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分離焦慮
臨床醫學兒科專業《兒童保健學》第三版教材指出:
6~8月齡嬰兒出現的分離焦慮是一種心理現象,15月齡達到高峰,隨言語功能發展,2歲兒童逐漸理解母親離開的原因,分離焦慮減少。
我來詳細解釋一下:
一般來說,6~8個月的寶寶,會出現認生,他開始能夠區分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情況。
寶寶兩三個月大的時候,誰都可以抱抱他,但是,現在不行了,陌生人,甚至不是非常熟悉的人,都會讓他感到緊張,他可能會躲起來或哭泣,這些都是正常的。
大約在同一時期,他會對你的離開感到痛苦或恐懼,這是分離焦慮的開始。
每次你離開他的視線,甚至只是去隔壁房間,他也會哭,甚至尖叫。特別是晚上,他不愿離開你,也可能會在半夜醒來尋找你。
這種分離焦慮通常在寶寶大約15個月時達到頂峰,然后逐漸消退。
圖片來自Pixabay
有些寶寶對父母有著強烈的依戀,他的分離焦慮可能會比其他寶寶更早發生,不過,也往往會更快地度過。
美國兒科學會曾有推文指出,分離焦慮大約在孩子1歲的后半年消退。不過,可能是育兒方式的不同,以我的觀察,我們的孩子或許要晚一些,2歲后消退。
為什么3歲的孩子,有的仍在入園時會哭得歇斯底里呢?
一方面,或許是真的沒有度過分離焦慮的階段,為何如此,我后面會講。
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稍等,我們繼續分析。
02
依戀
孩子依戀媽媽,天經地義!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孩子會感到不安、甚至哭鬧,媽媽回來后,孩子能得到安慰。
圖片來自Pixabay
但是,這種現象在1歲左右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有一個著名的試驗可用來觀察與分析兒童的依戀行為:
03
兩點變化
我認為,以下兩點變化,也是孩子入園后不適應的原因:
1、環境變了:
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突然將你帶離自己所熟悉的環境,扔到一個陌生的社會中,如非洲的某個部落
周圍是陌生的人、陌生的建筑、陌生的食物、陌生的器具……想想都瘆人。
2、生活方式變了:
以前,孩子上午在家玩積木、看繪本、吃水果,下午在小區里散步、玩球;現在呢?新的一種生活開始了,本來不睡午覺的孩子,現在要睡午覺了,本來還是媽媽喂飯的寶寶,現在得自己吃!
寶寶不樂意!
圖片來自Pixabay
04
原因小結
以上所有加在一起,才是孩子不適應幼兒園的原因:
1、分離焦慮:雖然,3歲的孩子,不應該再有很明顯的分離焦慮。
2、依戀:安全依戀的孩子,更能適應幼兒園生活。
3、入園后與既往生活巨大的變化:這是真正的、最重要的原因。
根據以上原因分析,給出以下解決方法:
05
從小開始
要治療一種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預防它的發生。
從原因分析上,大家能夠看出,有些方面,我們能夠提前做好準備。
1、針對分離焦慮,怎么辦?
2、培養安全依戀
影響依戀形成的因素中,孩子自身的氣質類型當然是原因之一。
關于兒童氣質類型,以前寫過,鏈接放文末。
不過,后天的撫育行為,或許更加重要。
撫養行為的品質,我們一般將其劃分為四個維度:敏感性-不敏感性、拒絕性-接受性、合作性-干涉性、易接近性-忽略性。
根據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例如:
寶寶餓了,在哭,媽媽卻無動于衷,這叫做不敏感;
喂寶寶輔食時,寶寶已經吃飽了,表現出躲避、甚至哭鬧,媽媽還拿著小勺,非喂進去不可,這就不叫“合作性”,而是“干涉性”。
安全型依戀的寶寶,其母親一般在以上四個維度都做得很好。
3、如有條件,開學之前,帶孩子去幼兒園看看。
如果能夠進去遛一圈,玩一玩里面的玩具,當然最好,如果不行,就站在圍墻外面,看看哥哥姐姐們在里面干嘛,也不錯。
提前讓孩子有所適應,會好一些。
06
臨時抱佛腳的措施
前面說的,是預防性手段,可惜,現在已經來不及了,孩子已經出現難以適應幼兒園生活的表現,每天在門口大哭大鬧,不愿進去,該怎么辦?
1、要理解與接受孩子的情緒。
有的家長會責怪孩子:“大家都要上幼兒園,為什么就你哭得最兇!”,那孩子要不哭得更厲害,要不壓抑。
也有的家長陪著孩子哭,這會給孩子一個暗示,幼兒園真的不好,真的可怕!
所以,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就夠了。
2、老師應該安慰孩子。
當然,對此,家長也很無力,常見的一種做法是,幼兒園老師強行將孩子抱走。
這顯然不對,正確的方法是老師先安慰孩子,待其情緒稍為平靜后再帶進去。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孩子一直都不會平靜,怎么辦?
其一,老師安慰孩子時,家長無需積極參與,交給老師來。
其二,孩子不可能一直大哭大鬧,他會累!只要情緒有所平復,那就行。
3、家長和老師都應該知道,進入教室后,老師不會,也不應該一直安慰你的孩子。
孩子會慢慢融入幼兒園的集體活動中,逐漸適應。
圖片來自Pixabay
這一過程,有的孩子很快完成,有的孩子很慢,人與人是有差異的,無論快慢,只要孩子在進步,我們不急。但是,只能由他自己去完成。
畢竟,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幼兒園階段是孩子進入社會的重要一步!他必須邁過這道坎,但是,他需要你的幫助,而這種幫助,從孩子出生那一天起,就開始了。
入園以后再來探討怎么讓孩子快速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有些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