部汗毛脫落,趾甲變厚,皮膚、肌肉萎縮,可伴有粟粒樣黃色淤點反復出現,足背動脈消失,精神疲憊,面色蒼白,消瘦,納物不香,舌偏紅或紫暗、苔白,脈沉細澀。
治法:活血化淤,通絡止痛。
方藥:生地10克、赤芍凹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肉桂5克、元胡粉(沖)6克、炙乳沒各6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甘蘋10克、枳殼15克、王不留行15克、兩面針根15克、牛膝貝克、桑枝15克、烏蛇20克、水蛭10克。
③熱毒壅結:患肢皮膚暗紅而腫,患趾如煮熟紅棗狀,皮膚上起黃泡,漸轉紫黑色,呈浸潤性蔓延,甚則五指相傳,波及足背,筋萎內枯,吾干性壞死。足背、脛后動脈搏動消失。徹夜難眠,創面肉色不鮮,伴有發熱、納呆、口子渴、尿黃便于,舌紅苔黃膩,脈弦細數或洪數。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方藥:金銀花30克、連翹20克、黃芪30克、蜈蚣二條、蟬衣10克、元參加克、當歸尾15克、牛膝lo克、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革薜15克、丹參30克、元胡粉(沖)6克、炙乳沒各5克,煎湯送服中成藥醒消丸。
④氣血兩虛:患肢肌肉枯萎,皮膚干燥而脫屑,壞死組織脫落,刨面久不愈合,神疲倦怠,畏寒,心悸自汗,少氣,形體消瘦,舌淡苔薄,脈沉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生肌。
方藥:炙黃芪30克、當歸15克、黨參20克、白術10克、炙甘草10克、熟地黃20克、山萸肉20克、赤白芍各15克、山藥z克、肉桂5克、木香6克、陳皮10克、防風6克,、牛膝10克、地龍1o克、僵蠶10克。
⑤久病:久病不愈,面色晦暗無華。精神萎靡不振,筋骨萎軟,上半身熱,下半身畏寒,頭暈,腰背酸痛而重,舌偏紅苔薄而干,脈沉細澀或弱。
治法:腎陽虛:溫腎益陽通脈。
方藥:肉桂10克、炙附子15克、干姜6克、山藥20克、丹皮10克、山萸肉20克、熟地10克、澤瀉15克、炙黃芪30克、桑枝15克、鹿角膠(化)15克、炒萊菔子20克,炮甲片10克。
腎陰虛:補腎益陰活血。
方藥:生熟地各lo克、山藥20克、1山萸肉20克、丹皮10克、龜板(先煎)30克、麥冬15克。石斛10克、知母15克、牛膝10克、水蛭10克、烏蛇15克、地龍10克、五味于10克。
(2)外治法
①初中期:外敷沖和膏、紅靈丹?;蛴卯敋w15克、威靈仙15克、桑枝30克,煎水熏洗患肢,每日1—2次?;蛴蒙接凇⒏山擒镙?,等分研末,蜜調貼敷涌泉穴。也可用當歸、紅花、肉桂、細辛、干姜、川椒、樟腦,等分泡于95%酒精中1周,外涂患肝,每日2—3次。邊擦涂邊按摩,以有熱感為好,但不宜用力過猛。
②后期:潰瘍面積小者,可用毛皮樹根煎水浸泡后,外敷生肌膏。潰瘍面積大、壞死組織難以脫落者,用蠶食方式清除。具體方法略。
(3)針刺療法
①取合谷、內關、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陰交、陰陵泉、復溜、解溪,為主穴,配太溪、昆侖、委中穴,強刺激后留針15分鐘。每日1次。
②耳針取交感、皮質下、趾、跟穴等,強刺激。也可貼豆,每日按揉2—4次。
③穴位注射維生素b1,或當歸注射液,每日1次或隔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