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家里兩孩如何相處?老大不接受老二,怎么辦?這些問題早有靠譜的科學研究了

兩孩的家庭越來越多,D爸家也是其中之一,要說這是什么滋味,就一句話:

痛,并快樂著!

真的,誰試誰知道。

不過,計劃生二胎的親們估計有顧慮:有了老二后,老大會怎么想?有什么反應?

別擔心,對于這些問題,還確實有著科學的研究。

種心理學理論分別從不同角度作出了解釋,讓我們來看看:

01

理論模型一

第一種稱為家庭危機模型,或者也叫作壓力生活事件模型

該理論認為,第二胎的出現會給包括頭胎兒童在內的家庭成員帶來壓力和心理威脅,導致兒童產生各種消極的心理和行為變化。

這很好理解,本來媽媽是我一個人的,現在,竟然又冒出一個小屁孩來跟我搶?寶寶不樂意!

所以,老大可能表現出一種行為:退化

退化,是指較年長的兒童表現出類似嬰兒或者較低年齡段兒童的不成熟行為,其目的是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獎賞。研究顯示,退化行為往往隨著第二胎的出生而迅速出現。

我家小丫也有過這樣的表現。

弟弟小時候,有時會纏著媽媽抱,雖然小丫當時已經六七歲了,看到這一幕,也會過來湊熱鬧,非得讓媽媽抱抱。

幸好丫媽從小在農村長大,有著長期扛鋤頭的健身經歷,同時抱上倆娃也還不費事

而且,研究還發現:在第二胎出生前后的過渡階段,頭胎兒童會表現出更多的消極情緒不安全依戀水平增加以及睡眠障礙等。

這提示我們,必須要關注家里的老大!

問題是,怎么關注?

1、何時開始?

如果打算生二胎,那么,請盡早給老大一個心理準備。

我家小丫在弟弟出生以前,對此是充滿期待的。

因為她的幼兒園同學、一起玩的好朋友們,好幾個都有弟弟妹妹,我們也常常帶著她去有二孩的朋友家里做客,所以,她一直期待自己也有個弟弟妹妹。

小孩子嘛,畢竟還不了解生活的真相

雖然小丫充滿了期待,小熊出生后,看著這個只會吃了睡、睡了吃的小屁孩,還是有些失望地問我們:“弟弟什么時候才能陪我玩呀?

即使如此,提前有個心理準備,還是完全不同的。

小熊出生后,我們家的社會角色出現了180度的大轉變,從以前的參觀者變成了參觀對象,其他想生二胎的朋友們紛紛前來取經。

豆豆就是其中一個。

豆豆和小丫一樣大,也是個小女孩,剛開始堅決反對媽媽再生個弟弟妹妹,豆豆媽媽也很為難,生吧,怕豆豆心里不接受,出現情緒上的問題,所以,帶豆豆來我家體驗一下,有個弟弟是什么滋味。

那時候的王小熊,還是挺可愛的(現在越來越討人嫌了

),豆豆和小熊玩了后,回家告訴她媽媽:“你可以再生一個弟弟妹妹,不過,必須要像小熊那么可愛才行!”

2、如何進行?

發展心理學的祖師爺皮亞杰認為,2~7歲的孩子,在認知上處于“前運算階段”,在此階段,“自我中心主義”是其主要特點之一。

突然出現的競爭者,會打破老大在家里的“中心”地位,孩子當然有意見。

所以,首先,我們要接受孩子的不接受

有的孩子會哭鬧、會爭寵、甚至會攻擊弟弟妹妹,家長對此首先應理解,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包容。

但是,接受不等于縱容

因為,在此時期,兒童的“共情”能力也在發展。

共情(Empathy),是對另一個人產生同感的情感以及行為反應。

2歲左右的兒童能夠區分自我與他人;

3歲時,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與他人擁有不同的想法和需要,逐漸理解他人情感;

4歲開始,兒童能夠理解他人情感產生的原因和結果。

所以,父母給予正確的引導,有利于孩子及時擺脫“自我中心主義”,理解他人的想法,獲得更高的情商。

舉個例子:

哥哥坐在客廳的沙發上,對著也想過來坐的妹妹說:“這是我的沙發,不準你坐!”

作為父母,該怎么辦呢?

方法一:你是哥哥,要讓著妹妹!

顯然不對。

這樣會把兩個孩子處于對立的位置上,孩子以后會更加針鋒相對。

方法二:你是哥哥,要愛護妹妹!

也不對。

“愛”不是靠灌輸就能獲得的!

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建立充滿愛的氛圍,愛妻子,愛老公,愛長輩,愛孩子,你的孩子,自然會獲得言傳身教。

正確的方法是:

首先,告訴哥哥:這個沙發,或者家里的其他物品,是全家共有的。要打破孩子的錯覺:這個家是以我為中心的,家里的一切都是我的。

對于太小的孩子(兩三歲),這或許很難,不要急,慢慢來;但是,如果一個十歲的大孩子仍然這樣認為的話,家長應該好好反思自己!

其次,讓哥哥知道,你如果不給妹妹坐,妹妹會很傷心的,你上次怎么怎么樣,是不是很傷心?你希望妹妹也同樣傷心嗎?

逐漸引導,讓哥哥理解妹妹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感受,學會“共情”。

02

理論模型二

第二種理論觀點以生態系統理論或者轉折點理論為代表。

該派理論認為,第二胎出現的過渡時期可以看作是一個常規的發展階段,而且這一過渡階段出現的壓力源被看作是正常的。

其特別強調的是,二胎可能對于特別年幼的頭胎兒童會帶來挑戰,但同時也可能對他們帶來加速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例如:

研究發現,隨著第二胎的出生,頭胎兒童的語言發展快速提高; 

而且,頭胎兒童在自我照料的技能方面,包括吃飯、如廁等,會出現長足的進步;

此外,大量通過比較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發展特點的研究表明,有同胞的兒童具有更高的合作性,出現更少的心理和行為問題,表現出更低的依賴、任性等性格特征。

還有一個好消息是,隨著統計學水平的提高,研究者發現,并非所有的兒童在有弟弟妹妹后都會出現變化,而是只有少數的兒童群體會出現相關的心理不適或行為改變。

所以,對于多數孩子來說,有一個弟弟或妹妹,對他們的影響是正向的。

03

尾聲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依據的實證研究多來自歐美,與我們的文化背景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

不過,D爸相信,人性,是共同的。

二胎,對于老大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關鍵在于,作為父母,你怎么去做!

(小丫6歲,小熊9月時合影)



參考文獻


[1] Stewart, R. B. (1990). The second child: Family transition and adjustment. Newbury Park, CA: SAGE. 
[2] Stewart, R. B., Mobley, L. A., van Tuyl, S. S., & Salvador, M. A. (1987). The firstborn's adjustment to the birth of a sibling: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Child Development, 58, 341–355. 
[3] Cowan, P. A., & Hetherington, E. M. (1991). Family transitions. Hillsdale, NJ: Erlbaum. 
[4] Kramer, L., & Ramsburg, D. (2002). Advice given to parents on welcoming a second child: A critical review. Family Relations, 51, 2–14. 
[5] Kramer, L., & Schaefer-Hernan, P. (1994). Patterns of fantasy play engagement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becoming a sibl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5, 749–767.
[6] Wagner, H. (1998). And baby makes four: Welcoming a second child into the family. New York: Avon. 
[7] Gottlieb, L. N., & Mendelson, M. J. (1990). Parental support and firstborn girls' adaptation to the birth of a sibling.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1, 29–48. 
[8] Teti, D. M., Sakin, J. W., Kucera, E., Corns, K. M., & Eiden, R. D. (1996). And baby makes four: Predictors of attachment security among preschool-age firstborn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siblinghood. Child Development, 67, 579–596. 
[9] Field, T., & Reite, M. (1984). Children's responses to separation from mother during the birth of another child. Child Development, 55, 1308–1316. 
[10] Bronfenbrenner, U. (1988). Interacting systems in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aradigms: Present and future. In N. Bolger, A. Caspi, G. Downey, & M. Moorehouse (Eds.), Persons in context: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pp. 25–49).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Bronfenbrenner, U., & Ceci, S. J. (1994). Nature-nuture reconceptualized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A bioecological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568–586.
[12] Rutter, M. (1996). Transitions and turning point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As applied to the age span between childhood and mid-adulth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9, 603–626. 
[13] Dunn, J., & Kendrick, C. (1982). Siblings: Love, envy, and understand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4] Dunn, J., Kendrick, C., & MacNamee, R. (1981). The reaction of first-born children to the birth of a sibling: Mothers' report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2, 1–18. 
[15] Stewart, R. B. (1990). The second child: Family transition and adjustment. Newbury Park, CA: SAGE. 
[16] Stewart, R. B., Mobley, L. A., van Tuyl, S. S., & Salvador, M. A. (1987). The firstborn's adjustment to the birth of a sibling: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Child Development, 58, 341–355. 
[17] Trause, M. A., Voos, D., Rudd, C., Klaus, M., Kennell, J., & Boslett, M. (1981). Separation for childbirth: The effect on the sibling. 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 12, 32–39.
[18] Wang, Q., Leichtman, M. D., & White, S. H. (1998). Childhood memory and self-description in young Chinese adults: The impact of growing up an only child. Cognition, 69, 73–103. 
[19] 何蔚. (1997). 高中生獨生與非獨生子女人格特質的比較 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 , (1), 21–25. 
[20] Liu, R. X., Lin, W., & Chen, Z.-Y. (2010). The effect of parental responsiveness on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delinquency between singleton and non- singleton Chi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9, 547–558. 
[21] 安芹, 賈曉明. (2009). 北京市獨生與非獨生子女中學生行 為及情緒反應比較. 中國學校衛生 , 30, 1003–1005. 
[22] 陶國泰, 邱景華, 李寶林, 曾文星, 徐靜, Mclaughlin, D. G. (1996). 獨生與非獨生兒童的行為發展研究: 六年追蹤 報告.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 10, 1–5. 
[23] 方平. (1990). 獨生與非獨生子女個性特征差異研究. 北京師范學院學報 ( 自然科學版 ), 11, 72–79. 
[24] Dickerson, S. S., & Kemeny, M. E. (2004). Acute stressors and cortisol responses: 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synthesis of laboratory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0, 355–39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你是老大,應該讓著弟弟!”孫女巧妙的回答,讓奶奶無地自容
我喜歡你,但我不喜歡你也喜歡我啊!
楊爍又出現育兒迷惑行為:偏心式教育和詐尸式育兒的惡果是什么?
老大與老二,誰更聰明?
“老大傻老二精?”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老大智商學歷收入更高
為什么不建議大齡夫妻生二胎?這是有原因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樊市| 池州市| 同江市| 含山县| 安塞县| 常山县| 保定市| 华亭县| 宜昌市| 敦煌市| 封丘县| 织金县| 印江| 临桂县| 集安市| 青岛市| 阿拉善盟| 金川县| 北票市| 双桥区| 九台市| 界首市| 江永县| 稻城县| 海晏县| 灵宝市| 博乐市| 滨海县| 衡南县| 钟山县| 大兴区| 收藏| 沙雅县| 娱乐| 邢台市| 山阳县| 新巴尔虎右旗| 白水县| 中宁县| 泽普县| 邛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