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所謂五十而知天命,并不是說人到了五十歲,就可以聽天由命,不思進取;
而是人到了五十歲后,就應該明白,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做事情不再刻意追求結果,看淡得失、珍惜擁有、不負時光、不負自己。
一個人如果過了五十歲,還把以下三句話掛在嘴邊,那說明他還沒活明白,人生很失敗,希望你不是。
?
1、過去的輝煌和成就
經歷半生的風雨坎坷、拼搏奮斗,人到了五十歲的年紀,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值得一提的輝煌時刻和值得驕傲的功名成就。
然而,不管過去有多么的輝煌,有多大的成就,那都已經是過去式,代表不了現在,而對我們真正重要的,是當下的每一刻。
如果一個人總是沉浸在過去的輝煌和成就中洋洋自得,就會讓自己止步不前,看不到未來,最終就會把自己給毀掉了。
就像電視劇《知否知否》中的孫秀才,十二歲就中了秀才,堪稱是神童。要知道,一直擁有更好教育資源的盛長柏,十五歲才中的秀才。
可是,孫秀才并沒有再接再厲、一往無前,而是在“宰相gin苗”的吹捧中,不斷膨脹,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以至于到了近三十的年紀,依舊是個窮秀才。
俗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懂得謙遜低調,不斷努力進步的,而不是一味抓著過去的成就不放。
說到底,那些總是把過去的輝煌和成就掛在嘴邊的人,不過是為了掩飾現在的失敗與落寞罷了,其實很失敗。
?
2、原生家庭的不幸和遺憾
很多人遇到坎坷、陷入困境時,就會把一切禍根都直指原生家庭,覺得是原生家庭的不幸和遺憾,造成了他如今困窘不堪的境地。
一位朋友曾講述他家里的事情:
年過五十的姑姑,在做了多年的家庭主婦之后,想要出去找份工作,可是因為不識字而處處碰壁,連一份理想的工作都找不到。
備受打擊的姑姑,心理極度不平衡,覺得這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她怒氣沖沖地回到娘家,一頓埋怨已經七十多歲的父母,認為她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當初沒有讓她上學讀書。
看過這樣一句話:三十歲之前的人生是原生家庭給的,三十歲之后的人生是自己創造的。
深以為然。三十歲如此,更何況是五十歲呢?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或許能夠決定年幼時的命運,卻無法決定一輩子的命運。
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不管原生家庭如何,都應該靠著自己的雙手拼搏出一番事業,實現人生的逆襲。如果不能靠自己改變命運,那么又有什么資格責備父母,畢竟父母也是普通人啊!
電視劇《平凡之路》中,高加林的大學名額被頂替,失去上大學機會的高加林,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他通過自身的刻苦努力、堅持不懈,最終也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就看你的目標是不是羅馬。
然而,可悲的是,有些人根本就沒有理想和目標,卻把命運的平庸和遺憾,都怪在原生家庭的頭上,只能說,這樣的人活得太失敗了。
?
3、對別人的看法和指點
最近網上有這樣一條視頻:
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在公交車上怒罵年輕女孩的cos服裝:“有人生,沒人養,好看個屁,狗樣子……”
據悉,女孩的cos服是國產游戲角色,里面穿了衣服,并不暴露。可就是因為女孩的審美,和白發老人的審美不在一個點上,就被訓斥責罵了一番,甚至連女孩的父母都沒能幸免。
說實話,對別人的穿著打扮評頭品足,甚至怒目責罵的樣子,真的很丑。
時代在進步,審美在轉變。你無法理解的“美”,尊重就好,隨意指點、甚至訓斥,那就是沒有教養的行為了。
現實生活中,很多年過半百的人,總會犯一個毛病,那就是:用自己的眼界和認知去丈量這個世界。
然而,如今的社會,日新月異,很多事情早已不是幾十年前的模樣了。
如果你不能夠理解別人的想法和做法,那么表示尊重,也是一種禮貌。請不要用自己的見識去批判別人,畢竟,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
?
結語:
當然,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失敗的標準,并不僅僅是以上三點。
但是,如果一個人年過五十,還總是把以上三句話掛在嘴邊,那無疑就是失敗的,希望你不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