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老是一位出生在西湖邊的藝術家,早年留學法國,因畫功成名就。但自從在塞納河畔的舊書攤上,看到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所著的《敦煌石窟圖錄》后,他的命運便與敦煌緊緊聯系在一起,人生之路也從此改變。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毅然放棄了法國的安定生活和創作環境,在戰火紛飛的中日戰爭亂世中,回到祖國。1943年,他又歷經周折抵達敦煌莫高窟,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極其匱乏的物質條件下,全身心地投入到艱苦卓絕的事業——莫高窟的守護、整理與研究。
在此后近半個世紀的風雨人生中,他雖然承受了骨肉離散、遭遇迫害等各種磨難與打擊,卻仍以苦行僧般的堅忍與執著,為敦煌藝術的保護、研究和傳播作出了無以替代的貢獻。
敦煌莫高窟到底有多美,值得他用生命守護?下面就隨塵香一起欣賞莫高窟藝術瑰寶——壁畫之美。
思惟菩薩(莫高窟071窟北壁 · 初唐)
前面一身形象姣美,右手支頭沉浸在甜美的思維中,意境美妙喜悅,極富感染力,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思維菩薩”, 是這一題材中最精美的佳作。思維菩薩身后這身菩薩手拈小花,隨意擺動的身體顯得輕松自如,優雅嫵媚。兩身菩薩一靜一動,令人賞心悅目。
這幅畫線描婉轉、流暢,穩健而有力,注重主次、疏密、虛實、濃淡關系而富于變化;色彩上以絳色、綠色、肉粉色做暈染,艷麗而不俗。
水月觀音(榆林窟002窟西壁 · 西夏)
仙逸超凡之美:
圖中彩云浮空,云霞襯托出巖石上的柳枝和凈瓶,青綠色巖石后伸出幾枝嫩竹,碧綠的池水中漂浮著紅蓮。透明的圓月中,觀音戴寶冠,披天衣,掛瓔珞、飄帶及環釧,穿紅裙,悠然自若地坐在巖石上,其金色的形體和朱紅色的羅裙互相輝映,烘托出觀音仙逸超凡的姿態。
該圖色調富麗明亮,線描流暢,觀音造型優美,是現存西夏水月觀音中的佳作。
藥師佛(榆林窟025窟東壁 · 中唐)
莊嚴慈和之美:
榆林25窟的藥師佛位于正壁北側,藥師佛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名藥師琉璃光如來,又有大醫王佛之稱,成佛前曾發救度眾生的十二大愿,因能幫助信徒解脫貧乏、困厄、病痛、災邪而倍受信仰。
此藥師佛身著袈裟,右手持錫仗,左手托藥缽,立于蓮臺之上。神情端穆、莊嚴,法相慈和、安詳。作者以遒勁流利的鐵線描刻畫形象,造型嚴謹,描繪細膩,色調柔和,是一幅優秀的藥師佛畫作。
觀世音菩薩(莫高窟第57窟· 初唐)
婀娜嫵媚之美:
在眾多的唐代菩薩形象中,這尊觀世音畫像是最佳精品之一,被人們贊譽為美人像,此窟也因此被稱作'美人窟'。菩薩體態婀娜,長目細眉,唇紅鼻直,文靜典雅,姣美嫵媚。瀝粉堆金的寶冠佩飾和淡朱暈染的肌膚使他顯得與眾不同,華貴富麗。
細觀此像,無疑是畫家依當時唐代某一位妙齡女子為粉本模特所畫,“菩薩如宮娃”,正是所謂藝術反映現實。從此身菩薩像上可見到唐人生活的富裕和唐人對藝術美的崇高追求。
飛天1(莫高窟第158窟· 中唐)
飛天2(莫高窟第158窟· 中唐)
動感飄逸之美: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據常書鴻先生在《敦煌飛天》藝術畫冊序言中說,“總計4500余身”,可以說是全世界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飛天共三身,位于西壁裟羅樹間菩薩列像上方的南、中、北側。飛天或口吹橫笛,或捧持花盤,或手持瓔珞。衣帶附隨祥云翻飛飄逸,給人以強烈的動感。
靈鷲山釋迦說法圖 (莫高窟藏經洞17窟· 唐)
華麗殘缺之美:
臨《靈鷲山釋迦說法圖》
這幅畫風格粗獷,色彩純厚,造型整體而果斷,線條蒼勁,不強調細致刻畫。在構圖上,畫面多采取散點、平列的裝飾性構圖形式。
結語
一千多年來,莫高窟雖歷經劫掠、戰火,但還是在迸發著頑強的生命力,在常書鴻等守護者們的精心呵護下,繼續書寫著輝煌與榮耀。
這份璀璨,輝煌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而如今的我們能留給百年甚至千年后的后人什么財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