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混凝土結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是多少?
1 剪力墻不宜超過C60;其他構件,9度時不宜超過C60,8度時不宜超過C70。
2 框支梁、框支柱以及一級抗震等級的框架梁、柱及節點,不應低于C30;其他各類結構構件,不應低于C20。
2、框架梁截面尺寸是多少?
1 截面寬度不宜小于200mm;
2 截面高度與寬度的比值不宜大于4;
3 凈跨與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小于4。
3、鋼筋混凝土房屋結構構件的抗震等級如何確定?
1 對框架-剪力墻結構,在規定的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底部所承擔的傾覆力矩大于結構底部總傾覆力矩的50%時,其框架的抗震等級應按框架結構確定。
2 與主樓相連的裙房,除應按裙房本身確定抗震等級外,相關范圍不應低于主樓的抗震等級;主樓結構在裙房頂板對應的相鄰上下各一層應適當加強抗震構造措施。裙房與主樓分離時,應按裙房本身確定抗震等級。
3 當地下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時,地下一層的抗震等級應與上部結構相同,地下一層以下確定抗震構造措施的抗震等級可逐層降低一級,但不應低于四級。地下室中無上部結構的部分,其抗震構造措施的抗震等級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三級或四級。
4 甲、乙類建筑按規定提高一度確定其抗震等級時,如其高度超過對應的房屋最大適用高度,則應采取比相應抗震等級更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
4、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端部配筋設計有哪些要求?
1 單根配置的預應力筋,其端部宜設置螺旋筋;
2 分散布置的多根預應力筋,在構件端部10d且不小于100mm長度范圍內,宜設置3~5片與預應力筋垂直的鋼筋網片,此處d為預應力筋的公稱直徑;
3 采用預應力鋼絲配筋的薄板,在板端100mm長度范圍內宜適當加密橫向鋼筋;
4 槽形板類構件,應在構件端部100mm長度范圍內沿構件板面設置附加橫向鋼筋,其數量不應少于2根。
5、裝配整體式樓蓋、屋蓋中預制板有哪些構造措施?
1 預制板側應為雙齒邊;拼縫上口寬度不應小于30mm;空心板端孔中應有堵頭,深度不宜少于60mm;拼縫中應澆灌強度等級不低于C30的細石混凝土;
2 預制板端宜伸出錨固鋼筋互相連接,并宜與板的支承結構(圈梁、梁頂或墻頂)伸出的鋼筋及板端拼縫中設置的通長鋼筋連接。
6、混凝土結構豎向疊合構件有哪些設計要點?
一 由預制構件及后澆混凝土成形的疊合柱和墻,應按施工階段及使用階段的工況分別進行預制構件及整體結構的計算。
二 在既有結構柱的周邊或墻的側面澆筑混凝土而成形的豎向疊合構件,應考慮承載歷史以及施工支頂的情況,并按本規范第3.3節、第3.7節規定的原則進行施工階段和使用階段的承載力計算。
三 依托既有結構的豎向疊合柱、墻在使用階段的承載力計算中,應根據實測結果考慮既有構件部分幾何參數變化的影響。
豎向疊合柱、墻既有構件部分混凝土、鋼筋的強度設計值按本規范第3.7.3條確定;后澆混凝土部分混凝土、鋼筋的強度應按本規范第4章的規定乘以強度利用的折減系數確定,且宜考慮 施工時支頂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
四 柱外二次澆筑混凝土層的厚度不應小于6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既有柱的強度。粗糙結合面的凹凸差不應小于6mm,并宜通過植筋、焊接等方法設置界面構造鋼筋。后澆層中縱向受力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4mm;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且不應小于柱內相應箍筋的直徑,箍筋間距應與柱內相同。
墻外二次澆筑混凝土層的厚度不應小于5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既有墻的強度。粗糙結合面的凹凸差應不小于4mm,并宜通過植筋、焊接等方法設置界面構造鋼筋。后澆層中豎向、水平鋼筋直徑不宜小于8mm且不應小于墻中相應鋼筋的直徑。
7、混凝土結構疊合梁、板應符合哪些規定?
1 疊合梁的疊合層混凝土的厚度不宜小于1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30。預制梁的箍筋應全部伸入疊合層,且各肢伸入疊合層的直線段長度不宜小于10d,d為箍筋直徑。預制梁的頂面應做成凹凸差不小于6mm的粗糙面。
2 疊合板的疊合層混凝土厚度不應小于4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25。預制板表面應做成凹凸差不小于4mm的粗糙面。承受較大荷載的疊合板以及預應力疊合板,宜在預制底板上設置伸入疊合層的構造鋼筋。
8、混凝土結構剪力墻墻肢兩端鋼筋有哪些設置要求?
剪力墻墻肢兩端應配置豎向受力鋼筋,并與墻內的豎向分布鋼筋共同用于墻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
每端的豎向受力鋼筋不宜少于4根直徑為12mm或2根直徑為16mm的鋼筋,并宜沿該豎向鋼筋方向配置直徑不小于6mm、間距為250mm的箍筋或拉筋。
9、混凝土結構墻洞口有哪些設計要求?
墻洞口連梁應沿全長配置箍筋,箍筋直徑不應小于6mm,間距不宜大于150mm。在頂層洞口連梁縱向鋼筋伸入墻內的錨固長度范圍內,應設置間距不大于150mm的箍筋,箍筋直徑宜與跨內箍筋直徑相同。同時,門窗洞邊的豎向鋼筋應滿足受拉鋼筋錨固長度的要求。
墻洞口上、下兩邊的水平鋼筋除應滿足洞口連梁正截面受彎承載力的要求外,尚不應少于2根直徑不小于12mm的鋼筋。對于計算分析中可忽略的洞口,洞邊鋼筋截面面積分別不宜小于洞口截斷的水平分布鋼筋總截面面積的一半。縱向鋼筋自洞口邊伸入墻內的長度不應小于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
10、混凝土結構墻中配筋構造有哪些要求?
1 墻豎向分布鋼筋可在同一高度搭接,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2la。
2 墻水平分布鋼筋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2la。同排水平分布鋼筋的搭接接頭之間以及上、下相鄰水平分布鋼筋的搭接接頭之間,沿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宜小于500mm。
3 墻中水平分布鋼筋應伸至墻端,并向內水平彎折10d,d為鋼筋直徑。
4 端部有翼墻或轉角的墻,內墻兩側和外墻內側的水平分布鋼筋應伸至翼墻或轉角外邊,并分別向兩側水平彎折15d。在轉角墻處,外墻外側的水平分布鋼筋應在墻端外角處彎入翼墻,并與翼墻外側的水平分布鋼筋搭接。
5 帶邊框的墻,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宜分別貫穿柱、梁或錨固在柱、梁內。
11、結構施工圖中樓梯表有哪些填寫方法?
⒈ 梯板號:應由首層(或地下室)第一跑開始按施工順序由下往上進行編號。折板式樓梯的 上、下跑梯板由于類型不同,不能用同一編號。編號時應結合樓梯間剖面大樣進行。
⒉ 梯板的跨度、厚度、踏步尺寸等,應按大樣圖對應填寫,單位為毫米。
⒊ 梯板的負筋長度:在所選樓梯表的大樣中,應留意標注的負筋長度是水平投影還是與梯板 方向平行的長度。
⒋ 當梯板底筋要在彎折處分開錨固時,底筋應分段填寫,并標注錨固長度;彎折處的負筋長 度應加長。
⒌ 首段梯板應支承于基礎梁或地下室底板,不應采用天然地基基礎。
12、結構施工中柱表有哪些填寫方法?
1 柱號、層次應由下而上排列,Hj、H。應各占一行,當幾層柱截面及配筋相同時,可用一 行表示,如“3~5層”。
⒉ 各欄數值如上下相同,可采用上下填寫、中間打相同號“``”的方法表示。不得采用只 填上段數值,下段打相同號的方法。
⒊ 柱高計算起點以下(Hj/H。段)的縱向鋼筋與首層相同,所不同的是箍筋。基礎至剛性地 面(H。段)的箍筋宜全長加密,而基礎內(Hj段)的箍筋不受剪,只起固定作用,一般不少于 “上中下各1φ8”(此處箍筋直徑應與上層的箍筋直徑相同)。
⒋ 截面型式及尺寸應按柱表中提供的柱截面型式填寫。必要時,可對柱表中的柱截面型式進行修改或補充。
⒌ 柱表中①號豎筋是特指2根角筋,②、③號筋是指單側用量。
⒍ 柱表中沒有標注箍筋加密區長度Ln的欄目時,可利用“備注”一欄標注。
⒎ 柱表說明中,要填寫設防烈度、抗震等級、豎筋接頭的做法及搭接長度等內容。
13、單層廠房砌體墻與柱子怎么連接?
圍護墻應與柱子牢固拉接,還應與屋面板、天溝板或檁條拉接。拉接鋼筋的設置原則是:上下間距為500~620mm,鋼筋數量為2Φ6,伸入墻體內部不少于500mm。
14、梁筏基礎板筋位置設計有哪些設計要求?
彈性梁筏基礎,由于考慮水浮力下底板所受向上的反向力,設計人員會要求筏板面筋能置于地梁主筋以下,而地梁配筋有時較多甚至配置雙排筋,再加上梁箍筋則施工中引起板筋的彎折相當困難,遇到人防工程則更難施工。認為從受力傳遞過程來說,板筋設置必須準確,但考慮施工困難及相應板保護層的損失,建議可以作適當放松,地下工程說明中規定底板面筋應有一半鋼筋經斜折后放置在支承基礎梁主筋下面,伸入梁內不小于15d,這是合理的。
15、如何確定連梁內力調整的幅度?
前提條件:無論采用何種內力調整方式,要保證的是連梁在正常使用條件下的裂縫寬度的要求,更不能屈服,同時連梁的內力不得低于風荷載標準組合和小震標準組合的內力。
一般的教材或者論文中都會提到或者建議內力調整系數,比如“…經全部調幅(包括計算中連梁剛度折減和對計算結果的后期調幅)后的彎矩設計值不小于調幅前(完全彈性)的0.8倍(6、7度)和0.5倍(8、9度)。”-見朱炳寅老師的連梁超筋處理一文。
事實上,我們可以通過對上述前提條件的分析,推導出合理的連梁限值要求。
建議的限值如下:一般來說當地震力大于1.4倍風荷載內力時,地震組合決定連梁的承載力,此時內力調整總幅度需大于0.6,這種情況一般發生于地震烈度高或風荷載小的時候,比如8,9度抗震的較低結構;當地震力小于1.4倍風荷載內力時,風荷載組合決定連梁的承載力,此時內力調整總幅度需大于0.8,這種情況一般發生于地震烈度低或風荷載大的時候。比如6,7度抗震的較高結構。當然對具體項目確定具體的合理限值要求是正確的思路。
16、單層廠房外墻墻體的位置有哪些要求?
由于墻體屬于自承重墻,墻下不單作條形基礎,而是通過基礎梁將磚墻的重量傳給基礎。當墻身的高度大于15m時,應加設連系梁來承托上部墻身。
墻身一般在柱子外側,形成封閉結合。也可以把墻體砌在柱子中間,以增加排架的剛度,對抗震有利。
17、 單層廠房砌體墻的厚度多少合適?
砌體墻在單層工業廠房中,除跨度小于15m,吊車噸位小于5t時,作為承重和圍護結構之用外,一般只起圍護作用。
磚墻的厚度一般為240mm和365mm,其它砌體墻厚度200~300mm。
18、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抗震計算有哪些要點?
1 預應力混凝土框架結構的阻尼比宜取0.03;在框架-剪力墻結構、框架:核心筒結構及板柱-剪力墻結構中,當僅采用預應力混凝土梁或板時,阻尼比應取0.05;
2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截面抗震驗算時,在地震組合中,預應力作用分項系數,當預應力作用效應對構件承載力有利時應取用1.0,不利時應取用1.2;
3 預應力筋穿過框架節點核心區時,節點核心區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載力應按本規范第11.6節的有關規定進行驗算,并可考慮有效預加力的有利影響。
19、裝配整體式樓蓋、屋蓋中預制板有哪些構造措施?
1 預制板側應為雙齒邊;拼縫上口寬度不應小于30mm;空心板端孔中應有堵頭,深度不宜少于60mm;拼縫中應澆灌強度等級不低于C30的細石混凝土;
2 預制板端宜伸出錨固鋼筋互相連接,并宜與板的支承結構(圈梁、梁頂或墻頂)伸出的鋼筋及板端拼縫中設置的通長鋼筋連接。
20、鋼結構抗震計算的阻尼比選取是多少?
1 多遇地震下的計算,高度不大于 50m 時可取 0.04;高度大于 50m 且小于 200m 時,可取 0.03;高度不小于 200m 時,宜取 0.02。
2 當偏心支撐框架部分承擔的地震傾覆力矩大于結構總地震傾覆力矩的 50%時,其阻尼比可比本條 1 款相應增加 0.005。
3 在罕遇地震下的彈塑性分析,阻尼比可取 0.05。