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好老師。《論語》里面的很多話都是針對具體人來講的。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核心就是一個“仁”字。比如孔子講“仁者愛人”,就是看某個學生同情心不夠,所以他就這樣教;還有講“克己復禮為仁”時,就是看某個學生克制能力不夠,所以他就對學生這樣講,他的話都是有語境的,作為家長也應該學習孔子老師的思想。
盡管人類文明更重視教育,也更有科學的方法,但是那些科學的方法都只可以聆聽,卻不能復制,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根據教育學者的經驗,成功的親子教育可能存在兩種關系。
第一種是家長與孩子互相成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并不覺得痛苦,而家長也沒有犧牲自己。
第二種是家長和孩子各自獨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這兩種關系都需要孩子有三個最基礎的養分,第一個是給孩子充足的原動力,給到孩子足夠的精神食糧;第二個是孩子童年的幸福力,感受幸福的能力;第三個是有針對性地塑造孩子的個性,給他個性充足的發展空間。
成功的教育不是模仿,是找到屬于你自己的方式,為每一個不同的未來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