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莫言攜夫人、女兒及數名翻譯,從北京首都機場出發,前去瑞典領諾貝爾文學獎。發表獲獎感言時,第一句話說什么?莫言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現在也不知道,等我找找歷屆諾貝爾獲獎者的演講稿,看看他們第一句話怎么說的,我就怎么說。”他還強調會用漢語表達感言。與他同行的好友、精典博維董事長陳黎明表示,莫言的演講內容與世界文學和中國文學有關,還會提到他居住過的高密和北京兩個地方。“這篇演講應該是非常美的、有代表性的、能夠載入史冊的文章。所有人都在期待。”
此前有評論家認為,莫言可能會借鑒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獲獎演說《我在美麗的日本》。復旦大學中文系梁永安教授曾表示,諾獎得主的獲獎演說大致分為“偏重闡述文學基本價值”和“偏重闡述本民族文化”兩類。前者如福克納,后者如川端康成。
12月10日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儀式:猜猜莫言獲獎感言說些啥?歡迎網友上貼發表自己的觀點。
其實從此前莫言為數不多的幾次公開演講中,可以一窺他的演講風格和演講內容。
關鍵詞一:風趣幽默
從莫言在以往的公開演講來看,風趣幽默或將成為莫言獲獎感言的關鍵詞之一。2009年莫言在在法蘭克福“感知中國”論壇上,曾因多次提到德國的“高壓鍋”,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和笑聲。
關鍵詞二:文學的立場
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 文學將是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莫言在法蘭克福“感知中國”論壇上表示,我認為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應該超越黨派、超越階級、超越政治、超越國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應該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應該具有普世的價值。
關鍵詞三:貧富與欲望
作為經歷過困難時期的“50后”,貧窮和饑餓是莫言不可磨滅的童年記憶。這成為他多部作品的靈感來源。獲獎后的莫言,可謂名利雙收。從貧到富,莫言如何看待這一轉變?名利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影響?這一問題或許在發言中也將被提及。
人物簡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謨業,于1956年生于山東省高密縣,童年時因經濟貧困和政治上受歧視,直接影響了他后來的小說創作。12歲讀五年級時因“文革”輟學回家,在農村勞動多年。1976年應征入伍,歷任戰士、政治教員、宣傳干事。曾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和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學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