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典案例:你相信孩子最聰明,他下次考試就能拿第一!】
在教心學發展史上,有這樣一件事情:
在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塔爾與助手來到了一所鄉村小學從事教育研究調查,他們從一到六年級中各選擇3個班級,聲稱要對這18個班級的學生們進行一項“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羅森塔爾為這些學生做了一些有關語言能力與推理能力的測驗以后,就用贊賞的口吻把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與有關老師,并且叮囑他們一定要保密,避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在8個月之后,羅森塔爾教授又來到了這所小學,對那些參與過測驗的學生進行了復試,結果奇跡出現了: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有比較大的進步,而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比較強,更加樂于和他人交往,各個方面都表現得非常優秀。
此時,羅森塔爾才說出了真話:名單上的這些學生并不是通過測驗挑選出來的,而是隨機挑選的,這只不過是一個實驗,羅森塔爾撒的一個“權威性的謊言”而已。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對于他的話,老師們都深信不疑。羅森塔爾的“謊言”對老師起了暗示性作用,使老師相信那些名單上的學生將來有發展前途,于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此種期望通過老師們的情感、語言以及行為傳遞給學生,雖然他們可能并沒有注意到這些。
羅森塔爾效應其實體現的就是暗示的力量。
與此相似,還有周弘的賞識教育案例:周弘用賞識教育法教育自己全聾的女兒,使之成為中國第一位聾人大學生,他用賞識教育法培養了一批早慧兒童,也改變了成千上萬健全孩子的命運。賞識教育,是使人將自身能力發展至極限的最好方法。教師對孩子的點滴進步能否給予充分的肯定與熱情的鼓勵,不僅僅是一個方法的問題,更是一個教育觀念的問題。這里,也有一些心理暗示的力量在其中。
望梅止渴也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心理暗示范例。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每一個家長都有“恨鐵不成鋼”的體會,其實,大可不必,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座儲量豐富、有待開采的“金礦”。就看家長如何進行“挖掘”!
在教育過程中,要相信孩子,多使用鼓勵和正能量的話語,使人其揚起自信的風帆。面對困難和挫折,最難戰勝的不是別人,而正是自己。讓孩子學會用“我能行”來鞭策自己!
家長要對孩子有信心,你期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要把信心放在行動中,對孩子的交流中,這樣,孩子就會受到積極的心理暗示。你相信孩子最聰明,他下次考試就能拿第一!
======================
小桔燈頭條號公眾號:xjdwhcb,分享更多教育、生活、讀書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